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心灵
心灵碰撞、情感交流、积极培养与正确引导是实施德育教育的良策。
今天,我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就如何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过程
目前,学生对德育的认知仅仅是建立在校规、班规及家规的约束之上,学生处于一种被迫接受的阶段,没有产生良好的持久效应,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若没有恰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在工作中就会发现不良行为有反复性。
例如,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就读的陈恩念同学,在小学是一个被称为“刀枪不入”的学生。
原因是老师在施教的同时,总以一种高压手段对待他,使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沟通后,才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变。
然而,德育这一理念的建立是必要的,是为自主管理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一课。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良好的制度,学生就有了认知的目标。
如何让学生从认知到自觉遵守并自主管理呢?那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德育的“警察”岗位上下岗,辞退德育“保姆”,拒绝单纯德育知识灌输。
我们不能停留在成天的德育教育的呐喊之中,不能让德育教育成为一种禁锢模式,我们应当把警察式、保姆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统统抛弃,让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建立能让知与行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即达到内化目的有效途径,用爱心来架起师生间的情感桥梁,发挥心里教育的巨大作用。
二、注重与学生的情感建立
了解学生是为建立师生友谊所走的第一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
例如,请学生写“老师,我想说…”或“我心目中的老师”等目的短文,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进一步了解学生中是否有吸烟、酗酒、打架、逃学、抄袭作业、早恋、迷恋网络等多种行为问题或心里障碍问题,便于及时“对症下药”。
当我们发现学生的优点或闪光点时,要加以肯定,因势利导,让学生的兴趣逐步转移到学习上来。
例一,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我们上的是“苹果课”,以此课例了解学生的心性:自私吗?有集体观念吗?有仁道主义精神吗?例二,上一堂让学生表现自我的课,谈谈各自的优点,通过这些活动为师生的沟通准备好第一手材料。
我们了解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了解我们。
作为教师,要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业余知识和乐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敬业精神,让学生也来发现我们的优点和长处,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会经常遇到学生的违纪行为。
老师要有宽容之心,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行为的反复性和我们工作的艰巨性,做到关心要爱心,爱心要耐心,耐心要细心,放下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控制情绪,不走极端,不体罚学生。
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样的罚法会极大地伤害师生间的情感,把学生推到我们的对立面。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深入学生,服务于学生,反之,就会使矛盾激化,给自己和学校带来极坏的影响。
子曰:亲其师,则信其道。
我们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活动,让朋友般的情感自然建立起来。
因为我们爱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爱我们哪!那么,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
一位教师在一次上课时问了一个学生一道这样的问题:“3+4=?”,学生答:“3+4=8”,这位老师立即以鼓励的口吻说:“很好!请坐下!你的答案离正确值只差一,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答正确!”。
其实,这位学生在得到老师“肯定”的同时,就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这位老师并不是对答错的学生大声吼骂“真笨哪!蠢得要死!”等有辱学生人格的话。
其次我们要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成长。
等到那一天,当学生离不开我们时,我们的教育便出现了成功的曙光。
三、将德育教育内化于心
老师的一言一行总在影响着学生,且身教重于言教。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列代数式这一节里有一绿化荒山和捐款问题,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爱护花草树木,热爱我们的校园,并激励学生奉献爱心,少吃零食,把零花钱用到最穷又最希望学习的孩子身上,进行爱心教育。
而身教是随处出现的。
在教室内外,遇到纸屑弯腰捡起,看见伞、文具掉落地面也帮着学生捡起并双手奉上,这一小动作让我亲身感受到学生投来的是敬服与感激的目光。
我们知道,弯一下腰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教师思想的转变。
在学生面前,教师有过错时,也说一声“对不起”,结果受教育的、被感动的是师生双方啊!
学生的认知与行为要达到内化的目的并保持长久的实效,仅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应当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时刻处在德育的基地(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有体验的机会,让爱心教育、挫折教育、赏识教育与成功教育时刻伴随着学生,让他们得到真实感悟。
学校和教师应当以事例为诱因、以实践为过程、以受教育为目的、以得到感悟为提高,并以此为契机,把德育工作扎实地、长期地进行下去,把培养过程作为我们的落脚点,以期收到最佳效果。
学生是班级的元素,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愿每位教师都来为这个细胞的正常生长而努力。
一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医生,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爱戴、同行敬佩、领导信赖的老师。
一位学生,今天都是每一朵鲜花,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祖国明天的栋墚之才。
让我们与学生共“行”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