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信号传导
一、 细胞信号转导的相关分子 (一)细胞间信号分子 (二)受体
(三)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
(一)细胞间信号分子
相关 分子
又称为第一信使或配体
1.类型 神经递质
内分泌激素 细胞因子 水溶性分子依赖膜受体, 脂溶性分子结合胞内受体 扩散进入细胞内部,不 需要受体
气体分子
2.作用方式:根据靶细胞的距离远近
磷酸化酶激酶b PPi ATP 磷蛋白磷酸酶 PKA
ATP 磷酸化酶激酶a
激活AC
ATP cAMP
磷酸化酶b
磷酸化酶a
H2O
PPi 磷蛋白磷酸酶
抑制物Ib PKA ATP 抑制物Ia 磷蛋白磷酸酶 PPi
cAMP-PKA途径调 节代谢
cAMP-PKA途径调节基因表达
ATP
胞浆
AC
cAMP
改变靶蛋白的活性及功能
Ca2+ - 磷脂依赖性蛋白激酶途径
(三)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 CaMK )途径
Ca2+ 除 参 与 IP3-PKC 途 径 外 , 还 可 激 活 钙 调 蛋 白 CaM,进而激活 CaMK,使效应蛋白的丝氨酸或苏氨
酸磷酸化,产生生物效应。
受体 G蛋白 磷脂酶C(PLC) 三磷酸肌醇(IP3) Ca2+ 钙调蛋白CaM CaM激酶
第
一
章
细胞信号转导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基本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生物细胞对外界的刺激或信
号发生反应,并据以调节细胞代谢、增殖、
分化、功能活动或凋亡的过程。
细胞信息传递是生物维持细胞间联系、协调细胞间功能,保 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例如:
组织生长需要 病原体侵入 细胞过度生长
生长因子
抗原
死亡因子
细胞
细胞
细胞
细胞分裂增殖
抗感染状态
细胞死亡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第三节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原理
细胞信号转导:胞外信号通过与细胞表面的 受体相互作用转变为胞内信号,在细胞内经 信号途径传递引起细胞发生反应的过程。
环化酶或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
(一)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二)cGMP-蛋白激酶途径 (三)转化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一)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受体具有酪氨酸蛋白 激酶活性,与信号分 子结合后,两个单体
受体分子接近、二聚
化、并使对方的酪氨
酸磷酸化。
1. 受体型TPK-Ras-MAPK途径
cAMP-蛋白激酶途径总结
R G AC
ATP
磷酸二酯酶 AMP cAMP
蛋白激酶A
酶活性改变 蛋白质或 酶磷酸化 膜通透性改变 基因转录加快 蛋白质合成加速 信息效应
(二)双信使系统 ——IP3 /DAG-PKC途径
胞外信号结合受体后,激活G蛋白,进而激活磷脂酶C (PLC),促进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水解,生成两 种第二信使三磷酸肌醇(IP3 )和甘油二脂(DAG或DG),
b、细菌毒素ADP-核糖基化修饰部位 c、具有GTP 酶活性 -亚基(35KD)
非共价紧密 结合成二聚体
-亚基( 7KD)
G蛋白的活化机制
G蛋白的分类
G蛋白类型 G Gi G
p * ** s
亚基 s
功
能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激活磷脂酰肌醇的特异磷脂酶C 大脑主要G蛋白,可调节离子通道
胞内第二信使特点
a. 多为小分子,不位于能量代谢途径的中心;
b. 在 细 胞 中 的 浓 度 或 分 布 可 以 迅 速 地 改 变 ; c. 作为变构效应剂可作用于相应靶分子,已知的 靶分子主要为各种蛋白激酶。
常见的细胞内信息物质(第二信使)
2. 酶 (1)催化第二信使生成的酶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细胞核
CREB
激活
R R
R
配体
C C R R
Gs
C
C
ATP
C
PKA
ADP P CREB P CREB CRE
P CREB
CRE: cAMP-应答元件, ( cAMP response element) CREB: 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 ( 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
二、信号转导分子的作用机制
1.第二信使的浓度和分布的变化 2.通过变构调节改变蛋白信号转导分子的活性 3.蛋白信号转导分子的可逆磷酸化作用
4.信号转导体的形成集作用
