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政治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政治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政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已使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变革,它的每一次成功,每一项进展,都为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迫切地要求政治的支持和推动,从而也就为政治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直接而具体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力量,不仅构成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革命力量,而且还在深层次上改变着中国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强烈要求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改变原有的管理调控行为和体制模式。

市场经济所造成的我国社会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也要求政治体制从内容到形式发生新的变化。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文明文化素质、生存质量、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的活动空间和思维视野大大拓展,进一步提高了人的政治参与意识及能力,因而也必然对政治体制的存在产生新的认识和评价,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已成为发自人民群众内心的呼唤和自觉的要求与实践。

但是,政治体制改革所涉及的问题重大而又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错,因此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必须慎之又慎。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趋于完善,也由于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确实存在一些认识上的盲区和实践中的失误,在人民群众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存在着一些不满情绪,他们比较多地看到了我国现实政治体制的弊端,认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子迈得不大,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是滞后了。

对于这种认识,我们既不能不加思考情绪化地加以赞同,也不能蛮横地断然否定,而必须有一个全面的分析,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从哲学理论的层面来看,政治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在时序上总是相对滞后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变化,这是一种历史法则,世界各国莫不如此。

在社会有机体结构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虽然相对保守,但却直接承受着生产力变化的影响,而上层建筑则最为保守,其发展变化的艰难,则是人所共知的。

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体制作为一种权力格局,和生产关系中的利益格局是直接对应的,它一旦形成便作为既得的利益、既得的权力构成一种客观的现实,支配和规范着人的行为和观念,并慢慢沿袭为一种习惯和传统。

同时,政治体制又是人的主体性创造,积淀着以往和当时人的智慧、经验,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深重烙印,渗透着当时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

因此,政治上层建筑的任何变革,都意味着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社会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意味着价值观念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解放,必然面临着重重阻力,需要时间,需要等待。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治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变化,在理念上应该是比较清楚的。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基本政治制度不动摇,又要妥善处理政府的对内、对外关系,合理界定政府的权力,促使政府由集权的万能的人治型体制向民主的有限权力的法治型体制转换。

中国政治体制的内在局限,在本质上根源于中国自然经济的局限。

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直接联系,以小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不仅造成了人的经济交往和社会交往的狭隘性和封闭性,而且导致了个人缺乏自主性。

在这种基础上,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缺乏独立性,只能绝对地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权力,个人也只能把自己的命运托付于统治者乞求他们阳光雨露的哺育。

这正是中国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的建立和公民主权意识的缺乏的内在依据。

而市场经济则以普遍的商品交往为依据,经济上的自主发展不仅要求摆脱政治权力支配,而且要求政府权力退出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和扩大个人自主活动的空间,使人民上升为社会和政治的主人。

因此,适应市场经济和新的具有自身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经济体制的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