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青龙寺之教学与日本文化

唐代青龙寺之教学与日本文化

唐代青龙寺之教学与日本文化戴蕃豫一青龙寺之沿革青龙寺者唐代密教之根本道场,而又日本真言宗之发源地也。

本文旨趣,在究明斯二者之关系。

寺名变迁爰自建寺,至于毁废,前后五易名称。

初曰灵感寺,隋文帝开皇三年(582),移都之际,多掘城中陵园冢墓,徙葬郊野,为资亡灵冥福,建立寺院,曰灵感寺,[附注1]此其朔也。

唐武德四年(621),一度废毁,至龙朔二年(662),城阳公主有疾沉笃,因姑苏僧法朗诵覌音经,公主疾愈;改寺额曰覌音寺,延法朗驻锡。

至景云二年(711),改为青龙寺。

青龙寺起源如斯。

此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垲,富登眺之美”,[附注2]唐人诗文多载之。

“迤逦峰岫列,参差开井分”,此王缙之诗也;“高原陆地,下映芙蓉之地,竹林果园,中秀菩提之树”,此王维诗序语也;“青山当佛阁,红叶满佛廊”,此马戴诗也;吾人低回吟诵古人之句,亦足以仿佛当时青龙寺之梗槪也。

至会昌五年(845),唐武宗灭法,寺遭废灭。

当时长安右街,仅留西明、庄严二寺,左街仅留慈恩、荐福二寺;将其余各寺材木以葺公驿舍,铜像钟磬铸钱。

[附注3]据当时留学长安之日本僧侣所目击者云:章敬、青龙、安国三寺,通为内园。

[附注4]此时青龙寺虽经摧毁,恐尚有遗构保存;故会昌六年(846)改名为护国寺;[附注5]宣宗大中九年(852)七月,长安左右两街,添置寺院八所之际,犹得复青龙寺本名。

