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成革

合成革

第一章概述1、人造革定义:按基材:以经纬交织的纺织布为底基的,以天然革组织机构为标准,用弹性高分子材料浸渍纤维层具有无规则三维立体结构的合成材料成为合成革。

2人造革的分类:按树脂分:聚氯丁烯人造革,聚氨酯人造革;聚烯炔人造革。

按加工方法分:直接涂层法,转移涂层法,压延贴合法,挤出贴合法。

3、合成革分类:行业分类,普通PU合成革,超细纤维PU合成革,产品外观分:光面型绒面型按加工方法:湿法和干法加工。

日本分为仿皮革,人造革、合成革、光面、麂皮。

4、天然皮革:结构特点;由胶原纤维构成分为三层,粒面层,过渡层、网状层、使用特点:良好的耐热耐寒性,较高机械强度、透气性、排湿性,极佳手感和自然的纹路;良好的后加工性能。

缺点:a批差和部位差b张幅小,不能裁取大的面积;表面瑕疵多,出材率低;单张加工,很难实现机械化连续生产c容易霉变。

5、超细纤维合成革;结构特点:是超细纤维与PU弹性体的复合材料,从结构上一般分为俩层:面层和基体层。

面层一般为PU膜结构,基体层为超细纤维束三维编织结构,起到骨架和支撑作用,形成类似于真皮的结构。

超纤革作为高仿真复合片材,主要特点和优势:a 实现大规模连续化生产,品质均一稳定,能按规格制造b具有接近天然皮革的结构c物理化学性能优异。

在机械强度、弯曲疲劳、耐酸碱、耐水、耐油、耐候性等方面均优于天然皮革,特别适合在恶劣环境和高强度、高湿度、大运动量条件下使用d花色品种具有多样性,用途广泛e革体均一无部位差,出材率高,革面利用率高达98%,远优于天然皮革。

缺点:表面尚达不到真皮粒面层特有的自然优美的纹路与手感;透气、透湿性与真皮相比还有差距,穿着舒适性和卫生性能还有待提高。

6、普通合成革;结构特点:合成革是普通涤纶、锦纶纤维与聚氨酯弹性体的复合材料。

结构上一般分为面层和基体层。

面层一般为泡孔结构的聚氨酯涂层,厚度通常在0.3~0.4mm 左右,表层通常是经过印刷压花或移膜所形成的聚氨酯膜,这些聚氨酯的多孔层或无孔质薄膜层相当于皮革的粒面层。

基体层为纤维三维编织结构,里面填充了形成了微孔结构的聚氨酯树脂,模拟真皮的网状层。

特点:合成革的优势与超纤革基本相同,物理机械性能优于天然皮革,耐腐蚀性能好,因其表面是以树脂作涂层,所以与轻度酸碱接触,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表面光滑材质均匀,表面深层不存在天然革的伤残缺陷。

革面光滑美观,可人工设计便层色泽花纹。

底基平整,材质均匀,便于机械化与标准化加工,制品保形性好。

缺点:主要是表面层比天然皮革粒面层逊色;卫生性能与穿着舒适性较差;压缩性小,容易产生大的皱折。

7、人造革:优点:轻便、外观美观;价格便宜;污染易清理;尺寸稳定,厚度均匀;具有耐热性;出裁率高。

缺点:仅仅达到“仿形”效果;强力、耐折牢度级较低,不宜用作鞋材;透湿度较低;无温感性;弹性、拉伸、压缩性能较差。

第二章1、海岛纤维:在一定条件下把俩种(或俩种以上热力学不相容的高聚物共混,其中一种高聚物共(分散相)以微小液滴形成分布在另一高聚物(连续相)中,当受到径向拉伸作用时,分散相液滴受力形变为微纤维冷却定型后形成一种聚合物组分以微细短纤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种聚合物组分中的纤维结构。

2、定岛型:海与岛分别由单独的螺杆挤压机进行熔融进料,然后到纺丝组件进行复合,岛成分在纤维的长度方向是连续均匀分布的,岛数固定且纤度一致。

单丝纤度0.05~0.08dex,常以PA或PET为岛以COPET为海。

3不定岛型.海.岛在同一螺杆挤压机共混通过纺熔制得,岛的大小,数量,分布及长度都在一定范围内有在随机性,岛数量多,平均线密度更小纤度一般在0.01~0.001dex,甚至0.0001dex。

