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杲脾胃学派

李杲脾胃学派


饮食失节 阳气不升 劳役过度
脾胃气虚
七情所伤 气不足 心生凝滞 健运无力
大小肠无所禀受
津液运行受障
津液枯涸,水不制火 (虚火) 血生成障碍 营血不足 (虚火
水谷之气下流 心火亢盛(实火) 耗损水液 肾水不足
化为湿浊
郁而生内热
下焦湿气闭阻 (虚实夹杂
肾间阴火沸腾(虚火)
三、治疗经验
1.对内伤热中证的治疗 ① 升阳益气,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阳热遏郁); 调中益气汤(湿热相合);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气虚兼湿热)。 ② 苦寒直折(阴火亢盛) 朱砂安神丸(黄连、朱砂、甘草) ③ 滋阴降火(阴血不足,心火旺盛) 熟干地黄丸
⑹、张元素
药性升降浮沉和归经学说
三、主要学术思想 1.论述脾胃(生理与病理两个方面) ⑴ 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泉(生理)
人身元气由先天所生,后天所长 。 “真气又命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 能滋之” 人身诸气莫不由胃气所化。 “夫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上升之 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 异名,其实一也。” 脾胃的盛衰直接决定元气(阴阳气血)的盛衰。
【字词】
13.高謇:清高正直。 謇(1)口吃,言辞不顺利。(2)正直 14.降屈:降志屈身。 15.谒: (1)拜见:~见。拜~。 (2)说明,陈述,告发:请~其故。 (3)请求:~归。~医。 (4 )掌管晋见的近待。

【字词】

16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 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17.痈疽: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现 代医学认为是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 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痈发于 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 暗多属于阴症
⑵ 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生理)
脾胃属土,在脏腑精气的升降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 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 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 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地气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 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之奉升浮,是知 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
脾胃学派 李杲
一、生平和主要著作简介
1.生平简介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 时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秦时古称“东 垣”)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 师从张元素,重视脏腑辨证,对《内经》、 《难经》深有研究,提出“内伤脾胃,百 病由生”的论点。
【简介】

本文选自《元史》, 作者是明代宋濂。
⑶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脾胃 “四季脾旺不受邪”、 “人受气于 水谷以养神,水谷 尽而神去。”
⑵、《难经》

“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 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 也。”
东垣提出:“人以胃气为本”
东垣提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⑷、孙思邈论脾胃

气化活动发生障碍或被破坏引起脾胃内伤致病
“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 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 病焉。”
升浮的失常,影响了正常的沉降,以致“清气不 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 气血逆行而乱”
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 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 总之,内伤元气不足的发病中,脾胃虚弱,阳气 不升是其根本原因。
2、阐发内伤热中学说 ⑴ 病机
① ② ③ ④ 阳气不升,伏留化火 津伤血弱,内燥化火 谷气下流,湿火相合 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示意图见后)
⑵ 症状
脾胃气虚: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 卧、气短精神少等。 火热亢盛: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 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等。
胆及小肠
阳气伏留于有 温热之气不足 形血脉之中 内伤热中证“阴火”病机示意图 (虚火)
二、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1.时代背景
中原战乱;局方流弊
2.学术渊源
⑴.《内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论述: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 “谷气通于脾”;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 四布,五经并行”

【原文】

北京人王善甫,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利, 目睛凸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且 不下,甘淡渗泄之药皆不效。杲谓众医曰:‚疾 深矣。《内经》有之: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 化乃出焉。今用渗泄之剂而病益甚者,是气不化 也。启玄子云:‘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 以化。’甘淡渗泄皆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 乎?‛明日,以群阴之剂投,不再服而愈。
重视胆气的升发,认为胆气的升发亦影响胃气 的升发。 “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 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上升,即少阳甲胆之 气也”。
⑶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病理)

脾胃损伤导致元气不足而产生各种病变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 也”。 --脾胃内伤学说的基本观点
【字词】

1.京兆:京都,此指北京。
2.甘淡渗泄之药:利水之剂。

3.启玄子:王冰的号。
2.主要著作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⑴.《内外伤辨惑论》三卷,刊于1247年,主 要论述内伤和外感两大类病的病因、病状、 脉象、治法等问题。 ⑵ .《脾胃论》三卷,成书于1249年,强调脾胃 的重要生理作用,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的理论,集中反映了李氏学术思想, 为其代表作。 ⑶ .《兰室秘藏》三卷,刊于1276年。
【字词】

1.镇:镇州,今河北正定。 2.赀:‚资‛的异体字。家财。 3.雄: 名词作动词,称雄。 4.名:闻名。 5.捐:弃。有‚不惜耗费之意。 6.无事于技:不从事于医业。
【字词】




7.“操有余以自重‛:凭借富足的家产而 提高自己。余,富足,宽裕。 8.名:称。 9.大夫:官宦的通称。 10.士:知识分子的通称。 11.病:担忧。 12.资性:资质禀性。
《医史·东垣老人传》
——砚坚 李杲(公元1180~1251年),
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
【原文】

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 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 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 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 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 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 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 为尤长。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食能排邪而 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 释情遣疾者,方可谓良工”、“五脏不足调于 胃” 、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食疗 不愈,然后命药。”
⑸、刘河间主火说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外感实火 李氏提出“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七情凝滞,脉中惟有火”之内伤虚火 论
2.制方遣药的特点 ① 重视整体,调治局部,治病求本, 本于脾胃; ② 因证投方,灵活权变; ③ 多多益善,亦用精专。
【简介】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潜溪 (今浙江义乌)人。元 末明初文学家。 明初 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 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 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 修《元史》。Fra bibliotek简介】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 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 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 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 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 的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