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指导书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指导书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书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夏健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2015.101 结构布置的内容及结构布置图的要求1.1 结构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1、结构布置2、截面尺寸估算3、计算简图的确定4、荷载计算5、内力计算6、内力组合7、配筋计算及构造要求8、绘施工图2 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1、遵守设计程序.基本建设应先勘察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结构设计应先初步设计,后施工图设计;先方案后计算,再绘施工图。

2、符合设计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结构制图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设计规范等。

3、选择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

重视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首先要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同时考虑施工条件及经济要求;需多方案进行比较。

4、采用先进技术。

3 结构选型:1、结构体系的选择。

各种体系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2、其他结构选择。

楼面、楼梯、过梁、基础等4 结构布置的内容4.1 结构布置的原则1、满足适用要求,尽可能与建筑的平、立、剖面划分相一致2、满足人防、消防要求,使水、暖、电各专业的布置有效进行3、结构上应力求简单、规则、均匀、对称,构件类型少4、妥善处理温度、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地震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5、施工简便6、经济合理4.2 结构布置的方法1、框架承重布置方案:横向承重布置;纵向承重布置;纵横向布置。

2、柱网与层高柱网:主梁一般为5~8m,次梁一般为4~7m。

柱网级差为300mm。

层高:一般由建筑功能要求决定,由净高+设备层高+构件截面高度(结构高度),级差300mm。

框架梁柱轴线宜重合在同一平面内。

当梁、柱轴线不能重合在同一平面内时,梁柱轴线间偏心矩不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边长的1/4。

砌体填充墙宜与梁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需考虑抗震设防时,填充墙与柱子应有可靠的拉结。

4.3 变形缝的设置变形缝是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的总称。

1、伸缩缝:为了防止温度和收缩应力造成结构构件无规则的开裂破坏,人为地在房屋中设置竖缝,将房屋的地上部分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结构单元。

采取措施,可增加伸缩缝的间距:1)在顶层、底层、山墙和内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或采用架空通风屋面3)顶层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4)每隔30~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1000mm。

框架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结构形式室内或土中露天装配式75 50现浇式55 352、沉降缝:为了避免房屋各部分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房屋开裂甚至结构破坏而在房屋中设置的竖缝,将房屋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结构单元。

设置沉降缝的部位:高度和重量相差悬殊的部位;地质条件相差较大的部位。

3、防震缝:为了避免房屋在地震时因平面和体型复杂而发生碰撞、扭转和复杂的振动,造成房屋中薄弱部位的破坏,在房屋的某些部位设缝,将房屋划分为一些简单、均匀、对称的独立结构单元。

防震缝的最小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房屋中需要考虑设置防震缝的情况:1)平面狭长或外伸部分较长而无加强措施2)房屋有较大错层3)各部分结构的刚度或荷载相差悬殊而又未采取有效措施4.4 结构布置图结构布置图的作用:表示每一结构构件的类型、编号、平面和空间的位置的图纸。

它不但是结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计算的依据,而且是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时必不可少的图纸。

5 结构布置图的内容结构布置施工图的要求:1)绘出与建筑图一致的轴线网及梁、柱、承重砌体墙、框架等结构构件位置,并注明编号。

楼面上的结构构件在该层结构平面布置图上表示。

两层楼面之间的结构构件(如雨篷、过梁等)应在与之较近的楼面结构平面布置中表示。

2)注明预制板的跨度方向、板号、数量,标出预留洞大小及位置,带孔洞的预制板应单独绘出3)现浇板沿斜线注明板号、板厚,配筋可布置在平面图上,亦可另绘放大比例的配筋图(复杂的楼板还应绘制模板图),注明板底标高,标高有变化处绘局部剖面,标出直径≥300mm预留洞的大小和位置,绘出洞边加强筋。

4)有圈梁时应注明编号、标高,圈梁可用小比例绘制单线平面示意图,门窗洞口处标注过梁编号。

5)楼梯间绘斜线并注明所在详图号。

6)屋面结构布置图应表示出屋面板的坡度、坡向、坡向起点及终点处结构标高、预留孔洞位置大小等,设置水箱处应表示结构布置。

7)电梯间应绘制机房结构平面布置图,注明梁板编号、板的配筋、预留孔洞位置、大小及板底标高等。

8) 多层工业厂房还应表示运输线平面位置6 计算简图6.1 计算简图的内容1、结构体系的简化2、节点与支座的简化3、杆件的简化4、荷载的简化框架结构的简化方法:采用手算的方法,把结构简化为平面框架。

6.2 梁、柱截面尺寸估算1、框架梁:按跨度:hb l h )41~21()121~81(0== 按荷载: 00max 200max 25.0)8.0~6.0(bh f V V bh f M M c c b ≤=≤=α M 0、V 0: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和支座剪力 2、框架柱:按层高估算:hb Hh )3/2~1()15/1~6/1(==按轴压比估算: 负荷面积负荷面积每平米均布荷载荷载分项系数平均值)15~12(25.1N A f Nc =⨯⨯≈α≤N :基顶处的轴向力;α:与抗震等级有关的轴压比限值。