第三章4纺丝工艺流程:a共混熔体的制备,b熔体自喷丝孔的挤出c熔体细流的拉伸与固化d固化丝条的上油和卷绕5海岛纤维后纺的简单工序:集束,拉伸,上油卷曲,干燥定型,切断打包。

6定岛纤维工艺流程:PA6或PET—干燥—熔融挤出COPET—预结晶—干燥—熔融挤出—纺丝—冷却形成—上油—卷绕落简—集束—拉伸—卷曲—干燥—切断—打包。

7旦尼尔:公定回潮率下,9000米长纤维所具有的克数。

8特克斯:公定回潮率下,1000米长纤维的重量克数,其十分之一称为分特。

第四章1非织造布定义: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摩擦,抱合或黏合,或者这些方法的织后而相互结合制成的薄片,纤网或絮垫。

2按用途分类:医疗与卫生,家用与装饰,仿皮与服装,工业与建筑,汽车工业,农业。

3梳理的目的:对纤维束进行比较彻底的分梳,使原纤维进一步混合均匀,使纤维成连续状态的纤并控制其在纤网中的排列方向,按产品要求及固网方法进行调节。

4梳理原理:梳理机电锡林,道夫,剥离辊及工作辊缠绕不同的针布经分梳作用,剥取作用,提开作用形成一层纤网。

5非织造布加固:机械加固(修边,针刺,水刺)化学凝固,热凝固。

化学凝固:采用多种方法将黏合剂以乳液或溶液形态,均匀地分布在纤网中经固化达到纤网内纤维相互黏合而使纤网加固。

热加固:将主体纤维与热熔纤维,热熔粉剂或热熔薄膜混合的纤网加热,使纤网内热熔材料火融从而使纤维之间的接点被熔融黏合并冷却固定,从而使纤网加固。

6针刺原理:通过运动机构带动针刺往复上下运动对按不同纤维取向铺叠而成并具有一定厚度的纤网进行穿刺,使纤维自身相互缠结,增加纤维在三维方向上的混交度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密度,弹性,平整度等性能的三维结构材料。

7非织造布的后整理:PV A上浆,烫平,PV A上浆的目的:提高非织造布的硬挺度,便于与PU进行复合,提高基布的柔软性和透气性。

1凝固调节剂:指对聚氨酯,DMF,水等具有界面活性的表面活性剂或占据方式形成微孔结构的助剂的统称。

2凝固剂分类:结晶型凝固调节剂,表面活性剂型。

3常用的凝固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琥珀酸=异辛酯磺酸钠(OF-70) [C4H9—HC (C2H5)_H2C_O_CO_H2C_CH(SO3Na) .....] 磺基琥珀酸双十三烷基酯钠(AR—70)[RO —OC—H2C—HC(SO3Na)—COOR ]4.PU湿法成膜成孔凝固机理:实质是溶剂分子脱离PU大分子,表现为溶剂从原来的液相中向另一个液相中扩散,PU与水不相溶,而DMF与水无限互溶使得PU/DMF体系由于H2O 的存在,DMF与H2O之间互相置换,DMF被H2O萃取出,PU大分间随DMF的不断减少而凝胶化,DMF与H2O的双向扩散最终使PU形成连续微孔膜凝固过程分为四步:a水从涂层表面将DMF稀释或萃取bPU/DMF/H2O凝胶状态,从溶液中分离出来c双向扩散继续进行在凝胶相中产生了固体PU沉淀d固体PU脱液收缩使涂层膜中产生了充满DMF水溶液的微孔孔壁是固体PU。

5.PU湿法成膜/成孔影响因素a树脂性能及配料条件:树脂性能(工液型聚氨酯)树脂含量(个表面至密层厚,指形孔,减小孔径大,膜力学性能差)树脂黏度(影响PU树脂大分子线团聚集,影响DMF与H2O的双向扩散)b凝固工艺条件:凝固时间温度,凝固槽DMF 浓度c凝固调节剂:结晶调节剂:结晶型(高分子物质的分散稳定剂)非结晶型(阻碍PU 凝集防止大气泡产生)界面型(影响DMF/H2O之间扩散速度)d添加剂的影响。

