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

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

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

可选用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

1症状
又称云纹病。

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

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
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

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

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3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

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

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

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

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4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

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为
初侵染源。

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浮屑、浪渣混杂漂浮在水面上,黏附在稻株上进行侵染,形成病斑。

病斑上的病菌通过接触侵染邻近稻株而在稻丛间蔓延。

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

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
为住,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

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病源。

[2]
5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它寄主作物或杂草的残体上越冬。

水稻收刈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

据调查,水稻收割后遗留田间的菌核数量,在一般病田每亩平均在10万粒以上,严重病田每亩达70万一80万粒,少数还高达100万粒以上。

菌核的生活力极强,湖南测定,种植各种不同冬作物的稻田中,在土表越冬的菌核其存活率达96%以上,在土表下3—8寸越冬的菌核存活率也达88%左右。

春耕浇水耕耙后,越冬
菌核飘浮水面,插秧后随水漂流附在稻株基部叶鞘上,随着稻株分蘖和丛茎数的增加,附在稻株茎部的南核数量也加多。

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浮沉在水中的菌核均可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

潜育期少则1—3天,多则3—5天。

由于菌核随水传播,受季候风的影响多集中在下风向的田角,田面不平时,低洼处也有较多的菌核,因而这些地方最易发现病株。

[3]
6防治方法
1、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要每季大面积打涝并带出田外深埋。

[3]
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

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3]
3、选用良种,根据保山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4、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

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5、生物防治: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青枯立克 50ml+ 大蒜油 15ml,兑水15公斤喷雾,5—7天1次,连喷2次。

备注:为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建议喷雾时每15公斤水加叶面肥沃丰素25ml。

6、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宁等药剂,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可以选用。

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类杀菌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

烯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
成有影响,能抑制水稻茎节拔长。

但这些杀菌农药在水稻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超量使用,可能影响这些节间的拔长,严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出现包颈现象,其中烯唑醇等药制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高科恶霉灵或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或腈菌唑等三唑类的复配剂在水稻抽穗前后可以使用,不仅能防治纹枯病等病害,还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并对杂交稻后期叶部病害有较好的兼治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