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心得
a 框架梁
b 1—1
图 1 框架梁柱偏心的处理方式
如果将框架梁与框架柱偏心,在地震作用下, 往往会导致梁柱节点核芯区受剪面积不足, 并对柱 带来扭转效应, 并且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第 6.1.5 条对梁的偏心距做了专门地规定。 因此, 我建议外框架梁宜采用设挑耳的方法解 决外填充墙偏心的问题。 1.6 短柱 在框架结构中,如果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 比!4 或剪跨比!2, 那么该柱为短柱。 短柱在地震作用下, 容易发生脆性破坏, 因为
!"
建筑与结构设计
!"#$%&’(&)"*+ *,- .&")(&)"*+ /’.%0,
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 图》 03G101-1 的平法表示梁、 柱、 剪力墙的配筋, 在 使用图集时宜注意以下问题。 框架柱如果采用剖面列表法表示配筋时, 应注 意每层楼面标高以下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应为框架 梁高与规范规定的箍筋加密区长度 (1/6 柱净高、 柱 截面高度、 500mm 中的较大值) 之和,因为 PKPM 软件出图时加密区长度没有包含梁高, 而施工人员 如照图施工时,往往会造成箍筋加密区高度不够。 另外, 由于一层建筑地 面 是 在 主 体 结 构 浇 筑 完 毕 后才施工的,如果一层地面为刚性地面,根据 柱箍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第 6 . 3 . 10 . 2 条 规 定 , 筋 在 刚 性 地 面 上 下 各 500mm 范 围 内 应 加 密 , 这 一 点往往被施工单位忽视, 设计人应在设计图纸中 有明确交待。 在框架结构中, 井字梁支座上部纵筋的外伸长 度应交待, 平法图集第 68 页有专门说明, 设计人应 明确指出。此外,由于梁截面 过 小 或 承 载 力 较 大 时, 框架梁如设三排纵筋, 建议调整梁截面或纵 筋直径改为两排, 否则, 第三排纵筋的外伸长度 应 交 待。 1.9 非结构构件设计 根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第 3.7.1 条规定, 非 结构构件, 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 备、 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 应进行抗震设计。 比如框架结构中女儿墙构造柱的设置, 尤其注意女 儿墙高度大于 1.0m 时, 应注意采取结构构造措施, 保证女儿墙的稳定; 还有建筑装饰用的砌块柱的稳 定性、 突出屋面的小构架内力与配筋 (应与主体结 构一起输入计算)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第 13 章对 此有专门规定, 设计人遇到类似工程应严格遵守此 规定。 突出屋面的屋顶间、 女儿墙、 烟囱的地震作用 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 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 递, 但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计入, 具体详见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第 5.2.4 条的规定。框架结构 中突出屋面的电梯间、 楼梯间、 水箱间应采用框架
建筑与结构设计
"#$%&’()’*#+, -./ 0’#*)’*#-, 1(0&2.
【文章编号】 1007-9467 (2006) 10-0024-04
! ! ! ! !! ! ! ! !! ! ! !! !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心得
! 孙 海 涛 , 张 芳 , 杨龙斐
(新 疆 时 代 石 油 工 程 有 限 公 司 规 划 建 筑 分 公 司 , 新 疆 克 拉 玛 依 834000)
软件在计算时,如果结构的抗侧移刚度不规 或 则,某层的抗侧移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 70%, 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 或 楼层承载力突变, 满足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第 3.4.2 条竖向不规则的规定, 软件自动将该层指定为薄弱 层; 如果结构存在转换层, 即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 续, 那么不管该层刚度与上层或上三层的比值是否 满足规范要求,或楼层承载力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必须强制认为该层为薄弱层。 1.3.2 如何处理薄弱层 薄弱层是对抗震极为不利的结构层, 原则上应 避免出现薄弱层。 避免出现薄弱层的最基本方法是加大该层的 抗侧移刚度, 即加大该层的柱截面或梁截面; 如果 条件允许, 可以改变该层层高或减少基础埋置深度。 但无法避免出现薄弱层时, 在结构计算和出图 时必须按照规范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 《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 第 3.4.3.2 条及第 5.5.2 条  ̄ 第 5.5.5 条的规定, 除对薄弱层的地震剪力乘以 1.15 倍的放 大系数外, 还应对结构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进行验 算。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 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和按罕遇地震作 用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如果在 地震烈度 7 度  ̄9 度地区的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小于 0.5 时, 应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符合表 5.5.5 的规定。如果不符合上述要求, 必须对结构布 置进行调整。 1.4 楼板开大洞结构计算注意问题 楼板开洞的结构比较普遍, 如果开洞面积大于 该层楼面面积的 30% , 就属于平面不规则了, 计算 时必须进行处理。以 PKPM 软件为例来说, TAT 和 SATWE 分别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处理。TAT 软件 是将无楼板的节点定义为弹性节点, 也就是表明该 节点不受刚性楼板假定的限制, 其平动自由度独立 (在这里所指的节点为梁柱交点) ; SATWE 软件是 将所有楼板定义为弹性膜, 由软件真实的计算楼板
!"
