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1)(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意义及原则特征 (1)1.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1)2.审计重要性的意义 (2)3.审计重要性是相对的、具体的 (2)4.审计重要性具有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特征 (2)二、审计重要性的应用与规范 (3)(一)一般应用原则 (3)1.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应用专业判断 (3)2.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重要性原则应用 (3)3.审计人员应当合理应用重要性原则 (4)4.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 (4)(二)具体规范要求 (4)1.审计重要性的金额与性质要求 (4)2.审计重要性的两个层次要求 (5)3.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5)三、判断审计重要性方法 (6)(一)判断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 (6)(二)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7)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意义及原则特征1.审计重要性的概念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对审计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
”可见审计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和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定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重要性的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次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做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若它是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则该项业务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
(2)重要性的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角度来考虑因为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它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公众等。
他们需要利用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各种判断与决策。
这里会计报表使用者指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行为者。
(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
例如某一金额对某一企业的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但对另一个企业的会计报表来说可能是不重要的,同时,对某一特定企业,重要性也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改变。
(4)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计划对重要性进行评估,确定其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2.审计重要性的意义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准备阶段,审计人员要对重要性进行界定,做出初步判断,并将重要性价值分配到各个项目,以此作为各个项目允许出现差错的最高限额;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在准备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标准,评价所发现的问题是否重要,以此确定发表何种审计意见。
由此可见,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对做好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审计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检查范围和审计程序的直接依据之一。
审计重要性对于会计报表审计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正确理解、全面掌握和科学运用审计重要性原则,对注册会计师制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开展审计重要性对于指导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具有现实意义。
3.审计重要性是相对的、具体的审计事项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经营活动、管理活动以及经济职责履行活动。
对同一被审计对象来说,不同时期经营重点、经营策略的变化,都会影响审计事项重要性的变化;即使经营时期相同,随着审计项目和审计目的不同,审计侧重点也会发生变化,重要事项和次要事项可能发生相互转移。
对同一审计事项来说,不同的被审计对象因规模、性质不同或经营管理存在差异,审计重要性内容可能截然不同。
实际上,审计重要性是针对特定被审计单位、特定审计事项而言的,具有相对性和个性差异,需要从审计目标、被审对象及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4.审计重要性具有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特征质量特征指的是错误的性质、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影响面,即达到什么程度的错误或偏差是重要的。
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比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更重要,重要业务授权比一般业务授权重要,蓄意作弊造成漏报或错报比核算不认真重要,关键时间点、关键部位的控制比履行日常监督检查重要,等等。
数量特征指的是错误的金额重大性和对报表数据的影响程度,即多大金额的错误是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更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某项业务错报或漏报金额虽小,从量方面考虑也许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看,可能是重要的,如舞弊、监守自盗、某些敏感账户的漏报等;另一方面,小金额的错误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二、审计重要性的应用与规范(一)一般应用原则对重要性的评估是审计人员的一种专业判断。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估审计结果时,审计人员如何应用重要性的一般原则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应用专业判断重要性判断离不开特定环境,实际上,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不同企业的重要性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也不同。
审计人员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根据该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并考虑其他因素,才能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但不同的审计人员在确定同一企业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其原因是不同审计人员对影响重要性的各种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
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应用专业判断来评估重要性,一方面既需要审计人员自身积累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审计人员相互间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重要性原则应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应用重要性原则这样做: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详细审计已不可能,而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为作出抽样决策,不得不涉及到重要性问题;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查部分是否要承担一定的审计风险,而风险的大小直接与重要性的判断有关,因此,审计人员为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应用重要性原则。
3.审计人员应当合理应用重要性原则如果重要性原则应用不当,不仅会导致审计成本过大,浪费人力和精力,而且加大了审计风险,易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
4.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1)是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评估,以确定拟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借以提高审计效率。
此时,重要性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限度,即审计误差范围。
(2)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进行判断,以确定已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有效,借以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此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二)具体规范要求1.审计重要性的金额与性质要求审计人员在应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充分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即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但在多数情况下,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并不重要,而从其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
如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在此情况下,无论金额大小都是重要的,因为舞弊与违法行为反映了管理当局或会计人员的诚实和可信性存在问题,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蓄意错报或漏报比相同金额的笔误更重要。
另外,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应当予以关注。
单独地看,一笔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不重要。
但会计报表是一个整体,如果企业每个星期均出现同样的小金额错报或漏报,所有账户或交易日积月累起来,就有可能变成大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它必然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审计人员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2.审计重要性的两个层次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会计报表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来考虑重要性。
一是会计报表层次。
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与一贯性发表重要审计意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必须考虑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与一贯的整体性结论;二是账户和交易层次。
由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各账户或交易,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或交易,才能得出会计报表的信息来源是否合法、公允与一贯的整体性结论。
3.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
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反之,审计风险就越高。
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
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审计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
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判断的。
其次,重要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对其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范围的确定,进而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所面临的审计风险。
例如,原本是2万元的错报或漏报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评估为1万元,显然,重要性水平偏低,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高,为了降低较高的审计风险,就会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而实际上没有必要,只能是浪费时间和人力,降低了审计效率;相反,如果原本1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而审计人员却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万元,重要性水平偏高,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低,所执行的审计程序及范围要比原本应当执行的少,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充分,必然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其结果是审计风险增加。
因此,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三、判断审计重要性方法(一)判断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重要性的评估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意见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执业中,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对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作出合理的判断。
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时必须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以往的审计经验如果以前年度所使用的重要性水平适当,可以作为本次审计确定的直接依据。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范围或职责发生变化,可作相应调整。
2.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了特殊要求,就应当谨慎地确定其重要性水平。
一般而言,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的要求越严格,被审计单位出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就越大,注册会计师应对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一点。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其涉及的报表使用人范围较广,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各个报表使用人重要性水平的并集,另一方面,报表使用人主要根据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故应将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定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