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语境下的动态语言交际

认知语境下的动态语言交际

2009年4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pr.,2009第27卷第2期JOURNA L OF S OCIA L SCIE NCE OF J IAM USI UNIVERSITYVol.27 No.2认知语境下的动态语言交际①吕海涛(黑龙江工程学院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50)[摘 要]人类对语境的研究由来已久。

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英国伦敦学派的弗思以及英国功能学派语言学家韩礼德等等,都对语境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认知语用学理论框架下,语境被赋予了不同性质的解释。

S perber &W ilson 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认为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

这一概念能充分体现语言交际的动态性特征。

[关键词]语言交际;认知语境;明示—推理[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9)02-0146-02 一、语境研究概述对语境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曾接触到语境问题。

他在《工具论》六篇的范畴篇里认为:“一个名词是具有许多特殊意义或只有一种意义,这可以用下述方法加以考察。

首先,查看它的相反者是否具有许多意义,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属于种类的还是属于用语的。

因为在若干情形下,即使从用语方面亦可以立即察觉。

例如,如果是讲声音,‘尖锐的’,相反者是‘平淡的’,如果是讲坚韧,它的相反者是‘笨钝的’,可见,‘尖锐的’相反者具有多种意义,自然‘尖锐的’也有多种意义。

”[1](P369)在此亚里斯多德虽然没有把“语境”这个概念特别提出来,但是指出一个语词意义的获得依赖其使用的环境,也就是我们现在某种意义上所指的语境。

在这之后,许多学者都从各种角度对语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著名人类语言学家M alinowski 于1923年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的概念,指出环境对于语言交际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并创立了“语言环境中完整的话语才是真正的语言事实”[2](P2)这一学说。

他的这种观点被英国伦敦学派John Rupert Firth 继承发展。

在《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一文中,Firth 详细阐述了语境的概念,认为语境不仅包括语言因素(被称作上下文),还应包括社会环境(称作情景上下文,主要指事件、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诸如经济、宗教和其他社会结构、话语功能等多方面的因素),把context 的外延扩大了。

[2](P2)其他一些学者对语境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英国功能学派语言学家M ichael Halliday 在1964年提出了语域(register )的概念,指出不同的语体是语言使用的场合及对象的不同而产生的语域变体,并将语域分成三个方面:话语的范围、方式和风格。

另外,美国社会语言学家Joshua Fisherman 在1965年从语言变体的社会因素出发提出语义场(domain )的概念,包括地点、身份和主题。

1974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 指出语境的组成要素包括话语参与者(participants )、话题(topic )、背景(setting )、交际渠道(channel )、语码(code )、信息形式(message form )、交际事件(event )等方面。

[3](P109)对于构成语境要素的分类,也一直存在各种不同的说法。

如有人把语境构成要素分为语言环境(linguistic context )、副语言环境(para -linguistic context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cultural context )和语体风格环境(stylistic cont 2ext )。

John Ly ons 归纳了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2](P6);Hymes 将语境归纳为SPE AKING [2](P8);另外还有学者把语境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大类,等等。

正是基于这些对语境研究的不同学说,新的有关语境的学说才能得以产生和发展。

二、认知语境概述在认知语用学理论框架下,语境被赋予了不同性质的解释。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认为,为了使得交际成功,说话人总是尽可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话人总是设法尽可能地利用当时的情境和自己的认知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

S perber &W ilson 把交际定义为“明示—推理”活动。

明示—推理模式从认知语境(cognitive environ 2ment )和互明(mutual manifest )的角度来阐释交际的本质,交际是否成功,取决于交际双方是否显明(manifest )和互相显明即互明(mutual manifest )彼此的认知语境。

所谓认知语境,就是对交际双方来说能够显明的事实、假设以及各种信息,其中既包括客观的信息,也包括主观因素,如个人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和推理能力等。

个人所处外部环境加上人与人之间各种主观因素的差异,导致人的认知语境不尽相同。

所谓显明,就是“被感知或推知”。

如果一个客观事实或假设能够被感知或推知,那么它对于人来说就是显明的。

当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中显明的事实或假设相同时,就产生了认知环境的重叠,这种重叠的部分便构成了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语境。

共处的认知环境越大,互明的可能性就越大。

[4](P189)在认知语境理论的指导下,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实际上是一种探索活动的成功。

交际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因素,如交际者、交际对象以及二者在各个方面的差异;语境不同使得交际双方对话语做出不同的选择;交际主题、交际时间的不同也会导致交际过程的不同,也可能会影响交际的结果。

交际过程中含有大量的认知成分,认知过程十分复杂,所以要想交际成功,必须通过交际双方的探索。

由此,关联理论认为由于认知环境不尽相同的特性,交际的结果不—641—①[收稿日期]2009-01-12 [作者简介]吕海涛(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黑龙江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从事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可能总是尽善尽美。