第五章1减量目的:利用一定方法(溶剂溶解)将海岛纤维的海(或岛)组分去除掉,使构成无纺布的海岛复合纤维呈束状结构成为超细纤维束(或成中空的藕状纤维)达到升纤的目的。

2甲苯萃取原理:利用聚乙烯能溶于热甲苯中而锦纶不溶这一特性进行萃取,是一个动态过程。

包括甲苯向纤维的渗透过程,聚乙烯的溶解过程,聚乙烯向甲苯的扩散过程,渗透溶解,扩散三个环节达动态平衡状态,即完成一次萃取过程。

温度,压力等控制又萃取影响大,以热甲苯溶液作为聚乙烯的萃取溶剂,采用对流多段连续萃取方式。

即将基布连续地送入抽出机构,甲苯溶液以对流方式连续送入,基布在大量热甲苯中,经反复浸渍压辊,将海岛纤维中的连续相聚乙烯萃取出,使连续相形成束状超细纤维。

第七章:干法移膜技术1干法成膜机理:聚氨酯浆料由液体状经干燥转变为致密完整的固态膜的过程,即为干法成膜。

涂层成膜主要依靠物理和化学作用来实现,将液态溶液转化为固态薄膜要经过两个相伴发生的过程:溶剂的挥发去除,成膜剂的凝聚成膜。

2离型纸特点:纹理的保持是永久性的,只有后处理加热印压温度接近或超过转移温度的才会消失,纹理细致能取得直接压印所不能取得的效果,不会损坏微孔结构,适用树脂溶液范围非常广泛降低废品率。

3离型纸要求:对涂层剂有抵抗能力,对涂层膜有一定的黏附能力;本身有足够强度,刚度,弹性,耐热性,表面状态(光雾度,花纹深浅及清晰度)均匀一致,光泽必须均匀。

4离型纸厂家:日本的大日本印刷DNP,旭辊AshaiRoll,日本琳得料Lintec意大利AndreaFavini英国Argo Wiggins,美国SappiWarren等。

5、干法移膜工艺流程:离型纸—放卷—涂面层、烘干、涂面层、烘干、涂底胶、预烘、与基布黏结、烘干、熟成、剥离。

6、质量缺陷与处理:1针孔或细胞a溶剂蒸发速度和扩散速度没有取得合理平衡b调料后没有脱泡或小气泡未驱除干净刮刀滚动体积太小,因而裹入空气,纸的纹路深涂层剂不能把纹凹处的空气赶走。

涂层剂中低沸点和高沸点,溶剂要合理配比,适当增大高沸点溶剂比例,烘箱烘干温度和风速分段,由低到高逐段调节,保证绝对烘干成膜,减小涂布间隙降低涂布量,涂层剂充分脱泡或降低黏度,加大涂层剂滚动堆积体积。

2鱼眼和橘子皮:涂层剂未能润湿离型纸;在涂层剂中添加极性较低的溶剂或其它助剂以降低表面张力或更换离型纸,离型纸没有完全烘干也会出现鱼眼。

3色差与色条:色料与涂层剂的相容性差,色料自分散性差或有放时间过长,产生絮凝配料混拌不均匀;更换色料采用方法聚氨酯相容性好的树脂作为色料载体。

加强色料研磨,检查色料有放时间在与树脂配料时,采用高速搅拌机强搅拌。

4点子或条子:点子本身是污染物涂层剂过滤不良,输送泵或生产线上污染,点子大,本身又硬离型纸通过缝隙的点子就会刮出条子;增加涂层料的过滤,保持生产线清洁,随时注意卡在涂刀上的点子并及时清除阔整刮刀位置。

5预剥离和纸革粘连:皮膜与离型纸之间的黏附力太大或太小造成,主要是涂层剂与离型纸的配伍性不好,在面层中混拼黏性涂层剂解决预剥离,在面层涂层剂中加助剥离和防黏助剂,选择与离型纸配伍较好的涂层剂。

6露底布纹:第一层树脂膜遮盖力不够致使露底,提高色浆含量并适度增加涂布量或更换色浆,采用高遮盖力色浆及时清理涂头离型纸背面污物,面层树脂模量太低和革面未完全干燥造成布纹。

7膨润和穿透:溶剂组合不良而产生的黏结层涂层剂中的溶剂对皮层膜的配伍不好;改变黏结层涂层剂的溶剂组分,增加皮膜厚度,增加黏结层涂层固含量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