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五章
首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是单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可 以实现的,它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 灭剥削现象。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 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灭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
最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 会主义本质的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高标准来要求我国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
1957年: 日本国民收入279亿美元 中国国民收入368.8亿美元
1976年: 日本国民收入4728亿美元(4.8倍) 中国国民收入985亿美元
怎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呢?
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国情和 时代变化,用发展的观点对 待马克思主义。
必须大胆借鉴外国经验,但 不能照抄照搬外国模式。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为什么要发展?
(二)代表中国先进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 技术是第硬道理 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
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 度的必然要求 ;
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 训的深刻总结;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理论上——把我们对社会主义 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
2、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道路。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 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 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做法也不能发展社 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 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 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屈服于外国的压力、丧 失国格不是社会主义,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不是 社会主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 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最终实 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等。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 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 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 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 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上看: 以苏联为鉴戒,走 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国内形势看: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论十大关系》)
党在指导 思想上存在
两个趋向
错误的趋向 比较正确的趋向
错误发展的趋向:
在经济建设上 急于求成
阶级斗争 扩大化
差发党 生的 了指
表现 “ 导 原因 左思 ”想 的逐 偏渐
对建设社会主义的 客观规律缺乏深刻 的认识
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 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 环境中,对全国规模 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 和科学研究
是适应时代主题发展的需要。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 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 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 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 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的 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
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 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 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思考:
有些同学可能感到疑惑: “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没有 剥削吗?在社会上,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 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又难道不是两极分化 吗?”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呢?
⑦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提出社会主 义国家防止“和平演变”的重大问题和措施等。
(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陷入歧途阶段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十年动乱)
• 政治上: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 指导思想上:犯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 的错误;
• 组织上:犯了个人专断和过火斗争的错误; • 经济上: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1956-197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的经验和教训
经验:
1.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 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判断。 3.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理论及发 展动力理论;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 4.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文
化、经济、外交、国防、党建等各个方面。
总结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失误,给我们 留下的启示: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反对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别国经验的教条主 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 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分 及其理论成果(1956年~1957年上半年) 为
三 (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 个 发展阶段(1957年下半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部矛盾的问题》)
经济建设方面,强调要从国家的财力物力的实际状 况出发,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 步前进的方针。
政治关系方面,强调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 民主人士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坚持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制。
•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判 断;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执政 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和方针。
• 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的理论及发展动力理论;(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必须勇于探索和开拓。探索 和开拓,就是新的实践。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
社会主义 本质理论
的提出
为什么提出
什么是
怎样理解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
的概念?
?
的科学内涵?
1.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第二,必须尊重科学知识,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主 义的唯意志论;
第三,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避免急于过渡和急于求成的冒进思想;
第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防止权力过分集 中和滥用。
60年代,世界人均GDP年增长3.5%、发达国家4%、发 展中国家2.6%、东欧苏联5.5%、日本10.2%、而中 国仅为0.2%。
念我 国 传 统 的 关 于 社 会 主 义 的 观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
认识根源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一些我国长期小生产统治 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
社会主义的 经济方面 基本特征
公有制 按劳分配 计划经济
逻辑 结论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必须搞“一大二公”
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确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 发 展科学和文化艺术的指导方针。 对外政策方面,坚持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 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基础的外交政策。
(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 发展阶段
(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
阶 (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陷入歧
段
途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十年动乱)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和理论成果(1956年~1957年上半年)
从国际情况看: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中国周边环境逐步稳
定,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
被误认为资产阶级的反 抗,而强调阶级斗争
发生问题 而受抵制
阻碍生产 力发展
2.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
比较正确的趋向:
①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 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
②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④综合平衡,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八字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