寺中有石佛数尊,故亦名石佛寺。

[附注6]北宋以还,虽密教式微,国都转移,青龙寺教学尚持续其一息之余喘。

日僧成寻来华时,欲于青龙寺经藏勘正真言经轨讹谬;[附注7]奝然来华时,日廷犹牒青龙寺请其将护;[附注8]覌此二事亦可征知也。

日本佛教文化之发展与唐代青龙寺关系至巨,日人饮水思源,宜其于易代之后,犹忆念弗置。

青龙寺至明万历以前,寺宇始全毁,[附注9]而吾国真言密教之遗绪亦告中绝。

遗址在今西安城外祭台村。

寺内规模唐代名刹,往往拟式五天:长安西明寺拟祇洹精舍:五台山金阁寺拟那烂陀寺;是其例。

青龙寺者,旧传拟龙猛南天铁塔规制,缩华藏世界而作也。

[附注10]寺内结构:有上中下三经藏;[附注11]有灌顶道场,具云毗卢遮那灌顶道场,在东塔院内,令七僧持念。

[附注12]有东塔院,惠果阿阇黎存时居此,义真、义舟诸老宿,并曾居焉。

会昌灭法后,法全因玄法寺折毁,隶名青龙寺,起传法院;院在寺西南角。

寺内各部,络以复道。

寺壁严饰画迹,中三门外东西壁,王韶应画;殿上东西壁相向,吴生画。

据传,吴生之画,冠绝中古;王韶应画鬼神深有气韵,又喜山水人物,均为当时之大画师。

寺制唐时寺各有制。

青龙寺制今可考者五端:(一)宗徒修省:宗徒大阿阇黎并诸名德之童子,以时集会食堂,僧达一人,童达一人,共令习学五悔,借自修省。

(二)亲密团结:寺内僧徒数千,务期和合,厥中若有一人不和,诸众共和调情操,令毋兴诤。

(三)奖拔异能:此寺为代表国家之密教道场,从数千僧众中,拔取学德兼优之士百名,为众矜式。

(四)应供内廷:自唐世崇佛,恒于宫中陈设佛像,供僧百名,经行念诵,谓之内道场;[附注13]青龙寺中名德预应供之选者甚多。

各以内道场正月施物上分,于天台山下建立伽蓝,名“新禅寺”,按时修理。

[附注13]此盖为后世“下院”之始。

(五)照顾疾病:寺中为照顾病人,惠果依律有开文之法,治病许用盐酒。

日本平安朝时,入唐求法高僧,大半出身于青龙寺,学成归国后,遵循此种规制勿替。

日本东大寺之年中行事,僧众威仪,皆移袭青龙寺之遗规。

二青龙寺之教学及其法系密教弘传以前唐初以迄开元天宝,为青龙寺教学上之前期,此时青龙寺已蔚为学者渊丛。

就诸德所治之学,约分四类:(一)以著述显者,得道世、道氤二人。

道世,字玄恽,年十二于青龙寺出家,特精戒律,三辅钦归[附注14]高宗显庆年中,参预玄奘译场,似又兼通悉昙之学。

撰述弘富,现存法苑珠林、毗尼讨要、诸经要集诸书,资于佛教史学及戒律研究甚大。

道氤,显名玄宗朝,深通大乘经典,广造新疏[附注15]于青龙寺宣讲,听者数盈千计。

(二)善持咒者得法朗一人。

(三)修禅覌者得三人:释光仪、昙壁与操禅师是。

光仪洞明经律,尤善禅覌,具如宋高僧传。

昙壁与王维、王缙、王昌龄等结尘外之游,以翰墨相契,缙赋诗称美之为“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吾师久禅寂,在世超人群”[附注16]之大禅师。

操禅师与王氏兄弟及裴迪善。

维诗有云:“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附注17]覌此,师盖深通维摩得意忘言之旨者耶?(四)以文学鸣者青龙寺诸德中当不乏人。

