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二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24.战国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
商鞅本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人秦后说动了秦孝公,当上了秦的大良造(相国)。
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转型加速B.贵族政治没落C.改革变法兴起D.诸侯争霸激烈25.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
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
这一历史现象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C.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26.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B.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27.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笮人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
这表明近代上海A.引领近代中国社会风尚B.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C.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D.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28.下表为《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数额单位:万两),财政总收入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反映了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商业税)、官办企业收入、杂税等。
A.晚清税收政策发生根本变化B.小农经济受到冲击逐渐解体C.提倡国货推动民族工业发展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29.在抗战时期,除了抗日正规军、民兵、抗日自卫队之外,各根据地还组织了少年先锋队、儿童团等各种团体,形成了广泛、全面和便捷的敌情情报,因而“关于敌情的消息,往往在敌人动身之前,就从厨子、担水的、还有在据点内的地下工作者那里得到了。
”这表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B.中共推行全面的抗战路线C.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中流砥柱D.抗日民主力量已空前壮大30. 1997年至2001年,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7.2万家发展到30多万家,截至2002年底,上市公司已达1270家。
这一时期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说明我国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C.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加快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1.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
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A.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B.强调天赋人权C.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促进社会公平32.据《全球通史》记载: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送的金银。
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并且其商业价值也在不断增长。
这一变化A.推动了西葡殖民方式的转变B.改变了西欧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D.促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形成33.德国于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20世纪初又颁布了医疔、工伤、失业等法律。
这反映了当时德国A.工业化引发社会问题凸显B.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代议制民主不断发展完善D.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发展34. 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帝国经济会议上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这一做法A.加剧了成员国间的贸易摩擦B.旨在维护英国的经济地位C.反映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D.放松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35. 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
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
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欧洲经济领域合作加强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C.知识经济受到各国重视D.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40. (25分)“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和宋元时期。
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总起来说,其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
“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
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期”。
据统计,《中国丛书综录》所列“家训”一类著作,公开印行的有117种,明清两代占89部,其中明代28部,清代61部,清代的大多集中于鸦片战争之前。
而且,我国典籍中流传至今的家训,也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
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
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材料二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
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采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启蒙学者在批判封建纲常礼教、提倡西学的过程中,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
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家训发展演变的总体特征,并说明明清时期传统家训步入“鼎盛期”的历史背景。
(1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衰落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这种衰落对当前重树家训的历史启示。
(11分)41.(12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用怎样的方法理解历史,所影响的决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即将展开的未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
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日“新视角”。
当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后就中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
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日“复杂论”。
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
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以及他在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
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日“再思考”。
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毫无成就可言。
后来针对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一一一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并运用苏联(俄)的相关史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请考生在第44、45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大量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
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使官员也经常的发生变动。
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
1853年,克显米亚战争爆发,战争期间,政府的混乱状况暴露无遗,激起民众公喷。
当政的帕累斯顿内阁被迫进行文官制度改革。
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经调查,提出了以下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努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
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实施这些建议,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
文官从进入政府到退休为止,在政府内部流动较少,与外界接触不多,容易滋长墨守成规的倾向。
文官考试看重大学文化课程,录取人员来自少数贵族学校。
文官有严格的职业道德和纪律,有利于树建良好的政风和法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英国文官的选拔和使用特点分析文官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9分)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康熙元年(1662年)施琅(曾投靠郑成功)任福建水师提督,驻军海澄。
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沿海村社荒凉萧条的景象,他忧心如焚,遂挺身而出,先后两次上疏,直言“海禁迁界”之失策,痛陈“迁界”之弊端,与此同时,施琅还清醒地看到,“迁界”的根源在于台湾尚未统一,因而他明确地提出要以平定台湾来解决“迁界”问题。
他不顾年老体衰及遭受冷遇,两提攻台,四请专征,矢志不渝,终于感动并说服了康熙皇帝。
1681年7月,在康熙皇帝支持下,施琅主持专攻台湾,经筹划准备以后,于1683年6月14日率舟师攻克澎湖,迫使台湾郑氏集团纳土归降,施琅率部兵不血刃地进入台湾本岛。
入台后,施琅采取了一系列抚政安民举措,保证了社会安定,从此,实施多年的“海禁迁界”政策终于被废.除。
据史籍载,1696年施琅逝世后,“闽中绅士军民闻公薨,皆巷哭失声。
”并立祠将其尊奉为神明。
然而,在清代末期,革命志士们把明未清初的郑成功、张煌言等孤忠荩臣尊奉为民族英雄,大力宣扬,以号召民众。
相反,施琅却被当成一位十足的“叛徒”而加以否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年间施琅的活动。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在清末遭到否定的原因。
(6分)洛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二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4.B 25.C 26.A 27.D 28.D 29.B 30.B 31.C 32.B 33.A 34.B 35.D二、非选择题40.(25分)(1)总体特征:历史悠久;经历了由盛及衰的过程;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呈现形式多样化;反映时代特征;将家风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具有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