三、动态语言交际认知语境分析日常语言交际大都以会话(conversation)的形式进行,其特点是轮流发话,尽管交际者之间没有固定的谈话模式,但谈话者基本都遵循“A-B-A1-B1……”。

根据认知语境理论,因谈话对象、话题不同以及双方个性差异和双方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成功的会话需要双方的不断探索,以尽可能地扩大双方共处的认知语境。

下面就以一段电视访谈节目为例,通过分析访谈双方语言的运用来展示认知语境对会话强大的解释力。

(A为主持人,B为受访者。

)A:你曾经说过,航天这个事业,用句通俗一点的话,就是“玩的就是心跳”,每一次都有冒险性,都有挑战性,但是也会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次会不会是心跳最厉害的一次呢?(A1)B:应该讲是。

我觉得这次肯定对我又是一次考验,但到底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我现在还真是说不清楚。

(B1)A:或者说你还不能跟我们说。

(A2)B:嗯,说不清楚啊。

因为每次的情况都很复杂。

每次发射都有很戏剧性的情况。

(B2)A: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呢?(A3)B:比如说在“神州一号”发射的时候,进入发射的倒计时阶段了,突然发现一个仪器设备,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备,我们叫“陀螺”的惯性测量单元,有一路信息不通了。

……都打了保险,要逆操作的话可能带来很大的风险。

(B3)A:什么样的风险?(A4)B:有可能造成某些损坏。

……一旦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危及我们整个飞行的成功。

(B4) A:在我们采访火箭系统的总指挥黄春平先生的时候,他所关注的主要是火箭发射和把飞船送入轨道的这十几分钟的事情。

而你要关注的是多长时段的一件事情呢?(A5)B:我们既要保证它上得去……所以整个这个环境当中呢,我们每一个环节,应该说都是我们揪心的。

因为什么呢,因为在火箭发射的这个过程,……导致它误逃了。

(B5)A:判断失误……(A6)B:误逃。

因为这都是机器来判断的,……因为这个是我们上人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B6)A:好像过去在前苏联的飞船中曾经因为氧气的问题出现过一些悲剧,是吧?(A7) (5)本段访谈所涉及的内容是关于发射飞船的,其专业性很强,主持人对这方面的知识很有可能了解不深,而且主持人在谈话之前的语境假设是:一般观众对此了解很少。

在这样的环境下,主持人开始并没有直接提问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而是选用一般人都能够理解的问题即这次的任务是不是更具挑战性来引入话题。

受访者的回答B1使采访者产生了新的语境假设:即这次任务还没完成,可能要求保密,于是通过A2她明示了自己的交际意图:你不方便透露。

受访者B2提供的信息确证了他B1的回答,并提供了一些新信息:即情况复杂,每次都可能不同。

这样新信息加入了采访者的语境,而采访者认为这个信息是值得进一步加工的,于是希望对方能进一步解释A3。

下一轮谈话即A4、B4与A3、B3一样:采访者对受访者提供的新信息表示出兴趣,希望多了解一些。

当满足了她的关联期待后,采访者便停止了相关内容的谈话而把话题转向另一个内容A5;但是通过B5中受访者的回答,采访者并没有获取她想得到的新信息,于是通过A6显明信息意图:所谓“误逃”是不是“判断失误”?以此来明示自己的交际意图:希望受访者以一种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这个专业术语,即发出更具关联性的明示刺激信号。

于是受访者的回答B6做出了与之前不同的话语的选择。

随即采访者表示获取了新信息,显明自己的这一交际意图。

并用了“是吧”反问句,希望证实自己取得了语境效果,达到了最佳关联。

这段采访体现了交际总是互动的,而且总是有意图的。

随着前一轮谈话的结束和下一轮谈话的开始,交际双方在交换信息的同时对自己的语境假设进行验证和调整。

语境不是交际发生前就已经给定的,而是随着交际的推进而不断变化的。

加工信息时语境的延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听话人对最佳关联的寻找。

另外,对于自己不太了解的话题,采访者对其必须具备一种知识框架,否则就不可能获取新信息。

正如德国接受美学研究者姚斯(Jauss)所说,有了前理解即先在视野,才可能对“新”做出理解,并建立新的理解视野,即期待视野。

[6](P122)另外在采访中双方在语言信息分配上通常存在很大差异:受访者对于采访主题的认识较全面系统;而采访者对采访主题的具体信息不甚了解。

本段采访便是典型的例子,采访主题的专业性很强使得主持人容易缺乏相关知识;但是随着话题的深入进行,其认知语境不断变化,从最初的知之甚少到后来有所了解;同时受访者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话语选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尽管结果不见得完美(如主持人对于航天专业的知识并没有通过采访而完善),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通过不断探索,采访双方做到了交际意图的“互明”,因而应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交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