韩翃同中书刘舍人题青龙上房诗云:“笑说金人偈,闲听宝月诗”,[附注18]想见其时俗讲之盛。

金人偈,盖叙汉明帝感梦,佛法东传故事,其偈今已无考。

宝月,于开元时与无畏法师译经十余部,[附注19]复以篇翰见称,全唐诗(第十二函第一册)载其“行路难”一首,其诗情韵缠绵,饶有风致。

除上四类有可考之文献外,尚有一公、昙上人、源公等,皆生开元天宝之际,诸文士赠诗并载全唐诗。

密教中心时代青龙寺后期教学为密教中心时代。

密典汉译,虽远起三国时代竺律炎与支谦共译之“摩登伽经”“华积陀罗尼神咒经”。

然纯密传华,实自唐开元三大士。

盖梵僧金刚智、善无畏两三藏努力翻译、实地修行植其灵根;不空三藏尽心弘传,懋其枝叶;得汉僧惠果阿阇黎出,而发其英华也。

(甲)惠果中心时代(一)修学次第:惠果(746-805)者,俗姓马氏,玄宗天宝五年(746)生于唐京兆府照应(今临潼)。

九岁即入不空弟子昙贞之门。

一日与昙贞共见不空,不空见而惊曰,此儿为密藏之器,必兴我法。

由是爱抚惠果,不异父母。

遂口授大佛顶大随求梵本,并普贤行愿、文殊之赞偈等。

已而兼修禅律。

故日僧空海所撰碑云:“始则四分秉法,后则三密灌顶。

”[附注20]年十九,入学法灌顶坛,投华结缘时,得转法轮菩萨。

不空昔时亦得此尊,勉以绍继己位。

大历元年,满二十岁(生年廿一岁),更从不空学金刚顶五部大曼茶罗法,及大悲胎藏三密法门,即授以两部大阿阇黎位。

翌年,更从善无畏弟子玄超受大毗卢遮那大教王及苏悉地教。

[附注21]故惠果之学,实兼善无畏、不空两三藏所传密教之长。

不空弟子中有七人仅得金刚界一部,唯果师兼得两部师位,[附注22]与精洽两三藏所译经典译语异同[附注23]及两部大法的精髓。

尔后三十八年间,果师大弘密数。

顺宗永贞元年(805)十二月十五日,示寂于青龙寺东塔院。

春秋六十,法腊四十。

(二)惠果系密教之特征:自不空大译仪轨,盛兴修法,惠果努力弘宣以来,密教特征,遂日益彰着。

计其异乎诸宗者凡三点:不空所译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密严经,均含有护国思想。

不空尝诲惠果曰,吾百年后,汝持此两部大法,护持佛法,拥护国家,利乐有情;果师亦以此义诲弟子空海。

唐世自开元以来,宫中则舍长生殿为内道场,城中城外亦建镇国念诵道场。

佛国风范,俨然在目;即示此种思想之弥漫。

其国家色彩强烈,一也。

他宗皆言凡。

夫修行,不经三大阿僧祇劫不得成佛。

密教独主即身成佛,以简易示人。

此思想导源于大日经,至果师溥利有情。

果师之意,欲使行者之人格、由修持、礼拜、信仰,以实现大日如来之佛格。

其即身成佛义,二也。

密宗修法,贵乎有验,非徒托诸空言。

果师于大历五年加持童子,说三世之事及帝王历数;贞元二十年(804)于醴泉寺为弟子僧义智,建立金刚界大曼荼罗,拼布尊位,言发雨降,皆验法力与实践一致。

此修学之实践,三也。

(三)惠果在密教学上之成就:果师自受具以后,为密教学上之大导师者三十八年,其成就约分三端:1、制作现图曼荼罗。

因真言秘藏,经疏隐密,若不假图画,不易授受;故密宗重视图画与经疏等,两部曼荼罗之制作,缘斯而起。

先是果师从新罗僧玄超学善无畏三藏之“摄大仪轨”及三藏所躬画之“胎藏图像”曼荼罗;旋又传不空系之胎藏曼荼罗。

果师旣承两系之绪,为牖导初学,便利传法,于是创制曼荼罗多种。

今可考者有三:一、金刚界曼荼罗,即果师赐空海者。

计有“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与“金刚界八十一尊大曼荼罗”各一铺。

其尊数有五佛、十六大菩萨、四摄八供、贤劫十六尊、四大神、二十天、四大明王等,通计八十一尊,诸尊悉坐兽环。

二、胎藏法曼荼罗,元唯有十二院,至果师乃始成十二院组织,以付弟子空海。

斯二者皆三大士时所未有,出于果师所独创。

三、现图曼荼罗。

云现图者,别于大日经及其疏所说。

是图为果师命李真等绘制,故云现图。

果师终生尽瘁于此。

当时青龙寺灌顶堂内、浮图塔下、内外壁上,彩绘殆遍。

其庄严肃穆,虽千载之下,犹俨然莹人心目。

2.梵语学上之成就。

初,不空三藏以果师有秘藏之器,能兴己法,口授大佛顶大随求梵本;其后讨寻梵夹二十四年,尽夜精勤,伏膺咨禀。

故果师于梵语学上之造诣极深。

其撰述中有“八转声”与“六离合释”(satsamāsā)二着,即示实例。

斯二者若明,则梵语文法明。

此果师纾其心得以津逮来学也。

3.果师之著述。

果师集金、胎两部于一身,极密教之奥秘,其著作据入唐诸师制作目录,仅举“阿阇黎大曼荼罗灌顶仪轨”一卷、“金刚界金刚密号”一卷。

此外可考者有:大日如来剑印、十八契印、胎藏界曼荼罗、金刚界曼荼罗。

此四部皆不记年代。

就中“十八契印”,即后世所谓十八道,为一种行法通则,本出于苏悉地,其意通于胎金,诸尊法皆可依是修焉、“大日如来剑印”,果师以授弟子空海者:自余有祈雨坛法、大日经略摄念诵行法、摩利支天菩萨念诵法等抄记。

若夫戒德冰霜,禅智妙用,其修持与内证,旣越时旷世,非末学所得而论矣。

(乙)惠杲以后之密教惠果身任秘教大导师者三十八年,其教泽覃敷四海,传法弟子最著者曰诃陵(kalinga 爪哇)辨弘、新罗慧超、剑南惟上、河北义圆、义明供奉、及日僧空海六人。

果师寂后,义明继其法席。

义明早殁,未见继承人。

义明同门义操,承法弟子颇多。

操住青龙寺东塔院,历顺宗、宪宗、穆宗三朝为灌顶国师,元和中撰“胎藏金刚教法名号”一(二?)卷现存。

[附注24]又译“西方陀罗尼藏中金刚族阿蜜哩多军荼利法”一卷,属杂部类,似即陀罗尼集经而更加广博者。

法传海云、法润、义真、深达、大遇、文菀等。

海云于太和八年(834)作“两部大法师资付法记”二卷。

文秘撰“两部曼荼罗诸尊名号座位”,传之日本。

是二师者,皆学德兼备。

又法润之弟子惟谨,撰“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一卷,说忏悔乃至如来八印及其功能。

“随求”者,即八印之总名。

谨又撰“大毗卢遮那经阿阇黎真实智品中阿阇黎住阿字覌门”。

果师再传弟子中名实足以继承法席者惟法全一人。

法全受瑜伽于操阿阇黎,学胎藏于法润,[附注25]撰述甚富。

今存者有“青龙寺仪轨”三卷、“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所集)、“金刚界三昧耶曼荼罗”一卷(所图)、“青龙寺轨记”一卷(略记胎藏行法次第)等。

我国唐密之阐扬至法全,耀其夕阳一抹之余辉。

密教以外之著述,有良蕡奉诏修述之“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三卷。

经录中有青龙寺新译经入藏目录一卷、贞元舍拾录一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