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linsy

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linsy

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报告人:林顺毅班级:09化工学号:200902501108指导教师:陈春华二○一二年三月现今,国家大部分河涌都受到水污染,我们家乡武汉市的许多河流湖泊也不例外。

这是自然污染吗?不是的。

究竟致使这些河流被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水污染带来什么危害?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到当地进行调查,研究。

就水污染问题,我们作过一些调查、走访,查阅了相关资料,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境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

市域内有河道40多条,大小湖泊60多个,市郊有水库273座。

全市总水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5.8%;水资源总量7484.4亿立方米,其中客水资源量7450亿立方米;城镇自来水日供水能力420.9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供水面积743平方公里,供水普及率100%。

丰富的水资源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也给武汉市提出了保护水环境的重大课题。

武汉市水务局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近30年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杨汊湖、范湖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成为带“湖”字的符号。

目前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仍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武汉市是老工业基地,排污企业多,排污大户多,企业治理达标工作难度大。

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和治理水资源。

一是合理规划工业布局。

将147家原位于城市中心的工厂转产或搬迁,每年减少废水排放量3000万吨。

二是依法实施限期治理,督促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

1996年确定全市614家企业超标排放废水,要求企业必须限期治理达标。

三是抓重点排污大户。

据统计,仅武钢、晨鸣、青化等6家企业排放废水量占全市总量的45%以上。

在环保部门的督促下,武钢、晨鸣等企业投资数亿元新建、改造了污水处理设施。

四是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全市355台工业污水治理设备基本上保持运转,工业废水污染得到基本控制。

污水处理方面,武汉市利用芬兰、世行贷款,实施黄浦路深排江工程,兴建沙湖、二郎庙、龙王嘴3座一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将由目前的 6.4%提高到21.6%。

筹资6.6亿元,实施21项排渍工程,建成了40立方米/秒流量的新生路泵站,还完成了古田地区,惠济二路,二七路,中南一、二路等排水工程,特别是遇雨必淹的硚口古田地区有了明显变化。

积极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东湖、木兰湖等旅游风景区已推广实施,全市共拥有27套设施,日处理能力达到404吨。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水资源与城市环境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水文章,一批亮点工程突出了滨江滨湖特色,城市面貌有了较大变化。

将东湖路与东湖南路建成景观路,新建了沙滩浴场、楚风园和亲水平台。

“汉口江滩”、龙王庙、南岸咀等景点环境综合治理使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武汉市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前期工作深入扎实,但武汉市的水污染的状况还没得到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一)生活污水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全市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据环保部门统计: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4971.03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3431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76%。

近年来,我市住宅小区成片开发,餐饮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宾馆业日渐兴旺,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污染。

我市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

解放公园周边居民,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生活污水直排公园湖内,长期沉积,气温稍高,湖水发臭,市民对此反映强烈。

随着旅游业力度加大,木兰湖周边15个渡假村的兴建,排入湖内的生活污水量也呈不断加大之势。

此外,大量的生活垃圾也是水污染重要原因。

目前,长江、汉江武汉段水域船舶流动人员和常住人口日生产垃圾、粪便近300吨,而垃圾收集量仅为20吨,粪便几乎都是直接向两江倾倒。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各方面对水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生活污水排放的矛盾还将日益突出。

(二)湖泊污染富营养化严重由于周边地区排污口长期向湖内排污,多数湖泊水质恶化态势明显。

东湖原为清澈见底的洁净湖泊,由于受污染严重,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天气闷热时,死鱼现象频发。

沙湖由于投资兴建的污水净化厂未能正常运行,仍有8个排污口常年向该湖排放污水,致使湖水变黑发臭。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发展较快,南太子湖成了开发区纳污水体。

从1995年开始,又有部分污水由墨水湖改道排入南太子湖,致使南太子湖水质情况进一步恶化,面积6000亩的南太子湖水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超V类标准,并对毗邻的三角湖的水质形成压力。

近年来,官桥湖富营养化也很严重,“水葫芦”疯长,如不采取得力措施,此湖将不复存在。

(三)饮用水源的安全令人担忧武汉市中心城区内有12个大型自来水厂,其中以长江为水源的7个,以汉江为水源的4个,以东湖为水源的1个。

两江岸边的污染影响沿岸水厂水质,饮用水源现状令人担忧。

长江武汉段岸边排污口多,污水直接入江,近岸形成的污染带长达116公里,宽度50-100米。

汉江“水葫芦”严重。

目前,饮用水源保护规定: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为保护区。

但据调查,12个水厂保护区内有11个码头、3个修船厂、2个沙码头、3个油库、14个排污口,都对饮用水源造成直接威胁。

江河沿岸污染带的形成,直接导致沿岸水厂取水口水质下降,并初显水质性缺水的矛盾。

武汉经济开发区的沌口水厂,由于取水口与排污口犬牙交错,取水口为了避开上游仅1000米处的晨鸣纸业排污口,不得不多花400多万元,铺设管道向江心延伸300米取水。

根据市水利局公报,我市主要供水源地水质II类水所占比例1999年为89%,2000年下降为60%,年下降幅度高达29%,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我市主要供水源地水质令人堪忧。