建筑与结构设计
!"#$%&’(&)"*+ *,- .&")(&)"*+ /’.%0,
的平面内刚度, 忽略楼板的平面外刚度。 建议如果某层洞口面积大于楼层面积的 30% 以上时, 应将全楼所有楼板定义为弹性膜比较符合 实际, 也可以将该层洞口边缘节点定义为弹性节点 (即不考虑楼板的刚度) ;如果屋面为刚网架时, 应 输入一板厚, 定义为弹性膜, 真实计算楼板的平面 内刚度, 比较符合实际。 在正确定义了弹性节点或弹性膜后, 在后续计 算中必须采用总刚计算法, 否则侧刚计算法仍按刚 性楼板计算结构内力和配筋, 计算时应特别注意这 一点。 1.5 框架梁柱偏心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建筑专业需要,外墙与柱 边平齐, 这样框架梁要么设挑耳, 要么与柱偏心, 设 计人往往不知选择那种方法。 如果框架梁设挑耳, 可以保证框架梁与框架柱 中心对齐, 对梁、 柱受力均有利, 但往往会出现这样 一个问题, 即填充墙的构造柱下部与上部纵筋不好 锚固, 我一般是这样处理的, 如图 1 所示。
构造柱纵筋 构造柱纵筋
短柱的受剪承载力及变形能力不足, 会引起建筑物 的严重破坏, 设计上应尽可能的避免。 短柱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原因, 一是由于楼梯间 半休息平台或结构局部错层造成两个框架梁之间 的框架柱净高较小引起的,二是填充墙设置不当, 造成某层的框架柱两侧一部分无填充墙, 一部分有 填充墙, 无填充墙的柱的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往 往!4, 形成短柱。 处理短柱主要是增加柱的抗剪承载力及改善 其变形能力, 一般采用复合箍筋, 箍筋沿全高加密; 保证短柱的纵向钢筋对称布置, 且每侧的纵向钢筋 配筋率不宜大于 1.2% 的方式处理,也可以采用外 包钢板、 配 X 形钢筋等方式处理。 1.7 部分计算参数的合理选用 1) 梁扭矩的折减 现浇框架结构中, 如果梁两边没有楼板或有弧 如果梁 两侧均有 形梁时, 扭矩折减系数应为 1.0; 楼板,应对梁的扭矩进行折减,折减系数一般为 0.4。 对于一般工程, 梁的配筋应计算两次, 一次对所 有梁的扭矩折减,计算出两侧都有楼板的梁的配 筋, 另一次对所有的梁的扭矩不折减, 计算出一侧 有楼板或两侧都没有楼板的梁的配筋, 这样计算结 果比较符合实际。这一点设计人应引起重视。 2) 梁端负弯矩调整系数与梁弯矩放大系数 结构计算时, 框架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梁端 负弯矩往往很大, 造成钢筋太密, 无法施工; 同时, 由于框架结构一般为超静定结构, 框架梁在达到承 载能力极限状态之前, 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塑性内 力重分布, 因此可以适当降低框架梁在竖向荷载作 用下的负弯矩,通过平衡条件相应增大梁跨中弯 矩。注意: 这里只是降低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负 弯矩, 然后再与水平作用产生的弯矩组合设计。 而梁弯矩放大系数仅在没有考虑梁的活荷载 不利布置时起作用,并且对梁的正负弯矩均起作 用,且不可与考虑梁的活荷载不利布置同时考虑, 这样会引起梁弯矩增大, 造成材料浪费。 1.8 应用平法图集应注意的问题 现在大部分地区的框架结构一般都用 《混凝土
【摘 要】 结合实际工程主要论述了多层框架结构的设计心 得、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设计问题及相应的结构措施, 提出了个 人观点, 与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 多层框架设计;常见问题;结构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318+.2 【文献标志码】 B
这时一些设计人可能采取加大基础系梁截面尺寸 和配筋的方式,底层计算高度从基础系梁顶面算 起, 从而避免薄弱层的出现。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避 免薄弱层的出现应采取其他的措施 (详下文) , 因为 即使加大基础系梁的截面和配筋, 基础系梁仍不能 作为底层框架柱的嵌固端。 有的设计人认为底层框架柱有一部分埋入土 中, 考虑地基土的约束作用, 人为的将底层计算高 度从室外地面下 500mm 处算起。我认为这种取法 也是不对的,地基土固然对框架柱有约束作用, 但 只能是一种安全储备,而不能认为地面下 500mm 处为框架柱的嵌固端, 从而减少底层框架柱的计算 高度, 为结构安全使用留下隐患。 综上所述,底层计算高度应从基础顶面算起, 而不应从基础系梁顶面或室外地面下 500mm 处算 起。 1.2 基础系梁的设置问题 一般工程地质情况良好时,比如新疆地区, 大 部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ak=200kPa 左右,对于多层 框架结构, 可不设基础系梁。 我主要讲一下设置基础系梁时应注意的问题。 基础系梁主要有三种应用方式: 减少底层柱的计算 长度、 抗震规范要求设置、 平衡柱底的弯层柱的计算长度用, 在 !0.00 以下设置, 此时
1 设计心得
1.1 底层计算高度如何取 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第 7.3.11 条的规定, 底层框架柱的高度从嵌固端算起。 实际工程的底层计算高度一般可能会有三种取法: 从基础顶面算起、 从基础系梁顶面算起、 从室外地 面下 500mm 处算起。 框架结构的基础一般为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 一般情况下底层计算高度从独基或条基顶面算起 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有的工程独立基础之间设基础系梁, 那么底 层计算高度是否可以从基础系梁顶面算呢?我认为 肯定不行, 最简单的道理, 基础系梁不是框架柱的 嵌固端。一些设计者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 如果底 层计算高度从基础顶面算起, 底层的抗侧移刚度可 能小于上一层刚度的 70%, 或小于上三层抗侧移刚 度 平 均 值 的 80% , 根 据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GB50011-2001) 第 3.4.3 条, 底层为薄弱层; 如果计 算高度从基础系梁顶面算,底层可能不是薄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