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空大数据:挑战与机遇

时空大数据:挑战与机遇

单位:ZB 1ZB=1024EB 1EB=1024PB 1PB=1024TB
2.“互联网+”与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的动因
• 企业经济效益的推动
• 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从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到数字化及数据存储设备的发展,到数据的在线 (网络)传输,再到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及智能服务,尤其是基于智能感知技术 的穿戴设备的兴起,伴随而来的是分布式协同并行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和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反映了大数据时代到来的脉络。
2.“互联网+”与大数据
大据时代的到来
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的数据总量已高达 1.82ZB,相当于当时全球每人平均生产200GB以上数据。IBM的研究称,整 个 人 类 文 明 所 获 得 的 全 部 数 据 中 , 有 90% 是 2011-2012 年 生 产 的 , 预 计 到 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2012年的44倍。这将是一个“除了 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的时代的到来。
2.“互联网+”与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的动因
• 各国政府看好大数据的应用前景是决定性因素
2012年3月,美国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 2012年4月,英国,美国,德国,芬兰和澳大利亚联合推出“世界大数据 周”活动 2013年9月,美国政府发布了第二轮大数据研究项目 2014年5月,美国白宫发布了2014年全球大数据白皮书的研究报告《大 数据:抓住机遇,守护价值》 2014年我国首次将大数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国务院于2015年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2016年3月公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大数据战略及行动计 划”
电出版社,2015.8
1.引言
17. 吴朝晖,陈华钧,杨建华著,空间大数据信息基础设施[M],浙江大 学出版社,2013.1
18. (美)库兹韦尔著,李庆诚,董振华,田源译,奇点临近(2045年, 当计算机智能超越人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3
19. (美)杰瑞·卡普兰著 ,李盼译,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共生下财富、 工作与思维的大未来)[M],浙江人民出版,2016.4
1.引言
15.智能地学信息处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创建于2015年,依托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6.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创建于2012年,依托单位华 东师范大学) 17.山东农业大学农业大数据研究中心 18.厦门大学云计算域大数据研究中心 19.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 数据流联合研究中心 20.石油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 21.清华大学遥感大数据研究中心 22.湖南大学大数据处理与行业应用研究中心(创建于2013年,依托单 位:湖南大学) 23.北京大学大数据技术研究院(创建于2014年,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1.引言
面临的问题:
1、论述商业大数据的多(受商业利益驱动)的多,研究科学大数据的 少(科学决策驱动不够) 2、研究一般大数据的多,而涉及时空大数据的少,这涉及对大数据与 时空大数据本质的认识问题 3、研究大数据统计分析的多,真正研究大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少 4、试图掌握(拥有)大数据的多,而真正应用大数据的少,有的甚至 不知道怎样应用大数据 5、数据隐含价值→技术发现价值→应用实现价值或数据→大数据统计 分析与挖掘→决策支持的大数据技术系统尚未形成 6、大数据的产业化还刚刚起步,更未形成大数据产业体系(软件产品、 软硬件集成产品、数据产品) 7、数据科学的边界还不够清晰,大数据理论研究薄弱,更未形成大数 据理论体系
2.“互联网+”与大数据 “互联网+”:
本质 “互联网+”本质上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
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全工作流”、“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中的 深度融合集成创新应用,使之成为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 动力。
意义
现在“互联网+”已经开始融入各行各业。可以说,我们这个时
代已经就此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中国已经开启了“互联
12. (美)陈封能,(美)斯坦巴赫,(美)库玛尔著,范明等译,数 据挖掘导论(完整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
13. (美)Michael Manoochehri著,戴志伟,许杨毅等译,寻路大数 据:海量数据与大规模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1
14. 杨旭著,重构大数据统计[M],电子出版社,2014.8 15. 杨轶莘著,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M],电子出版社,2015.9 16. 陈建英,黄演红著,互联网+大数据—精准营销的利器[M],人民邮
网+”时代的大门,将引起一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2.“互联网+”与大数据
特征 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 创新驱动。传统的资源驱动方式→创新驱动发展。 重塑结构。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
化结构、管理模式。
尊重人性。互联网力量之强大最根本的是源于对人性最大限
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的重视。真正体现“以人为 本”。
开放生态。“互联网+”本身就是开放的,重要的是化解掉
过去制约创新的环境,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连接一切。这是“互联网+”的目标。
2.“互联网+”与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识咨询公司麦肯锡,该公司 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 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应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 和消费盈余浪潮的到来”。
2. (美)BillFranks著,黄海,车皓阳,王悦等译,驾驭大数据[M], 人民邮电出版社
3. (美)著,王斌译,大数据挖掘[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 4. (英)迈尔-舍恩柏格著,袁杰译,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M],浙
江人民出版社,2013.1 5. 涂子沛著,大数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美)Jure Leskovec,Anand Rajaraman,Jeffrey David Ullman
1.引言
“大数据”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创造大价值,一切靠数据说话,凭 数据决策,已经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关注并从事该领 域研究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来,一些学者撰写和出版了不少有关 大数据的著作,各地先后成立了不少大数据方面的中心、实验室、研究院 等。
1.引言
撰写出版的著作:
1. (英)迈尔-舍恩伯格,(英)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 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6
23. 王家耀等编著,网格地理信息服务概论[M],科学出版社,2014.6
1.引言
成立的研究机构: 1. 国 家 超 级 计 算 天 津 中 心 大 数 据 处 理 技 术 与 应 用 国 家 地 方 联 合 工程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室 3.浙江省海洋大数据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4.江苏省大数据工程技术实验室(创建于2011年,依托单位:南京信 息工程大学) 5.南京大学PASA大数据实验室(创建于2010年,依托单位:南京大学) 6.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大大数据研究中心(创建于2014年,依托单位 :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7.京津翼大数据研究中心(创建于2015年,依托单位:首都经济贸易 大学)
02 PART TWO “互联网+”与大数据
2.“互联网+”与大数据
2015年3月5日上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 划,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 国际市场。
1.引言
9. 段云峰,秦晓飞著,大数据的互联网思维[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10
10. (美)埃里克·西格尔著,周昕译,大数据预测[M],中信出版社, 2015.4
11. (美)Bernard Marr著,秦磊,曹正凤译,智能大数据SMART准则: 数据分析方法、案例和行动纲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0
1.引言
8.中国国际经贸大数据研究中心(创建于2012年,依托单位:国家工业和信息 化部和电子商务协会) 9.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创建于2015年,依托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和中国统 计信息服务中心) 10.农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创建于2015年,依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和软通动 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11.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创建于2014年,依托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12.中国旅游大数据研究中心(创建于2015年,依托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3.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创建于2015年,依托单位:贵阳·贵安) 14.武汉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创建于2015年,依托单位:武大吉奥、武汉智慧 产业园、汉口银行、武汉东湖创投)
2016年3月18日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网络强国 战略、实施“互联网+”和大数据战略及行动计划,分别在第三篇第十七章, 第四篇专栏6(智慧农业),第五篇第二十三章及专栏8,第六篇第二十六 章、第二十七章和第二十八章及专栏9,第八篇及专栏13(智慧城市)……, 都提到了“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等等。
著,王斌译,大数据:互联网大规模数据挖掘与分布式处理(第2版) [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7 7. (美)坎塔尔季奇著,王晓海,吴志刚译,数据挖掘:概念、模型、 方法和算法(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 8. (美)Jiawei Han等著,范明等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机 械工业出版社,2012.3
20. (美)雷·库兹韦尔著,盛杨燕译,人工智能的未来(揭示人类思维 的奥秘)[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