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析版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析版

考点规范练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点规范练+高频考向练第 50 页基础达标1.(2016 上海奉贤一模,27)下列四组图是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不同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B.图乙中昆虫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C.图丙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D.图丁中捕食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答案 D解析图甲中四种地雀喙的差异、图乙中昆虫两类翅形的形成及图丙中两种体色的桦尺蛾都是自然选择的结 果。

2.(2016 山西大同一中周测,12)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 200 人中,各种基因型和人数情况如下表所示,则这 200 人中,X b 的基因频率为( )基因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型 人 数78 14 8 70 30A.85%B.30%C.20% D .15%答案 C解析女性的 B 或 b 基因共 2 个,男性的 B 或 b 基因只有 1 个,则 X b 的数量是 14+8×2+30=60,X B 与 X b 的数量 总数为 78×2+14×2+8×2+70+30=300,故 X b 的基因频率为 60/300×100%=20%。

3.下图表示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类个体大多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种杀虫剂是否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C.若连续使用杀虫剂,抗该种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 1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答案 B解析 图中②类个体在未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 ,形成了抗性基因的个体 ,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 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中含抗性基因的个体 ,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 ,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 抗性基因,A 项正确,B 项错误;若连续使用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的概率越来越大,而含抗性基因 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这种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 1,C 项正确;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 的个体生存下来 ,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 ,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 型,D 项正确。

4.某种群自由交配,获得 F 1,F 1 自由交配获得 F 2,整个过程中没有自然选择以及基因突变等使基因频率改变的 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和F2的基因频率不同B.F1和F2的基因型频率不相同C.整个过程没有发生进化D.F1和F2的纯合子比例不同答案C解析整个过程中没有自然选择以及基因突变等使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自由交配也不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所以F1和F2的基因频率相同;自由交配时,达到遗传平衡,基因型频率不变,F1和F2的基因型频率相同,F1和F2的纯合子比例也相同。

5.玉米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选育过程对高含油量玉米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A.改变了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B.改变了玉米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淘汰了一些表现型,从而导致含油量高的基因频率增大D.在逐步产生并选择多对等位基因的同时,淘汰了多对等位基因答案C解析依曲线图可知,随着选择世代数的增加,玉米的含油量逐渐增多,这是对含油量高的表现型进行了选择,使含油量高的基因频率增大的结果;任何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都为1;人工选择并没有导致新物种的产生;从图中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

6.(2016河北保定10月模拟,10)某大型封闭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A的基因频率为60%(没有自然选择和突变),则()A.自交三代后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随机交配三代后种群A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自交三代后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D.随机交配三代后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由于此种群是大型封闭种群(没有自然选择和突变),所以种群基因频率无论是自交还是随机交配,种群的基因频率都不会改变,A、B两项错误;自交若干代后,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则A的基因频率不变,但AA的基因型频率不断增加,C项正确;随机交配达到遗传平衡,每代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D项错误。

7.下图表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地理隔离阻碍了这些种群进行基因交流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答案C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8.(2017四川成都树德中学段考,2)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纯合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B.一片树林中的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由一个物种进化成的两个种群C.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可培育出三倍体西瓜,表明这两种西瓜并无生殖隔离D.害虫因为变异而存在抗药性差异,农药的选择作用导致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加答案D解析判断种群是否在进化是根据种群中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是否发生改变,A项错误;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虽然表现型不同,但它们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是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生活区域,属于同一种群,B项错误;三倍体西瓜不可育,所以它的两亲本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害虫因为变异而存在抗药性差异,农药的选择作用导致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加,D项正确。

9.(2016安徽宿州泗县一中期末,5)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B.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②③C.种群X的分布区域扩大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D.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相同方向演化答案D解析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表现型的差异(即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层次中的基因多样性,A项正确;分析演化图表可知,四个物种中②和③由同一物种形成的时间最晚,两者亲缘关系最近,B项正确;由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种群分布区域扩大,有利于原种群间形成地理隔离,从而使⑥和⑦之间失去交配机会,C项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进化,D项错误。

10.(2017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月考,18)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黄色)。

下下图所示为刚迁入时和迁入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列推测正确的是()A.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又存在生殖隔离B.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C.甲、丙两个海岛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D.乙海岛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基因1答案B解析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是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项错误;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与岛上原有的生物、无机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项正确;多年后,对于甲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的基因频率下降,而对于丙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的基因频率上升,故甲、丙两个海岛上鸟类羽毛颜色进化的方向是不同的,C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通过选择作用对这些突变后的基因进行了筛选,D项错误。

11.(2016山西太原五中段考,4)下列关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表现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上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地球上厌氧生物比好氧生物出现的早D.外来物种入侵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答案C解析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还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项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项错误;由于地球上最初没有氧气,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判断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生物,当有氧气出现后才有好氧生物,C项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与之有竞争关系的当地物种,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项错误。

能力提升1.(2016江西重点中学盟校一联,6)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下页左上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Y2A.在Ⅰ段内 A 的基因频率是 40%B.A 基因突变为 a 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C.在Ⅱ、Ⅲ段,AA 个体比 aa 个体的适应能力弱D.Aa 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 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答案 C解析在Ⅰ段内,AA 个体为 40 个,aa 个体为 20 个,Aa 个体为 40 个,故 A 的基因频率=40%+40%×1/2=60%;导致 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即环境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 ,而不是基因突变;在 Ⅱ、Ⅲ段,AA 的基因型频率下降,说明 AA 个体比 aa 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 个体逐 渐被淘汰;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A 和 a 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 了进化。

2.(2016 吉林师大附中四模,18)由于某种原因,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的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 的小岛上。

下图表示野兔原种进化的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物种 1 与新物种 2 基因库不完全相同B.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即经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C.图中 X 、Y 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 仅表示自然选择过程D.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 C解析新物种 1 与新物种 2 的基因库不同;图中显示了经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种群产生不 同性状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有利性状个体保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X 、 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Z 表示生殖隔离;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自然选择的作用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