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控制要点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控制要点

第三章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控制要点第一节部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一、深基坑开挖及支护1.基坑开挖与支护的基本要求(1)当支护结构构件强度达到开挖阶段的设计强度时,方可向下开挖;对采用预应力锚杆的支护结构,应在施加预加力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对土钉墙,应在土钉、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养护时间大于2d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

(2)应按支护结构设计规定的施工顺序和开挖深度分层开挖。

(3)开挖面与锚杆、土钉的高差不宜大于500mm。

(4)挖土机械不得碰撞或损害锚杆、腰梁、土钉墙墙面、内支撑及其连接件等构件,不得损害已施工的基础桩。

(5)当基坑采用降水时,地下水位以下的土方应在降水后开挖。

(6)当开挖揭露的实际土层性状或地下水情况与设计依据的勘察资料明显不符,或出现异常现象、不明物体时,应停止挖土,在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后方可继续挖土。

(7)挖至坑底时,应避免扰动基底持力土层的原状结构。

2. 软土基坑开挖与支护(1)应按分层、分段、对称、均衡、适时的原则开挖。

(2)根据开挖面下软土的性状,限制每层开挖厚度。

(3)对采用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宜采用开槽方法浇筑混凝土支撑或安装钢支撑;及时进行支撑.(4)对重力式水泥土墙,沿水泥土墙方向应分区段开挖,每一开挖区段的长度不宜大于40m。

3. 基坑维护(1)雨期施工时,应在坑顶、坑底采取有效的截排水措施;排水沟、集水井应采取防渗措施。

(2)基坑周边地面宜作硬化或防渗处理。

(3)基坑周边的施工用水应有排放系统,不得渗入土体内。

(4)当坑体渗水、积水或有渗流时,应及时进行疏导、排泄、截断水源。

(5)开挖至坑底后,应及时进行混凝土垫层和主体地下结构施工。

(6)主体地下结构施工时,结构外墙与基坑侧壁之间应及时回填。

(7)当基坑开挖面上方的锚杆、土钉、支撑未达到设计要求时,严禁向下超挖土方。

(8)采用锚杆或支撑的支护结构,在未达到设计规定的拆除条件时,严禁拆除锚杆或支撑。

(9)基坑周边施工材料、设施或车辆荷载严禁超过设计要求的地面荷载限值。

(10)支护结构或基坑周边环境出现报警情况或其他险情时,应立即停止开挖,并应根据危险产生的原因和可能进一步发展的破坏形式,采取控制或加固措施。

危险消除后,方可继续开挖。

4. 基坑监测(1)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的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与支护结构使用期内,必须进行沉降监测。

(2)支挡式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m,土钉墙、重力式挡墙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5m,且基坑各边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

(3)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应设置在建筑物的结构墙、柱上,分别沿平行、垂直于坑边的方向上布设。

(4)地下管线沉降监测,当采用测量地面沉降的间接方法时,其测点应布设在管线正上方。

(5)道路沉降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30m,且每条道路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 个。

必要时,沿道路方向可布设多排测点。

(6)对坑边地面沉降、支护结构深部水平位移等进行监测时,监测点应布设在邻近建筑物、基坑各边中部及地质条件较差的部位,监测点或监测面不宜少于3个。

(7)坑边地面沉降监测点应设置在支护结构外侧的土层表面或柔性地面上。

(8)采用测斜管监测支护结构深部水平位移时,对现浇混凝土挡土构件,测斜管应设置在挡土构件内,测斜管深度不应小于挡土构件的深度;对土钉墙、重力式挡墙,测斜管应设置在紧邻支护结构的土体内,测斜管深度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1.5 倍。

测斜管顶部尚应设置用作基准值的水平位移监测点。

(9)锚杆拉力监测宜采用测量锚头处的锚杆杆体总拉力的方式。

(10)支撑轴力监测点宜设置在主要支撑构件、受力复杂和影响支撑结构整体稳定性的支撑构件上。

(11)挡土构件内力监测点应设置在最大弯距截面处的纵向受拉钢筋上。

(12)支撑立柱沉降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中部、支撑交汇处及地质条件较差的立柱上。

(13)当挡土构件下部为软弱持力土层,或采用大倾角锚杆时,宜在挡土构件顶部设置沉降监测点。

(14)基坑内地下水位的监测点可设置在基坑内或相邻降水井之间。

(15)各类水平位移观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影响范围外,且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两个。

(16)基坑各监测项目采用的监测仪器的精度、分辨率及测量精度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况,并应满足基坑监控的要求。

(17)各监测项目应在基坑开挖前或测点安装后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且次数不应少于两次。

(18)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的监测频次的要求。

(19)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之外的其他监测项目,除应根据支护结构施工和基坑开挖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外,尚应在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增长等情况下进行监测。

(20)对基坑监测有特殊要求时,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量测精度、监测频度等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1)在支护结构施工、基坑开挖期间以及支护结构使用期内,应对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状况随时进行巡查。

(22)基坑监测数据、现场巡查结果应及时整理和反馈。

二、模板工程1. 模板及支撑搭设(1)结构复杂的模板,严禁任意变动。

(2)操作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操作技术交底。

(3)支模应按规定的作业程序进行,应边安装边支撑固定。

(4)严禁在连接件和支持件上攀登上下,并严禁在同一垂直面上装拆模板。

(5)支设悬挑形式的模板时,应有稳固的立足点。

(6)对于上方施工可能坠落物件的通道口,在其受影响的范围内,必须搭设顶部能防止穿透的双层防护廊。

(7)模板的支柱应通过计算(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确定,纵横向水平杆、剪刀撑等均应按设计的规定布置。

