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初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2019-2020年初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2019-2020年初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得分评卷人D.他家对面二、三十米处有一个网吧,每次放假他都会跑去玩一玩,对此他的父母非常担忧。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新华报业新春艺术展,以花鸟画的展示来迎接“十二五”的第一个春天,表达了人们祝愿祖国欣欣向荣、期盼江苏蒸蒸日上。

B.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

C.军事专家说,我国制造的歼20隐形战斗机从首飞到真正装备部队,需要大约5到8年左右的时间。

D.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

4. 名句默写。

(每空1分,共8分)(1)凡事豫则立,。

(2)工欲善其事,。

(3),不尽长江滚滚来。

(4),一览众山小。

(5)我寄愁心与明月,。

(6)了却君王天下事,。

(7)人们常说“近墨者黑”,事实上“近墨者未必黑”,这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

5.名著阅读。

(6分)(1)《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作者)创作的一部小说,历来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2分)(2)在“三打白骨精”的情节中白骨精先后变成、、老翁来哄骗唐僧……孙悟空因师父误解而被逐回花果山。

后来是什么原因促使孙悟空离开花果山,重新保护师父唐僧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途?(4分)6. 专题与实践。

(8分)在学习《专题汉字》的过程中,某班开展了下面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活动一:右图是同学们在板桥纪念馆里参观时,看到的郑板桥先生写的一副对联作品。

(4分)(1)右边一联的文字有同学认出来了,是“一庭春雨瓢儿菜”,但另一联个别字有些同学看不出来,请你根据对联知识,写出另一联的内容。

(2)关于这幅对联哪一句是下联,同学们有争论,请你说出哪一联是下联,并说明理由。

活动二:同学们搜集了一些网络新词和流行语,请你写出下列新词语的通常解释。

(任选两个)(2分)菜鸟草根围脖给力活动三:探究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2分)材料1:爷爷一提到“粮票”“烟票”“人民公社”就感慨不已。

对他的孙女说,这些词语太陌生了,她经常说的是“上网”“粉丝”“低碳”等新词语。

材料2:某个娱乐节目搞“海选”,不久到处都“海选”;电视台刚播《蜗居》,老百姓全在说“蜗居”。

这些名称一出现,就成了各大媒体报道中的热点词汇。

材料3:李老师在批改随笔时,看到了天书般的一段话:“偶灰常稀饭周杰伦,那天偶拿他的片片到班里,被老斑发现收了去,真是7456……”李老师当场“晕倒”。

二、阅读理解(60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6分)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7.(1)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三个过程?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回答。

(2分)(2)请根据“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

(2分)(3)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第8—11题。

(14分)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而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江南悉平。

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注释】①魏武帝:曹操。

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

③众寡:人数少。

④建:提出。

⑤吴会:吴国。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亮少.有逸群之才()②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③身使.孙权 ( ) ④江南悉平.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②必以.分人B.①乃建奇策.②执策.而临之C.①江南悉.平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D.①甚敬重之.②怅恨久之.9.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0.翻译句子。

(4分)(1)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11.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2分)(三)阅读《低碳生活处处可为》一文,回答第12—14题。

(10分)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

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

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

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

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

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

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

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

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

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

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12.“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3分)13.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4分)14.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四)阅读《心系一处,难能可贵》,完成第15—17题。

(10分)①很多人都知道要有所作为就应该“心系一处”的道理,但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心系一处”的人并不多。

“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40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我从来不参与。

”事实的确如此,几十年来他始终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

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宁静。

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人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

作家苏童一直以来潜心创作,心无旁骛。

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他名声大噪,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以前很安静,现在更安静。

”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

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成功后依然做到了“心系一处”。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

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能让你学会坚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带给你再创辉煌的动力。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16.第②段以丁肇中先生为例证明了什么道理? (3分)17.为什么说“‘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 (4分)(五)阅读《苦痛者的天籁》,完成第18—21题。

(20分)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

我有点讨厌父亲,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父亲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 我问蔡婆,你咋知道我爸爸喜欢吃你家的鱼哩?蔡婆说,你爸爸呀,是个馋猫,为了吃我的鱼,每天晚上敲我的门。

父亲真没出息。

父亲在镇里的一家工厂上班,两班倒。

但父亲很少上白班。

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

就在那两面坡中间,有一块洼地,蔡婆的鱼塘就在那里。

父亲说,蔡婆不容易。

蔡婆那个做生意的丈夫卷走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扔下三个孩子跑了。

为了养家糊口,蔡婆包了山洼里的鱼塘,并在鱼塘旁盖了间简陋的土房子。

然后,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

每天晚上,父亲下夜班,骑车路过那鱼塘的时候,总要去敲敲她的门。

嘟——,嘟嘟——,舅奶,睡了没有?屋子里亮着油灯,蔡婆还没睡。

她便唤父亲进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然后,父亲才走。

有时候,父亲下夜班很晚,蔡婆屋子里的油灯早已熄灭了,但父亲依然要去敲敲蔡婆的门。

听着屋里的蔡婆在睡梦中含混地应了,父亲才走。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去敲蔡婆的门,是想吃她养的鱼吗?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笑说,你还小,不懂。

我已经不小了,都上初中了!我一本正经地喊。

父亲依旧每晚去敲她的门,蔡婆依旧逢年过节送鱼来。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父亲退了休,蔡婆也不养鱼了。

混得不错的儿女们,把她接进了城里,让她去安享清福。

有一次,我和父亲谈起了蔡婆,谈起了那些年的事。

父亲突然叹了口气,说,其实啊,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你奶奶是生你五叔的时候,难产死的。

你爷爷受不了这个打击,想不开,几次想寻短见。

村里有一个叫杨有贵的人,就经常来劝他,说,为了孩子们,你也得活下去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