梁柱的截面尺寸应符合模数的要求。

6.3 梁柱惯性矩及线刚度1、框架梁:现浇楼盖 边框架梁: I=1.5I r 中框架梁:I=2I r 装配式整体楼盖 边框架梁: I=1.2I r 中框架梁:I=1.5I r 装配式楼盖 I=I rI r :框架梁按矩形部分计算的惯性矩。

2、柱:按实际截面尺寸计算计算线刚度时,杆件长度按轴线中心取值。

内力计算时,假定各杆件弹性模量相等。

7 荷载计算荷载计算时,先计算荷载的标准值。

1、恒载恒载标准值=设计尺寸×材料自重标准值恒载计算时注意:荷载大小与建筑做法有关,不要漏项。

墙计算时需扣除门窗洞口。

2、活载活载取值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确定。

一般根据荷载规范取值。

计算活载时注意,当设计梁、柱、基础时,应按规定的情况乘以折减系数。

3、风载计算风荷载时注意, 1) 左风、右风2) 对框架结构计算,风荷载可以以集中力的形式出现。

3) 注意顶层、底层处的计算 4、地震作用1) 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选择不同的结构,应选择相应的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高度不超过40m ,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考虑要求手算,这里重点介绍底部剪力法。

考虑水平地震作用。

2) 重力荷载代表值G eq 的计算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值之和。

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按下表取值。

可变荷载种类 组合值系数雪荷载 0.5 屋面积灰荷载 0.5 屋面活荷载不计入 按实际情况计算的楼面活荷载1.0 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楼面活荷载 藏书库、档案库 0.8 其他民用建筑 0.5 吊车悬吊物重力硬钩吊车 0.3 软钩吊车不计入3) 结构自振周期可采用顶点位移法和经验公式A 、 顶点位移法: t T u T ψ7.11=u T :假想把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 i 作水平荷载算得的结构顶点位移; ΨT :为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取0.6~0.7。

B 、 经验公式: 32100069.033.0BH T +=H :房屋主体结构的高度(m );B :房屋振动方向的长度(m )。

4)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Ekn n n Ek nj jjii i eq Ek F F n i F HG H G F G F δδα=∆⋅⋅⋅=-==∑=)2,1( )1(11F Ek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α1;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按规范计算;G eq :机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多质点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F i :质点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G i 、G j :分别为集中于质点i 、j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H i 、H j :分别为质点i 、j 的计算高度;Δn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按规范采用。

注意:地震作用的方向有左、右之分。

楼面活载分配原则楼面竖向荷载向支撑它的结构的分配按简支分配传递。

区格板长边/短边大于2,按单向板传力;区格板长边/短边小于或等于2,按双向板传力。

8 内力计算采用手算方法时,一般沿两个正交主轴划分为若干个平面结构计算。

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可分为竖向荷载下的内力计算和水平荷载下的内力计算。

8.1 竖向荷载下的内力计算8.1.1 竖向荷载的最不利布置方法有:1、逐跨布置法2、最不利荷载布置法3、分层布置法或分跨布置法4、满布荷载法当活荷载与恒载的比值不大于1时,可不考虑活载的最不利布置,而把活荷载同时作用于所有的框架上。

但这是对活载产生的跨中弯矩要乘以1.1~1.2的增大系数进行调整。

上述方法中,1、2不适合手算。

8.1.2 竖向荷载下的内力计算方法常用的手算方法有:分层法。

分层法:注意分层法的基本假定,各层柱的线刚度修正,梁段弯矩的调整。

无地震作用时1.框架梁上荷载2.框架柱上集中荷载以上两项荷载计算时应注意:①应根据所设计的某榀框架的具体受力情况分层、分跨进行计算;②在分别计算出恒荷载和活荷载值以后,按恒荷载分项系数为1.2、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4计算荷载的设计值;③顶层的活荷载应采用屋面均布活荷载值。

3.重力荷载设计值作用下框架弯矩计算(1)荷载计算简图:将上述计算的荷载值绘制在框架计算简图上。

(2)梁、柱转动刚度S及相对转动刚度S/:应根据计算简图和各杆件的线刚度按结构力学中的规定进行计算,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8的格式进行。

(3)各节点杆件弯矩分配系数:μ= S//∑S/,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9的格式进行计算。

(4)梁固端弯矩计算:按照结构力学中的有关计算公式,分层、分跨计算各梁端的固端弯矩。

(5)弯矩分配与传递、杆端弯矩计算计算方法及步骤可参见《抗震设计》中图4-20所示,计算中应注意:①梁固端弯矩:对杆端顺时针转动为(+)。

②第一次弯矩分配:将各节点不平衡弯矩(梁固端弯矩之和)改变(+)、(-)符号后进行分配。

③弯矩传递:将所分配的弯矩向各杆件的远端传递,传递系数均为1/2,且不改变弯矩符号。

④第二次弯矩分配:再次将各节点不平衡弯矩(各杆件传递弯矩之和)改变(+)、(-)符号后进行分配。

⑤上述4项弯矩之和,即为框架梁、柱的杆端弯矩。

(6)梁端弯矩的调幅框架结构梁端的负弯矩较大,配筋较多,因而不便施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