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处方药与家庭用药第一讲

非处方药与家庭用药第一讲


③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④ 细胞膜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⑤ 机体的病理状况及合并用药等
3、代谢 (1)定义:药物在体内发生结构转化的过程, 又称生物转化。(肝脏) 非活性物质代谢为活性物质:羧苄苯青霉 素、多巴胺等 一种药物代谢为另一种药物: 代谢为无活性物质 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氧化、还原或水解过程 第二阶段为结合过程
(2)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遗传、年龄、肝血 流量、肝脏病理状况及其他药物的存在等。
4、排泄 (1)定义:指药物以原形或其代谢产物的 形式通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2)排泄的途径:肾脏、胆、肺、唾液腺、 汗腺等
① 肾排泄:是大多数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过程:肾小管过滤、肾小管被动重吸收和肾小管 主动分泌。 脂溶性大的药物:进入血液循环 极性高、水溶性大的药物:肾小管排泄 肾功能:肾功能不良,药物排泄减慢→药物中毒。 尿液pH值: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多,重 吸收少,排泄快。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非处方药(中成药)分类 ——我国非处方药(中成药)的分类 —— 参照国家《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将38种病证分为7个门类。 内科、 外科、 骨伤科、 妇科、 儿科、 皮肤科、 五官科
非处方药数量
《国家非处方药目录》——
1999年 第一批 325个品种 2001年 第二批 1535个品种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非处方药与家庭用药
参考教材:《非处方药与家庭用药》;任 先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教材内容简介
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是人们的共同心愿。如何做到小病治疗不上医院, 是人们比较普遍的需求。但是,如果药物使用不当,又会对人体产生极 大的危害。即使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毒副作用相对较轻的非处方药,在 选购、保存和使用上同样存在着各种问题。面对媒体上铺天盖地、光怪 陆离的药品广告,你能正确判断各种药品广告的可信度吗?想知道什么 是药物吗?想知道药物治病的奥秘吗?想了解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吗? 想多学习一些常见疾病的家庭用药知识吗?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书以 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非处方药和家庭用药的有关基本知识。包括非处方 药的特点,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治病的原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家庭 药箱的配置,常见疾病的家庭用药,妇女、儿童、老人的家庭用药,家 庭用药的常见误区和注意事项等。本书可作为非医学专业本科生素质教 育的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科普读物供社会各界人上选读。
给药途径不同
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服药的方法不同 机体胃肠障碍和微循环障碍 吸收环境
2、分布
(1)定义:药物在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微血 管壁而进入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过程 (2)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① 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② 局部器官血流量:再分布——药物从一 种组织向另一种组织转移的过程
本课程意义
1、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我们可以知道什 么是错的
西方家庭医生制度和药师审方(药学服务) 中国以药养医医疗体制与药学服务的不足
医疗及用药服务的信任危机
2、健康常识是大学生基本素质
1978年WHO指出: 人们有权利和责任以个体和集体的方 式参与他们的卫生保健的计划和实施.
②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指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由胆 汁流入肠腔,药物又被重吸收的过程。 意义:使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延长。采用 洗胃、导泻等方法减少重吸收、促进排泄。 ③ 其他排泄途径:乳腺、呼吸道、唾液腺、 汗腺、泪腺等
第二节 药物半衰期
1、药物的半衰期(半寿期 ) 用时间来反应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 生物半衰期(药效半衰期):指药物效 应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品分类管理: 2001年《药品管理法》修订案中对分类管理制度作出了法律 上的规定 我国从2000年1月1日起实行药品的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是我国卫生医药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
药品分类管理目的意义 —— 对药品监督管理、医药卫生保健事业和医药产业都将产生 深远的影响 是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方法
处方药与OTC的区别
分类 占有形式 技术手段 促销对象 病情
处方药 专利 创新 医生 严重
OTC药 品牌、商标 仿制、翻新 消费者 缓和
非处方药的分类标准 ——
药品的适应症病人能自行判断并准确选择;
药品安全性高,正常使用时无严重不良反应,或者不良反 应轻微、可逆,可察觉;
第一章 什么是非处方药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药物的含义:药物(Drug):指用于预防、治
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 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 质。 种类: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 原料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 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 等。
药物的发展 4000年前,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 十毒”的传说 17世纪末期,德国化学家艾里希首先发现 一些合成染料能杀虫治病,开创了合成药物 的第一页 1909年化学家又合成抗梅毒药606 1935年德国杜马克发现红色的百浪多息能 治疗细菌性疾病,后来它发展成为一类抗菌 药——磺胺药 1940年青霉素正式投产,随后数以千计的 抗生素药物不断出现
课程的目标
掌握药物,非处方药物,药物相关常识及 家庭用药等知识, 具有安全用药的基本素质, 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普及和传授安全用药 中知识。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 (课堂表现+到课率) + 2篇中期论文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 (30%) + 论文(70%) 论文评价标准: A:35; B:30; C:25(不少于 1500字,不是全文抄袭); D:酌情
无潜在毒性;无耐药性;
药品诊疗效果确切且可觉察; 在正常条件下储存时药品质量稳定; 药品说明书详尽并易于理解; 药品使用时不需要医务人员的指导与监控。
非处方药特点
主要特点: 适应范围明确 使用安全
疗效确切
质量可靠 说明详尽 使用方便
非处方药遴选
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 —— 应用安全 疗效确切 质量稳定 使用方便
批号与有效期
批号 050521-03;2005052103 有效期 2006年11月;2006年11月30日
二、如何看待药品广告
3.15虚假药品广告 药事法规关于药品广告的规定
第二章 药物的人体之旅
第一节
药效
药物体内过程
游离 效应器官 组织 结合 分布
静注
药 肌注等 品 吸
口服
血液 循环
游离型药物

