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山“领头”节
我来自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灵山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它不是什么发达的城市,农业占了它经济发展的大部分,但生活在这里的大部分人们每天都很勤勤恳恳劳作,过着很淳朴的生活。
在灵山,最大的民俗节日是“领头节”。
这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户户都参与庆祝。
“岭头节”有庆祝农业丰收之意,已存在的历史很悠久。
领头节的时间一般从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余月,每个村过节的时间不同。
但节日当天,主人都会用佳肴来款待八方宾客,不管什么亲朋友好友都受欢迎。
而他们通常会带上一箱水果送给主人,以表示对主人热情招待的感谢。
一般人们都会认为,宾客的人来得越多,主人就越显面子,所以,只要有一个人认识主人,都会邀请自己的朋友一块去,而不管你认不认识主人,都可以跟着你的朋友一起赴宴。
宴会的排场都很大,多的百来桌,少的三五桌,每一桌菜肴都会很丰富,鸡鸭鱼牛等样样必备,就连过年都要逊色一截。
主人忙上跑下,应付亲朋好友,根本没有时间去认识“新朋友”。
所以,来客不用考虑不认识主人的尴尬场面出现,既然去了,没有人会问你是谁,来自何方,你只管放心开怀,有酒喝酒,有菜夹菜,大家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佳节,气氛越是热闹就表示越吉利。
过领头节不仅仅只是吃一顿大餐罢了,必不可少的关键节目是“跳岭头”。
以前,“跳岭头”多在八月中秋这天上演,随着时代变迁,上演时间则从每一年的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余月。
“跳岭头”表演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
各村都有固定的活动日期,演出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故称“跳岭头”;开戏之前,都要到庙里拜祭,在这里,又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有些村庄祭完庙后就直接在庙前空地表演,故又称“跳庙”。
每年持续时间约两个月,是一年中时间跨度最大的节日,所以乡间称之为“岭头节”。
轮到“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杀猪宰牛,大宴宾客,俗称“吃庙”,据说,谁家邀请到的宾客最多,谁家当年就最有运气。
表演傩舞的山坡上,村民摆卖饮食、丰货等,场面异常热闹。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跳鬼僮”,它由“设坛”、“开坛”、“跳日午”、“跳三师”、“扯大红”、“跳四师”、“跳忠相”、“灭妖精”等戏段组成,以豆鼓为主要打击乐器,流传于桂西南壮、汉族杂居的钦州、灵山、浦北等地。
它是钦州最古老的
一种祭祀带面具舞蹈。
民众用之祈求风调雨顺,年景丰收。
据明嘉靖《钦州志·风俗》记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
”清嘉庆版《灵山县志》记载:“八、九月各乡村多延师巫鬼童于社坛前赛社,谓之还年例,又谓之‘跳岭头’。
其装演则如黄金四目,执戈扬盾之制,先于社前跳跃以遍,始入室驱邪疫瘴疠,亦乡傩之遗意也。
”傩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表演内容大致有“设坛”、“开坛”、“跳日午”、“跳三师”、“扯大红”、“跳四师”、“跳忠相”、“灭妖精”等戏段组成,通常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故事。
以颂鼓、铜锣为主要打击乐器,节奏明快有力,起伏跳跃,富于艺术性。
钦州各乡镇现都保留有多个傩班和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近百个传统节目。
傩戏有四人、八人、十二人三种。
表演者身着古装,头戴帽子,脸挂面具,手执刀、斧、戟、剑、棍、锄、铲之类的农具兵器。
戏中人物栩栩传神,表演时而诙谐有趣,围观的人群经常会因为表演者口语化的幽默说词而暴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时而神秘诡异,整个山坡充满了阴森森的气氛,不由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表演傩戏时由村民们扮演的傩神要戴上各具象征意义的面具,面具是木雕的,既有宗教人物,如开山、钟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傩公、傩婆等。
在傩戏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骠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从傩戏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
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
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傩戏是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之一,被称之为中国戏剧和舞蹈艺术的活化石。
傩戏,由古代民族社会图腾崇拜发展而来,源自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盛行的一种“驱鬼逐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而这种傩戏沿袭了商代傩舞的基本特征,成为桂西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
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
据1983年中国舞蹈研究所的人员到钦州对该舞蹈进行录象时说:“这种舞蹈传说产生于尧舜时,现在全国已经不多见”。
农历八月十八日(9月17日),广西钦州灵山县大芦村迎来一年一度的“岭头节”。
当地人有“岭头大过年”的说法,届时,当地村民家家户户竭塘捕鱼,宰鸭设筵,祭祖敬神,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同时祈求来年好顺景。
延续千年的传统民俗“跳岭头”,是
灵山县大芦村“岭头节”中的重头戏,盖因其在山间岭头表演而得名。
据村民介绍,今年表演“跳岭头”的是世代相传的“老师班”。
表演者将头戴面具,身着戏服,拍击长鼓,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期间还穿插有武术及民间魔术表演。
村中跳岭头的“老师班" 一般由二三十个民间艺人组成。
现经过不断的继承、创新、发展,渐己成为当地的…种艺术表演形式。
表演时间从农历八月十八日(9月17日)上午延续到农历十九日(9月18日)早晨。
当地官员介绍说,民俗舞蹈“跳岭头”传说产生于尧舜时,现在全国已不多见。
灵山县的“跳岭头”在2007年被确定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岭头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灵山县一直希望能够组建一支岭头节艺术表演团队,融入当地农业生态旅游长廊中。
大芦村正在大力发展民俗风情、生态、“三古”旅游。
深入挖掘、研究傩文化,同时注意保存傩文化的原生态,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也是保护历史文化的需要。
愿傩这朵瑰丽的文化奇葩灿烂绽放、永续传承。
如果你对傩文化感兴趣,如果你想切身体验一下“岭头节”的欢乐气氛,在此我代表灵山县全体人民欢迎您到我们可爱的家乡来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