(8)模板支柱底部应夯实,设置木垫板,增加立柱的承压面积及稳固性,不得随意用砖头等作为垫板使用。

(9)现浇整体式多层房屋和构筑物安装上层模板及其支架时,下层楼板结构的强度应达到能承受上层模板、支撑系统和新浇筑混凝土的重量时,方可进行。

(10)安装及拆除模板时,高度超过3.5m时,必须搭设脚手架及工作平台。

(11)登高作业时,操作人员应系好安全带。

(12)模板的预留孔洞、电梯井口等处,应加盖或设置防护栏,必要时应在洞口处设置安全网。

(13)组合钢模板安装及拆除时,上下应有人接应,钢模板应随装拆随转运,不得堆放在脚手板上。

(14)安装及拆除过程中,除操作人员外,下面不得站人。

(15)在组合钢模板上加设的电线和使用的电动工具,应采用36V的安全电压或采取其他有效的防触电安全措施。

(16)钢模板用于高耸建筑施工时,应有防雷击措施。

(17)在架空输电线路下面安装和拆除模板时,起重机吊臂、吊物、钢丝绳、外脚手架和操作人员等与架空线路的最小安全距离应符合表3-1的要求。

(18)遇六级以上大风时,应暂停室外的高处作业。

有雨、霜时应先清扫施工现场,不滑时再进行作业。

2. 模板拆除(1)拆模时,混凝土必须满足所需强度的要求,经确认已达拆模强度时,方可拆除。

(2)拆模时应按后支先拆、先撑后拆的原则进行,先拆非承重部位,后拆承重部位。

(3)严禁将支柱全部拆除后,一次性成片拉拽撬落模板。

严禁用吊车直接吊除没有撬松动的模板。

(4)混凝土板拆模后形成的临边或孔洞,应进行防护。

高处拆模作业时,应配置登用具或搭设支架。

(5)钢模板部件拆除后,临时堆放处离楼层边沿不应小于1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m。

(6)预组装模板拆除时,垂直吊运应采取两个以上的吊点,水平吊运应采取四个吊点,吊点应合理布置并作受力计算。

(7)预组装模板拆除时,宜整体拆除,并应先挂好吊索,然后拆除支撑及拼接两片模板的配件,待模板离开结构表面后再起吊,吊钩不得脱钩。

(8)底模混凝土强度已达到设计要求,一般均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5%以上(混凝土强度应以同条件养护的试块抗压强度为准,一般也可参照混凝土强度增长率推算表估算);结构跨度大于8m的梁、板、拱壳和大于2m的悬臂构件应达到100%。

(9)侧模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损坏。

(10)在拆除模板过程中,如发现混凝土有影响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应暂停拆除,经过处理后方可继续。

(11)大模板墙体施工,在常温下墙体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lMpa,冬期施工全现浇结构混凝土应达到7.5MPa,内墙混凝土应达到4MPa。

(12)冬季施工要遵照现行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有关冬期施工规定进行拆模。

(13)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拆模时间,除应满足混凝土强度要求外,还应考虑产生温度裂缝的可能性。

(14)对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侧模宜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底模支架的拆除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当无具体要求时,不应在结构构件建立预应力前拆除。

(15)后浇带模板的拆除和支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16)模板拆除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

拆除的模板和支架宜分散堆放并及时清运。

(17)预埋件、预留孔洞的允许偏差、现浇结构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符合要求。

三、起重吊装工程1. 起重作业人员及机械(1)起重司机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操作证或公安部门颁发的机动车驾驶执照后,方可持证上岗。

(2)起重吊装的作业人员和指挥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

(3)用于大型设备及构配件吊装作业的起重机械,必须状况良好,检验合格,具有起重机主管部门颁发的使用许可证。

2. 技术交底(1)吊装作业前必须进行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2)交底执行会签制度。

(3)施工人员应按交底要求进行吊装作业。

3. 安全检查(1)起重机械上的各种安全防护装置及监测、指示、自动报警信号装置等应齐全完好。

(2)吊装工作区域应有明显标志,并设专人警戒,与吊装无关人员严禁入内。

(3)吊装时,应有专人负责统一指挥。

(4)吊装作业应按方案规定的吊装工艺和程序进行,未经计算和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不得随意改变吊装工艺程序。

(5)多点吊装时必须防止吊件受力不均遭受破坏。

(6)起重机械工作中如遇故障或有不正常现象时,应放下重物,停止运转后进行故障排除,严禁在运转中进行调整或检修。

(7)当施工现场有多台吊装设备同时作业时应制定防碰撞措施。

(8)实行多班作业的要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记录和检查工作。

(9)当工作地点的风力达到五级时,不得进行受风面积大的起吊作业;当风力达到六级及六级以上时,禁止在露天进行起重机移动和吊装作业;遇有大雪、大雾、雷雨等恶劣气候或夜间照明不足,致使指挥人员看不清工作地点,操作人员看不清指挥信号时不得进行起重吊装作业。

(10)起重机停止工作时,应刹住回转和行走机构,锁好司机室门。

4. 高空坠落(1)吊装人员应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人员应佩安全带,穿防滑鞋,带工具袋。

(2)运输、吊装构件时,严禁在被运输、吊装的构件上站人指挥和放置材料工具。

(3)吊装层应设临时安全防护栏杆或采取其他确保安全的措施。

(4)登高用梯子、临时操作台应绑扎牢靠;梯子与地面夹角以60°~70°为宜,操作台跳板应铺平且绑扎牢固,严禁出现探头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