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政治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

2019届高考政治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选择题1.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在30多年积累的基础上,经过3年多的不断探索,2014年终于把“香菇工厂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他们提出并验证成功的新型“基于二次培养的香菇工厂化生产工艺”,生产成本更低,自动化程度更高,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是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技术。

这说明()①实践是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科学实验探索世界规律是实践的重要形式③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④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揭示创造真理的过程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B①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④错误,人不能创造真理。

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2.右图《可以吃,不可以吃》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解析:选B本题考查实践。

漫画《可以吃,不可以吃》的问题,说明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并通过实践来检验,B项正确;其余选项与漫画寓意不符。

3.一直以来人们对彗星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彗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欧洲航天局于2014年11月通过“罗塞塔”号探测器向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核成功发射着陆器“菲莱”。

对彗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彗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彗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彗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④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彗星认识的根本动力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选C本题考查实践及认识工具。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好奇、兴趣和遐想”只是一种观念,而没有付诸实践,①说法错误。

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未必能确保彗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③错误。

4.下图漫画《过沟方案》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规律B.认识主体立场不同得到的方法也不同C.要注重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勇于实践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解析:选D A项中“改造规律”说法错误。

B项观点过于绝对化。

C项与材料无关。

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

”袁隆平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A.事物运动遵循固有的规律B.任何权威不可能永远正确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真理随历史条件丰富发展解析:选C材料旨在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6.2015年两会以后,围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中共中央政治局到全国多地进行多方面的调研,为“十三五”规划定基调。

中央围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进行广泛调研,是因为()①认识产生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②实践不断提出问题,推动认识发展③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④在实践中才能够提高人的认识能力A.②④B.①④C.①③D.②③解析:选A题干反映的是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而不是认识来源问题,①不符合题意,②④正确。

题干只反映“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规划还没形成,没有付诸实践,不体现实践检验认识,③不符合题意。

7.不久前,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在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论文称,自己当初提出的黑洞理论是有缺陷的。

按照经典理论,黑洞内部不会放过任何物质信息,但最新理论却证明,能量和信息能够逃离黑洞。

这样,黑洞是否存在值得怀疑。

这表明()①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限的②科学需要质疑和自我否定③追求真理的过程永无止境④理论处在主客观交汇点上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C“当初提出的黑洞理论是有缺陷的”“但最新理论却证明”“黑洞是否存在值得怀疑”体现了科学需要质疑和自我否定,追求真理的过程永无止境,②③符合题意。

①错误,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无限的;④错误,实践处在主客观交汇点上。

8.近年来,逢雨必涝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而重庆两江新区改变“以排为主”的防涝模式,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存在绝对真理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要求树立创新意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C①不符合题意。

④不是认识论的知识。

9.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

这表明认识是()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B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党和政府为破解这些问题,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说明党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在发展,而这一认识也是基于实践的能动反映,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表述有误。

10.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

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表明()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D研究人员的发现改变了长期以来对小鼠辨别音高能力变化发生阶段的认识,表明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也表明认识的真理性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发展,②④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表明这一发现给社会带来的价值,①与题意无关;真理具有客观性,③错误。

11.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

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认识过程()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D本题考查认识的发展过程等知识,题眼是“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

对“两座山”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反复的过程,②④符合题意。

认识发展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认识的每一阶段的特点也不同,故①③说法错误。

12.牛顿力学定律问世后的200多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后来,爱因斯坦却发现该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领域,若进入宏观高速领域,它就要让位于相对论力学;再往后,研究发现,在微观领域内该定律必须让位于量子力学。

这说明()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B.人们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D.真理和谬误间没有确定的界限解析:选A本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

牛顿力学定律问世后的200多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是永恒定律。

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该定律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A正确;B中的“不能达到”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说法错误,真理和谬误是有严格界限的。

二、非选择题13.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

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

诸人家虽贫,有志自勤苦,终一酬壮志,功名传千古。

少年强则中国强。

梁启超从小勤于读书,终成一代伟人,他的思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爱国热情。

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许振超靠孜孜不倦的读书不断提升自己,两次创造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成为世界级桥吊专家。

有人认为:只要好好读书就能获取真理。

请你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评价这种观点。

解析:本题是评价类试题,要求说明读书和实践的关系。

通过读书获取间接经验,可以获得真理,但真理的验证和发展最终是靠实践检验和推动,要回答出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答案:(1)该观点具有合理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读书是人们主动认识世界的过程,能帮助人们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真理。

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读书能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世界、获得真理。

(2)该观点也存在片面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人们读书获得的真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人们还应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8月频繁暴雨,给全国城市地下排水管网敲响警钟。

到故宫看海、在武大操场游泳……网友在调侃暴雨致城市积水时,也不禁质疑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

材料二2015年8月10日,武汉首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开始实施,按照这部“法典”要求,以后武汉城市建设中地面必须能渗水、路面必须有坡度、地下45米打造排水“深邃”。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

尽管我国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人说,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曲折且永远在路上。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曲折且永远在路上”。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认识论的知识,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曲折且永远在路上”,其实是要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角度考查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答案:从认识的主体来看:①人们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的认识没有终点且永远在路上。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①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②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所以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的认识没有终点且永远在路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