三、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一)水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由于我市地处两江交汇处,境内湖泊众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水少有忧患意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差。

“得水独厚,待水太薄”,是江河湖泊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的人认为武汉水多,加之江水自净能力强,就算污染了也没多大问题;有的单位重经济利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的“边建设,边破坏”,建设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近几年,我市投资几十亿元实施环境创新,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如填湖建公园、建广场、建高楼;边建晴川桥,边向汉江倾倒渣土;边实施东湖截污工程,边向湖内排放污水等。

(二)湖泊填占严重建国初期,武汉市有湖泊127个,到90年代初,7个中心城区主要湖泊锐减到35个,如今仅剩27个湖泊,10年净减少湖泊面积5000多亩,湖泊在萎缩及隐性消亡,“百湖之都”已名不副实。

究其原因:一是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现有法规缺乏强制性、操作性,发现填湖难以制止。

处罚措施单一,往往一罚了之,而有的单位和个人宁愿受罚,也要通过填湖获取更大利益。

二是体制不顺,权属不清。

过去,全市没有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湖泊。

27个湖泊权属分散,有的归市建委,有的归市园林、市市政、村集体……。

特别是多数湖泊为村集体所有,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致使湖泊被“蚕食”。

三是利益驱动。

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填湖开发成本低,助长了填湖行为。

如沙湖原有水面面积585亩,90年代由于开发性填湖,至今仅存50亩。

(三)河流上游下泄的污染长期以来,各城市将两江当作天然的大排污沟,有的将污染重的企业安排在本江段下游。

武汉处在长江中游,汉江下游,上游下泄的污染使武汉深受其害。

特别是汉江的污染对武汉的威胁最大。

进入90年代以来,汉江钟祥以下在1992、1998和2000年先后三次出现“水华”,一次比一次严重。

2000年“水华”汉江武汉段江水呈褐色,当时水流缓,气温高,藻类疯长。

武汉150万人饮用汉江水,白鹤嘴水厂、琴断口水厂、国棉九厂水厂、宗关水厂等4个饮用水源受到威胁。

尽管自来水公司采取大量措施,饮用水仍有严重藻腥味。

上游污染下泄、转移,严重影响了我市生产和生活。

(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市无论是工业还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都明显滞后。

达标的企业不少出现反弹,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工业污水治理还有“死角”。

生活污水处理标准也不高,二级处理太少。

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明显不足,从目前城市污水处理水平看,沙湖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加上黄浦路深排江工程10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也不过15万吨/日,处理能力只有6.4%。

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龙王嘴、二郎庙及沙湖(扩建)3座污水处理厂共38万吨/日,今年建成后,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日,处理率也只有21.46%,还是低于全国31.70%的平均水平,更是落后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50%的标准,离中央对省会城市到2005年达到60%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保护水环境的建议(一)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在经济活动中改变过去那种重经济政绩、轻环境政绩;重眼前发展,轻可持续发展;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的思想。

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重视水环境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

杜绝对山体的破坏和对湖泊的随意填占,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现有湖泊,保护饮用水源的安全。

(二)防治结合,标本兼治,千方百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水污染治理必须坚持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

要结合武汉实际,千方百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一是污水处理设施大、中、小、微一起上。

武汉是座特大城市,面对日益突出的生活污水要有大型污水处理设施。

目前,武汉仅有一座5万吨/日处理厂,北京就有好几座,最大的100万吨/日,上海最大的160万吨/日。

国家环保总局要求200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应达45%,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60%。

根据这一目标,武汉要着手考虑、规划建80万吨/日、100万吨/日的大型污水处理厂,以适应特大城市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增加或扩建二级污水处理厂,还要因地制宜,中、小、微污水处理设施同时上。

如旅游区、餐饮业可大力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

二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污水治理要走市场化道路。

工业污水一定要经企业治理。

工业行业门类多,处理方法不一样。

现在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混排,加大了处理难度。

工业污水除企业自行处理外,可进入市场通过环保公司完成。

因此,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可借鉴欧美国家和上海等地的经验,“谁污染、谁付费”。

水污染治理要坚持长期性,对新的污染进行预防,旧的污染逐年分散治理,做到“新账不能欠,老账逐年还”。

三是建立有效的治污筹资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