第二节 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二、G蛋白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三、催化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四、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鸟苷酸环化酶 磷脂酶C
cGMP 甘油二酯、神经酰胺
(2)蛋白激酶/磷酸酶
激酶 磷酸酶 加磷酸 去磷酸 蛋白活性的开关
蛋白激酶A(PKA)
调节代谢 PKA的生理功能
调节基因表达 PKA对代谢的调节作用
① 使物质代谢关键酶磷酸化,改变活性。 ② 使质膜Ca2+通道磷酸化,促进Ca2+内流。 ③ 使受体Ser/Thr残基磷酸化,调节相关信号途径。 ④使微丝、微管蛋白磷酸化,调节细胞分泌。
受体本身为离子通 道,与配体结合后构象
离子 蛋白质亚基 离子孔道
变化,开放通道,允许
特殊离子通过,从而改 变细胞膜的电位梯度。
脂双层 通道开放 通道关闭
乙酰胆碱受体(nAchR)离子通道的开闭
Ach结合位点 Ach 胞外侧 Na+,Ca2+ 持续兴奋
胞浆侧 静息状态 (通道关闭) ① 兴奋状态 (通道开放) ② 脱敏状态 (通道关闭) ③ Ach 乙酰胆碱与AchR结合,通道活化开放,Na+内流,使局部去极化引起神经冲动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受体本身即通道;
寡聚体; 每个亚基都具有多次螺旋跨膜结构;
引起的应答主要是去极化或超极化。
例:乙酰胆碱受体
二、G蛋白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cAMP信号途径
(二)磷脂酰肌醇信号途径
(一)cAMP- 蛋白激酶途径
—— 细胞外信号和相应的受体结合,导致胞内第二信 使cAMP的水平变化,进而激活蛋白激酶A,产生一系 列生物学效应。 受体; 途 径 组 成 G蛋白; ATP与第二信使cAMP; 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AC);
IP3打开内质网Ca2+通道,释放Ca2+,与DAG一起激活
蛋白激酶C(PKC),产生生物学效应,又称为双信使 途径。
细胞膜受体; 途 径 组 成 G蛋白;
磷脂酶C(PLC);
PIP2与第二信使IP3 /DAG; 内质网受体; Ca2+; 蛋白激酶C(PKC)
PKC(蛋白激酶C)—— DAG的靶分子
(三)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
相关 分子
概念:细胞外的信号经过受体转换进入细胞内,通
过细胞内的一些小分子物质和蛋白质进行传递。 类型:
小分子化学物质:第二信使 酶 催化产生第二信使的酶
激酶/磷酸酶
G蛋白
调节蛋白
接头蛋白
1. 小分子化学物质
概念:细胞内可扩散,并能调节信号转导蛋白 活性的小分子或离子,又称为第二信使。 如 cAMP 、 cGMP 、 Ca2+ 、 DAG 、 IP3 、 Cer 或 花生四烯酸等。
生理激素
质膜受体 胞内受体
(二)受体(Receptor)
相关 分子
受体:是一类分布于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的特
殊蛋白质,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相应信号分子,激
活并启动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使细胞对信号刺
激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1.受体的类型
离子通道型
G蛋白偶联型
细胞膜受体
催化型 酶偶联型
细胞内受体
(1)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 内分泌 (endocrine) 信号 : 如胰岛素等。特点 : 通过血液
循环到达全身远端器官靶细胞,作用时间长、距离远
* 旁分泌 (paracrine) 信号 : 如生长因子等。特点 : 通过扩
散局部作用于邻近靶细胞,作用时间短。
*自分泌(autocrine)信号:如前列腺素等。特点:由细胞
分泌至胞外反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
*突触(syn胆碱等。特
点:由突触分泌,短时间、短距离作用于神经细胞。
(1)endocrine[内分泌] 内分泌细胞
(2)paracrine[旁分泌]
靶细胞
靶细胞
(3)autocrine[自分泌] (4)synaptic[突轴分泌]
*气体直接扩散,无需受体
3.调节蛋白
非酶的蛋白质,通过结构变化识别、结合、
调节上下游分子。
(1)G蛋白 (2)调节蛋白
(1)G蛋白
全称:GTP结合蛋白
特点: ①加GTP被激活,加GDP失活 ②具有GTP酶活性,水解GTP
与前面说的“非酶蛋 白质”矛盾?
G蛋白的结构特点
-亚基(45KD) a、多活化位点
与受体结合位点 与 亚基结合 与GDP(GTP)结合 与效应分子作用位点
i
p o
Go GT
T
激活视觉
*o表示另一种(other) **T:传导素 (transductin)
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信息传递可归纳为
(2)接头蛋白
介导蛋白质信号转导分子之间或蛋白质信号转
导分子与脂类分子间相互作用。依靠结构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