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保护政策发展的理论透视

农业保护政策发展的理论透视


(一)农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相互抵消和贸易 摩擦加剧
(二)农业保护政策的效率损失严重
(三)农产品贸易流向的扭曲、国际市场价 格的疲软与波动
(四)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严重地损害 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盛行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保障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福利及生态环境等合 法目标的存在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与发展 的根本原因,而随着经济发展,各国对安全、 卫生和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科技进步也为技 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
不透明,食品市场就可能是一个“柠檬市场”。 第四,由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和社
会安全的预期,居民不得不将许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对食品安 全性的鉴别上,引起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而导致整个社会 福利的下降。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功能与影响
1.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具有双 重功能
德洛尔则认为,与传统的常规科学相比,政策科 学具有如下一系列的新范式: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于 1817年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发现,斯密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可能性。 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一个国家各个产地的 产品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时,国际贸易仍然能使 贸易双方得到好处。
李嘉图用一个非常著名的贸易实证模型来说明这个 问题。比较成本学说为国际贸易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 理论的转折
(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 中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用以解释国际分工 产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效用。绝对成本学说 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 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 它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 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
三、从以“黄箱”政策为主到以 “绿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策为主的演变
在乌拉圭回合之前,农业保护政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和美 国等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通过立法设定较高的农产品进口关税, 来保护本国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至二次世界大战前,各国为了适应新的 外部竞争环境,纷纷调整内外贸政策,在维持对农产品高关税 政策的基础上,有些国家开始制定并实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
理论的政策含义是:一国应实行自由贸易, 进行国际分工(按要素禀赋条件)和专业 化生产。通过这种生产和贸易,使得各国 福利水平提高并使全世界的产出达到最高 水平。
(二)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在整个80年代,经验数据表明,国际贸易的大部分 并且是不断增长的部分不再受到比较利益的驱动。 一些国家自然出口那些能反映其相对要素禀赋的初 级产品和自然资源产品,但是,制成品的贸易格局 和服务贸易的格局却缺少可预见性。与古典相对要 素比例理论所预言的结果相反,一些国家正在进口 有比较利益的产品与劳务,并出口它所没有比较利 益的产品与劳务。这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在70 年代保持平稳发展后,80年代急剧增长。
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达63%
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美元价格计
澳大利亚学者基姆·安德森等人转变了对这一 重大问题的研究角度,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所 做的定量分析表明:
判别农业政策转向的最根本标准是农业比较优 势的大小,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农业保护水 平的高低决定于该国的农业比较优势的大小; 农业比较优势越大,其农业的保护水平就越低; 反之,农业比较优势越小,农业保护水平就越 高,即农业比较优势程度与农业保护水平之间 存在负相关关系 。
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参与方 具有不同的经济影响
五、农业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法制化与法律化
(一)农业政策的科学化 在拉斯韦尔看来,政策科学的基本范式是: 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它涉及个人的选择,必须以民
主体制作为前提; 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它必须使用分析模型、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中,现代产业中就业的人数 数量虽然不多,但却集中居住在大中城市里。由于 他们的收入仍然低下,恩格尔系数较高,因此城市 中绝大部分居民的工资和生活与食品价格高度相关, 这种相关性体现在食品价格在城市家庭预算中的重 要性上:食品价格上涨意味着城市经济中工人(特 别是非熟练工人)工资上涨的压力加大,而这必然 遭到城市工商业者们的强烈反对。
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和南亮进(1988)提供 的资料,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 初期开始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当时日本 经济发展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 13%左右
农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已降至 30%左右
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大约为 76%∶24%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 展阶段,具有那类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实力的强 弱,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 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以 获得贸易利益。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或“要素禀赋学 说”
该学说中心观点是:区域是贸易的基本单 位,国家是区域的一种,因而国家贸易理 论是区域贸易理论的应用;区域间产生贸 易的必要条件是产品相对价格不相等,即 两个区域在孤立状态时存在着价格结构上 的差异。
第三个阶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 期的政策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政策、农业生产政策以及农 业结构政策。采取这些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要增加农产品的供给、 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结构改善和提高农民收入,使农业 部门能够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协调发展。随着发达国家农业保 护程度的提高,一系列社会经济矛盾变得尖锐起来。
新国际贸易理论家们证明,各国不必仅仅为了利用 其差别而从事专业化和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在很大 程度上是由收益递增而不是由比较优势驱动的。
(三)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他的《国 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 即“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 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 国家竞争优势是由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 结构和竞争行为)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行为 和偶然事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由两方面的政策组成:一是为保 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贸 易保护措施;二是为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措施。
(一)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1.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 的必要性
①农业的外部性 ②农业的公共产品性 ③农业的弱质性 ④农业的不稳定性
(二)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济 结构特征
美国学者西蒙·库兹涅茨(1985)等的研究表明,当 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政府采取现代的农业保护政策 时,美国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降到12%以下 农业就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的份额已降至25%
以下 农业与工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已升至80%∶20%左右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份额已超过50% 人均GNP按1967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已超过1800美元
2.从土地要素的不可转移性出发论 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性
不论是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在国内市场上,如果仍坚 持自由贸易的话,农民势必竞争不过其他生产成本 较低的国家,也竞争不过本国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 者,农民的收入即使不下降也跟不上其他行业的收 入增长速度。这是农业开始需要保护的基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土地的不可转移性,即土地不像资本和劳 动力等要素那样,可以比较便捷地在行业间自由地 流动,绝大多数土地除了进行农业生产外基本别无 它用,并且各国政府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 对农业用地的非农化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与此同时,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恩格尔系数的下 降,城市居民工资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受食品价格的 影响大大减少,对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几乎不存 在有组织的反对力量。随着人们对田园生活的怀旧 情绪和对环境保护的兴趣日渐提高,他们对农业保 护的高成本越来越能容忍,对在经济增长中受到损 害而陷入困境的农民越来越同情。
3.围绕经济成长过程中农业发展所要解决的 三个问题来论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起源
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在解剖日本农业保护 问题时提出了三个发展阶段理论。
1900年以前或者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日本经济还处在为“食品问题”所困扰的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 济所面对是“农业贫困问题”阶段;
第四讲 农业保护政策发展的理论透视
一、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与经济结 构特征
二、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理论的转折 三、从以“黄箱”政策为主到以“绿箱”政
策为主的演变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盛行 五、农业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与
法律化
一、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与经济结构特征
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 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 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 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 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则进入了 “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为主的阶段。
4.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实施 农业保护政策的可能性
基姆·安德森和速水佑次郎用政治市场来解释为什 么发展中国家倾向于向农业征税而工业化国家倾 向于支持农业。
农业 农民 城市消费者 政府 农业保护政策从本质上来看是让生活在城市的少
保护的供给更高:农业有着文化上的价值;农业官 僚对该部门感兴趣,食品支出在消费者支出中占有 很小的比重,因此消费者对价格上涨的抵制较少, 农业支持是将资源从多数人手中转向少数人手中。
奥尔森(1985)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多数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但是,由于大多数农业 人口未受教育,他们零散地居住在交通运输设施和 通讯网络都十分落后的广大偏僻地区。组织游说政 府的成本太高和组织抵制集团行动的代价过于昂贵 而无法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