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隐性课程

浅谈隐性课程

? 马丁:“隐性课程是学校或学校之外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某些结果或副 产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但未公开宣称为有意产生的学习状 态。”
? 陈伯璋: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 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
? 刘佛年:隐性课程既不是课内学科,也不是课外活动,而是“第三类 课程”,即校园文化建设,它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学校 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的作用”。
隐性课程的重要性
? 隐性课程对大学建设的重要性
?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构成大学总课程的两个 机组成部分 ,显性课程主要构成人才的骨骼框架 , 隐性课程主要构成人才的灵魂血肉
? 大学精神和品牌主要是靠隐性课程来存储和散 发的。
? 隐性课程对提升大学品位的重要意义
隐性课程的建设
? 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隐性课程建设 ? 放开眼光,确立积极的隐性课程战略 ? 整体规划,建构合理的隐性课程框架 ? 正确引导,营造和谐的情感环境 ? 基本落脚点
浅谈隐性课程
陈维超 10567010
研究历程
? 20世纪30年代,杜威:伴随学习 (collateral learning) ? 克伯屈 “相关学习 (或副学习)(associate learning) ”
和“附带学习 (或附学习)(consimitant learning) ? 1968年,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 ·W·杰克逊
? 非认知心理结构的改善 ? 对认知心理结构的部分改善 ? 涉及到少量的知识性内容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 培育健全的人格力量
? 爱因斯坦: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 育,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 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 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对 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 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 和谐发展的人
隐性课程的内涵分析
? 它是一种广义上的文化,是学校整体文化的组成 部分
? 它潜伏有社会、学校、教师、甚至是学生自己的 各种非正式期望
? 多数情况下,学生对它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习得 ? 作用的方式是通过教育活动所负载的信息渗透 -> ? 最终影响到的是学生的“文化心理层”的某些方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在其所著的《课堂中的生活》一书中率先明确提出 ? 1970年,奥弗利《自发课程:及其对儿童的影响》 ?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场从人文主义思想出发的
“隐性课程”研究开始兴起
隐性课程的界定
? 范兰丝:“隐性课程一词,是指学校教育的非学术结果,这些结果不但 重要而且系统地发生,但未明示于各级公立学校的教育理论或原理之 中。
讨论
? 北大的隐性课程是否能在远程教育当中复 现?
? 如何在开展远程教育的过程中建设隐性课 程?
? 班华:隐性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 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 靳玉乐:隐性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 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化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括学 术的和非学术的)
隐性课程的界定
? 总的说来,隐性课程因素是潜存于学校的 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有形无 形的环境之中,对学生施加的隐含性、自 然性、非学术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多 地体现在学生的价值、情感、意志等情意 道德领域的教育影响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