代谢物 排泄
结合型药物

代谢

1、药物吸收 (1)定义:指药物从给药局部进入血液循环 的过程
生 物 膜
(2)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 被动转运:药物分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 的一侧扩散,不需要载体和酶,也不消耗 能量,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磺胺 甲基异噁唑等 主动转运:药物分子可以由低浓度向高 浓度的一侧转运,这个过程需要载体和酶 参与,并且要消耗能量。钠、钾、钙离子、 氨基酸、嘧啶类、维生素B1、B12等
——警示语言 —— “如在××日内症状未缓解,请找医生咨询”; “如服用过量,请立即向医务人员求助”; “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请将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如正在服用其他处方药药品,使用本品前请 咨询医生或药师” 以上带引号的字样均可加重加粗
药品分类管理核心 —— 加强处方药的销售控制 规范非处方药的管理 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分类管理的作用
作用之一 —— 分类管理有利于增强人们自我保健、自我药疗的意识; 有利于减少公众对社会资源的依赖心理,使公共卫生资源 的分配更趋于合理; 有利于药医卫生保健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药物代谢靠酶的促进,主要是肝脏微粒体混 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简称肝药酶),其中主 要的氧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 肝药酶诱导剂:可诱导肝药酶活性提高, 加速药物代谢的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 钠、水合氯醛、利福平、保泰松、灰黄霉素
肝药酶抑制剂:一类能抑制肝药酶,使其 活性降低,减慢药物代谢的药物,如氯霉素、 异烟肼、西米替丁
非处药细分
根据药品的安全性,非处方药又分为 甲类 乙类 红底白字的图案 甲类非处方药 绿底白字的图案 乙类非处方药
非处方药品种特点

维生素、滋补保健药 解热镇痛药、感冒咳嗽药、止痛药 抗酸药 抗寄生虫药 避孕药 外用的皮肤科、五官科用药
非处方药品种细分
——我国非处方药(化学药)的分类 —— 解热、镇痛药 // 镇静助眠药 抗过敏药与抗眩晕药//抗酸与胃粘膜保护药 助消化药、消胀药//止泻药、胃肠促动力药 缓泻药、胃肠解痉药//驱肠虫药 肝病辅助药、利胆药 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药//感冒用药、 镇咳药、祛痰药//平喘药 维生素与矿物质//皮肤科用药 五官科用药//妇科用药 避孕药等
药物的治疗作用与毒性
无药不“毒” 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
二、什么是非处方药物
[处方药]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 调配、购买、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 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 可由消费者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通俗英文OTC(over the counter)
作用之二 —— 世界医药市场更加分化、细化 生产销售处方药的制药企业在新药研究、发明专利方面加 大投资,在营销、广告策略上面向医务人员 生产销售非处方药品的制药企业,更加注重品牌效应,面 向大众开辟“自费药”市场。
作用之三 —— 通过对处方药的审批、处方权限、广告、标签说明书的严格 管理,更有利于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对非处方药,通过医药专家严格遴选,通过增强人们自我保 健意识,规范其标签说明书,使人民群众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方便、及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