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磷农药中毒

有机磷农药中毒


27
(四)诊断
• 诊断依据 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 《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 GBZ8-2002) (GBZ8-2002) 职业接触史 临床表现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 职业卫生调查资料
12
剧毒类
(一)理化特性
• 理化特点 淡黄色或棕色油状液体(敌百虫为白色粉末状结晶); 淡黄色或棕色油状液体(敌百虫为白色粉末状结晶); 类似大蒜臭味; 类似大蒜臭味; 微溶于水,易溶于油和有机溶剂(敌百虫易溶于水); 微溶于水,易溶于油和有机溶剂(敌百虫易溶于水); 遇碱易分解(敌百虫遇碱生成毒性更大的敌敌畏); 遇碱易分解(敌百虫遇碱生成毒性更大的敌敌畏);
6
2、慢性毒性作用:蓄积毒性和远期作用 、慢性毒性作用: (1)生殖发育毒性 ) (2)致癌 ) (3)免疫功能损伤 ) 3、农药的协同作用:现代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混 农药的协同作用:现代研究发现, 农药的协同作用 剂呈增毒效应或协同作用。 剂呈增毒效应或协同作用。
环境中农药的残留给人 类健康留下隐患
11
• 使用最广,用量最大。 使用最广,用量最大。 • 品种多(超过100种),按毒性分类: 100种 品种多(超过100 ),按毒性分类: 按毒性分类
高毒类 中等毒 低毒类
甲拌磷(3911) 甲拌磷(3911) 氧化乐果 甲基对硫磷 对硫磷(1605) 对硫磷(1605) 甲胺磷 内吸磷(1059) 内吸磷(1059) 等 敌敌畏 乐果等 马拉硫磷 辛硫磷等
3
农药的毒性
• 除微生物杀虫剂基本无毒外,均具有不同毒性 除微生物杀虫剂基本无毒外, • 混配农药毒性往往呈相加或相乘
4
我国农药急性毒性分级建议标准( 我国农药急性毒性分级建议标准(1990年) 年
级别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经口LD50 经口 (mg/kg) <5 5~50 50~500 >500 经皮LD50 经皮 (mg/kg,4h) <20 20~200 200~2000 >2000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农药危害度分级标准(1992年)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农药危害度分级标准( 年
级 别 极度危害 高度危害 中度危害 轻度危害 大鼠LD50( mg/kg ) ( 大鼠 经 口 经 固体 液体 固体 5或<5 20或<20 10或<10 或 或 或 5~50 20~200 10~100 50~500 200~2000 100~1000 >500 >2000 >1000 皮 液体 40 或<40 40~400 400~4000 >4000
2
按用途可分为:杀虫剂(insecticides)、杀鼠剂 按用途可分为:杀虫剂(insecticides)、杀鼠剂 )、 (rodenticides)、杀螨剂(acaricides)、杀菌剂 rodenticides)、杀螨剂(acaricides)、杀菌剂 )、杀螨剂 )、 (fungicides)、除草剂(herbicides)、脱叶剂 fungicides)、除草剂(herbicides)、脱叶剂 )、除草剂 )、 (defoliants)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其中以杀虫剂品 defoliants)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种最多,用量最大。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磷、有机氯、 种最多,用量最大。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磷、有机氯、 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甲脒类、有机氟等。 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甲脒类、有机氟等。
3、在中枢神经系统中,M、N型受体也分布广泛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 型受体也分布广泛 型受体也分布广泛。
19
有机磷农药中毒机制
有机磷农药
磷酰化胆碱酯酶
磷酰化胆碱酯酶的形成, 磷酰化胆碱酯酶的形成,使胆
突触小泡 酶解部位
碱酯酶失去分解Ach的能力造 碱酯酶失去分解Ach的能力造 Ach 成Ach的大量积聚,出现胆碱 Ach的大量积聚, 的大量积聚 能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
பைடு நூலகம்
2、 直接与胆碱酯酶受体作用:次要作用 、 直接与胆碱酯酶受体作用:
17
Ach在神经系统的分布: 在神经系统的分布: 在神经系统的分布
(1)所有的节前纤维 ) (2)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 (3)部分交感节后纤维 ) (4)全部运动神经纤维 )
18
乙酰胆碱受体的分布情况: 乙酰胆碱受体的分布情况:
Ach 胆碱能神经末梢
阴离子部位
胆碱酯酶
乙酸 乙酰水解酶 乙酰化AchE 乙酰化AchE
Ach与AchE复合物 Ach与AchE复合物
胆碱
20
(2) AchE分解Ach的过程
21
(3)有机磷对 有机磷对ChE的抑制作用 有机磷对 的抑制作用
22
(三)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临床表现
肌 2.烟碱样症状: 烟碱样症状: 心动过速、血压升高; 心动过速、血压升高; 兴奋(全身紧束感,肌束震颤等) 兴奋(全身紧束感,肌束震颤等) ↓ 抑制(呼吸肌麻痹等) 抑制(呼吸肌麻痹等) 动
26
