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一题

金融一题

金融1题
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含义。

(2分)
内在原因:(4分)
(1)金融机构抵御挤兑的脆弱性,使其必然承受支付风险。

(2)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具有弱化的趋势。

外在原因:(4分)
存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信用风险等
1.金融机构脆弱性产生的原因,除了三种主要的解释,即企业角度(在明斯基看来,商业周期的存在将诱使企业进行高负债经营)、银行角度(“安全边界说”和信息不对称性说)和金融市场角度(从价格波动的角度来研究)外,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活动的外在性、宏观经济的冲击等也被认为是导致金融脆弱性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金融机构存在脆弱性,主要体现在:
①银行体系的问题: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所积累的不良资产是中国金融脆弱的最主要标志。

②证券市场的问题:资金黑洞庞大,部分券商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③其他金融机构问题: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都进行过大量的违规违法经营,管理混乱,累积了大量坏帐。

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困难重重。

保险业的问题在于:一是无序竞争,支付高额代理费;二是利率不断调低,保单利差倒挂,存在巨大的资金黑洞。

④人民币汇率问题: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则有可能对外贸出口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而且升值以后巨额套利资金的外流对中国的国际收支也可能
会造成严重不利影响;而如果处理不好人民币汇率问题则有可能引发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给经济金融带来严重后果。

⑤金融业开放问题:中国金融领域对国外资本的全面开放,可能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增加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相应的防范措施有:
①加快完善国内银行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及管理体制;
②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证券方面的法律制度。

二、我国目前面对的金融形势及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全球金融业正经历着根本性的变革:跨境资本流动量不断增长,金融机构的整合和集团化,资产证券化与脱媒;同时,政府监管的放松、竞争的加剧、顾客新的需求和行为的出现、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

我国金融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化,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浪潮对国内金融业的影响日趋明显,这些都使金融的脆弱性增加了新的变数。

(一)金融自由化。

虽然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也加剧了金融的脆弱性。

其表现主要是汇率和利率的自由化、资本流动的自由化、银行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消除。

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汇率的自由化与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将大大削弱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对我国金融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调节方式由行政命令式向市场化的转化,金融企业面对的市场价格波动不断增加等;银行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消除,更加复杂的业务范畴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金融自由化及资本逐利的本性使跨境
资本流动量不断增长,并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因素,加剧了资本的波动和金融的脆弱。

(二)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全球金融机构的整合和集团化。

这类“航母型”的金融公司,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综合、全面的金融服务;能够充分享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原来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业务单一、管理粗放的金融机构,面对国外实力强大、业务全面、管理先进的金融公司的竞争,其脆弱性可见一斑。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最初被认为是有关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和僵化的汇率机制,或者“裙带资本主义”和腐败等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但是现在逐渐认识到,危机的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与金融全球化有关——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急于享受金融全球化的好处,却未对由此而来的风险予以充分注意。

(三)信息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

金融自由化使金融市场越来越表现出易变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消费者的避险、投机需求,进而迫使金融企业开发出能更有效地管理金融风险的金融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
需求;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工程的发展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

他们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规避管制、逃避税收、加强竞争优势或管理风险;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虚拟性、杠杆性,从而也具有了使用不当的高风险性。

尤其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恰当使用,扩大了金融的脆弱性。

对于金融企业来讲,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使用不当而招致惨重损失的不可胜数。

(四)资产证券化与脱媒。

资产证券化一方面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风险提供了创新的金融工具;另一方面它也使得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化,这主要表现在当金融机构大量投资于这种资产支持证券时,它不仅要承担这种证券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而且还要承担支持该种证券的资产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

脱媒使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传统角色减弱,其在投资银行服务方面的作用变得越加重要。

而我国金融体系的大框架仍然是分业经营,国际金融资产证券化和脱媒的趋势将加剧我国的金融脆弱性。

三、防范金融脆弱性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金融法规,建立全球一致的市场基础设施 (如法律、会计制度等方面),使用基于“激励兼容”方法的“预先承担”的模式,更多地利用市场约束和建立更加详细的信息披露标准。

我国的金融体系目前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如法规不健全、行政管理、市场基础薄弱、产权不清、结构单一、风险管理落后等,面对新的形势,必须遵守国际认可的行为标准和最佳做法标准,才会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监管需要考虑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东南亚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明,危机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上具有高度传染性。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行和金融相互依存的加深,我国金融体系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和国际金融体系联为一体,国际金融的动荡必然影响国内金融的稳定,反之亦然,因此全球监管合作与协调更加重要。

(三)加强金融监管,并保持灵活。

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和金融创新,要求监管机构认真而敏锐地监控金融市场的发展。

但是对新金融领域的过早和
过分的管制,会抑制在创新和开发更高级产品方面的努力。

为了有效地应付金融业的迅速变化,管制和监察的立法结构要保持灵活。

(四)引入竞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进而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破产程序。

竞争是效率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但必须确保激烈的竞争压力不会导致由单个机构承担过多的风险,而且不会使整个金融系统变得更为脆弱。

此外,我国原来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管理思路,造成了金融体系效率低下、道德风险问题叠出,尤其使市场化管理工具失效,增大了金融的脆弱性。

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破产程序,从而提高金融效率,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金融脆弱性问题。

(五)利用技术进步,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建立风险和危机的指标管理标准化体系。

金融的脆弱性及金融危机强大的破坏力,促使我们必须对引起金融脆弱的各项因素保持足够的警惕;金融体系及各金融个体应逐步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指标管理体系。

(六)从微观的角度防范金融脆弱性。

金融机构对金融脆弱性的管理与预防就是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等的管理;对融资企业而言,则要求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节、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例)
一、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
对金融机构丧失信心,出现挤提的可能性;
银行不能够有效识别优秀投资项目的可能性;
二、金融机构运营中的外部风险
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信用风险等。

三、我国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及其防范
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表现:
银行信贷领域:不良资产比例高;资本充足率低;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资产流动性下降;资本收益性差、经营成本高。

金融机构经营管理领域: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控制度不完善
金融市场管理领域:运作仍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准确、不完整甚至进行虚假说明,操纵市场,内幕交易,投机严重
对金融机构脆弱性防范建议:认识金融脆弱性——研究、有效识别我国金融脆弱性水平;金融制度创新——资产管理公司治标之策,金融组织制度创新治本之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