1998年 日晚,在某单位食堂有14人同桌用餐, 14人同桌用餐 1998年9月2日晚,在某单位食堂有14人同桌用餐, 进食后15分钟左右,14人均出现头痛 头昏、 15分钟左右 人均出现头痛、 进食后15分钟左右,14人均出现头痛、头昏、多 乏力、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症状。 汗、乏力、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症状。即送 医院治疗。查呕吐物诊断为甲胺磷中毒。 医院治疗。查呕吐物诊断为甲胺磷中毒。其中三 名青年女性出现了癔症样发作: 名青年女性出现了癔症样发作:一人出现意识不 四肢痉挛性抽搐;一人出现阵发性腹绞痛, 清,四肢痉挛性抽搐;一人出现阵发性腹绞痛, 大笑不止;一人出现头昏、肢软、乏力、 大笑不止;一人出现头昏、肢软、乏力、站立不 不能行走。均是每天发作数次,每次持续10 稳、不能行走。均是每天发作数次,每次持续10 分钟左右,间歇期如常人。此例说明, 分钟左右,间歇期如常人。此例说明,有机磷农 药除M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外, 药除M、N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外,还可引起癔 症样发作。 症样发作。
农药中毒
1
农药(pesticides):农业生产中用于消灭、 农药(pesticides):农业生产中用于消灭、控制有害动植
物(害虫、病菌、鼠类、杂草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各种 害虫、病菌、鼠类、杂草等) 药物,并包括提高农药药效的辅助剂、增效剂等。 药物,并包括提高农药药效的辅助剂、增效剂等。
重要性:世界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增多, 重要性:世界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增多, 粮食问题突出。提高粮食产量离不开农药。 粮食问题突出。提高粮食产量离不开农药。 若离开农药,损失则高达70% 70%。 若离开农药,损失则高达70%。
16
中毒机制
1、主要毒作用机理: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主要毒作用机理:抑制胆碱酯酶 酯酶活性 有机磷农药与胆碱酯酶以共价键结合, 有机磷农药与胆碱酯酶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 酯酶。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 酯酶。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使乙酰胆碱在神经系 统聚集,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 统聚集,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
13
(二)毒理
• 吸收 消化道 呼吸道 完整皮肤(主要途径) 完整皮肤(主要途径)
14
• 分布
肝脏>肾脏> 肝脏>肾脏>肺>脾 透过血脑屏障
• 代谢
氧化-毒性增强(活化作用) 氧化-毒性增强(活化作用) 水解-毒性减低(解毒作用) 水解-毒性减低(解毒作用)
• 排泄:代谢产物主要随尿排出 排泄: • 毒作用机制
7
职业性接触
职业性中毒多发生于农药生产和施用农药的人群
农药生产车间(出料、分装等) 农药生产车间(出料、分装等) 生产设备的检修 农药的配制、 农药的配制、喷药过程 施药工具的检修 拌种、熏蒸 拌种、
皮肤、衣物污染 皮肤、 呼吸道吸入
8
农药生产过程
包装车间
9
农药配制与喷洒过程
10
有机磷农药
R1 P R2 X O(S)
15
马拉氧磷,毒性增高(昆虫) 马拉氧磷,毒性增高(昆虫) 马拉硫磷 水解,毒性降低(哺乳动物) 水解 毒性降低(哺乳动物) 毒性降低
敌敌畏,毒性增高。(昆虫) 敌敌畏,毒性增高。 昆虫) 敌百虫 二甲基磷酸酯毒性下降.(哺乳动物) 二甲基磷酸酯毒性下降 (哺乳动物)
由于昆虫、哺乳动物体内酶系存在很大区别, 由于昆虫、哺乳动物体内酶系存在很大区别,故达到杀 虫的目的。 虫的目的。
24
其他临床表现
• 有机磷引起的迟发性神经病(OPIDP) 有机磷引起的迟发性神经病(OPIDP) 急性中毒恢复后经4 45天潜伏期 急性中毒恢复后经4~45天潜伏期 腓肠肌压痛→下肢远端弛缓性瘫痪,无力伴 腓肠肌压痛→下肢远端弛缓性瘫痪,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累及上肢 病理改变:轴索变性, 病理改变:轴索变性,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
5
急性毒性
• 有机磷类:恶心、呕吐、腹痛、大汗淋漓、瞳孔缩小、大小便失禁、抽搐等。 有机磷类:恶心、呕吐、腹痛、大汗淋漓、瞳孔缩小、大小便失禁、抽搐等。 氨基甲酸酯类:恶心、呕吐、多汗等 样作用 类似有机磷农药中毒。 样作用, 氨基甲酸酯类:恶心、呕吐、多汗等M样作用,类似有机磷农药中毒。 除虫菊酯类:面部感觉异常、皮炎、意识障碍、 除虫菊酯类:面部感觉异常、皮炎、意识障碍、肺水肿 有机氯:严重者有阵挛性、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有机氯:严重者有阵挛性、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有机氟:以神经、循环系统症状突出。 有机氟:以神经、循环系统症状突出。 脒类:口干、口唇青紫、心悸、胸闷,出血性膀胱炎、呼吸困难、 脒类:口干、口唇青紫、心悸、胸闷,出血性膀胱炎、呼吸困难、呼吸衰竭 等。 醚类: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 醚类: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肝、肾损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