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041207[收稿日期]科学技术部科技成果转化资助项目(02EFN214201149)[第一作者简介]罗相忠(1965),男,湖北武汉市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罗相忠,邹桂伟潘光碧,杨国庆 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摘要]对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获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本世纪初我国本领域重点发展趋势应在设施渔业、生态渔业、渔业结构调整、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渔业资源增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关键词]淡水渔业;现状;发展趋势;中国[中图分类号]S9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05)05009805我国疆域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是世界上淡水水面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淡水渔业发展最早的国家。

淡水渔业在中国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对世界的渔业文明做出过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淡水渔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正确政策的指引,加之市场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激励和调动了广大渔(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淡水渔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并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2]。

与此同时,面对新世纪头20年举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面对我国加入WT O 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淡水渔业也面临着更多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为此,笔者综合相关材料,结合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提出其发展的几条主要应对趋势,期望与水产同仁们共同探讨,合力促进水产事业的进步。

1 淡水渔业地位与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淡水渔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的渔业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总产量约占国内渔业产量的4成;在世界渔业中,其池塘养殖产量和平均单产均处于世界首位(不包括工厂化、流水和网箱养鱼单产);以占世界6.7%的淡水泾流量生产了世界43.5%以上的淡水养殖产量。

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自1995年起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水产品产量自1989年起至今一直居于世界首位,困绕多年的全国菜篮子工程 吃鱼难 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这其中淡水渔业也功不可没。

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耕地的减少、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及渔业资源的衰退与枯竭,人类的生存环境正日趋严峻。

淡水渔业在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解决全球粮食危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改良水环境,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增加劳动就业机会与带领广大渔(农)民致富奔小康等方面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3]。

2 淡水渔业现状2.1 发展概况我国的淡水渔业包括内陆所有的工厂化养鱼池、普通池塘(包括流水池、塘堰、家庭庭院水池)、湖泊、水库、河渠、部分稻田等一切适合养殖、捕捞水产品的淡水水体范畴。

全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约有1838万hm 2,其中江河面积765万hm 2、湖泊714万hm 2、水库211万hm 2、池塘148万hm 2,这些水域不少都可以!98!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年5月第2卷第5期/农学卷第25卷第2期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 Sci Edit)M ay 2005Vol 2No 5/Agri S ci V,Vol25No 2进行渔业开发。

此外,全国还有水稻田2000万hm 2,有难以为种植业利用的1100万hm 2沼泽地、300万hm 2靠近水系的低洼地和盐荒地等湿地资源,也有不少可以进行渔业开发。

特别是水稻田,经过规范化、工程化种稻养鱼、虾、蟹,可使稻谷增产、渔业增收,目前已成为西部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之一[3]。

经过水产科技工作者多年努力,1958年我国特有的鲢、鳙鱼人工繁殖首获成功,尔后青鱼、草鱼等人工繁殖也相继成功,紧接着又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池塘养殖 水、种、饵、密、混、轮、防、管 八字精养法,这是中国水产养殖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完全彻底改变了水产苗种靠天收(捕捞江河天然鱼苗)的状况,从此中国水产养殖发展步入新契机。

1985年全国水产品市场全面放开实行市场调节,群众性渔业的经营体制实行以股份合作制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使渔业生产力又得到了彻底解放和强力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有十多片不同区域连片精养鱼池开展了万亩以上大面积的高产试验研究与示范以及推广辐射。

上述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淡水渔业的稳步和加速发展。

据农业部渔业局年度统计报告,2003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47061064t,人均占有量37.16kg;其中内陆水产品总产量20204882t,内陆捕捞产量2462148t ,内陆养殖产量17742734t 。

内陆渔业中,鱼类17941904t,甲壳类1389270t,贝类537496t,藻类6055t,其它330157t 。

2003年全国内地养殖面积5571496hm 2,其中池塘2398740hm 2,湖泊936262hm 2,水库1660027hm 2,河沟382170hm 2,稻田1558042hm 2,其它194297hm 2。

2.2 存在的问题虽然淡水渔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其总产量亦大幅提高,但随着市场的相对过盛与饱和、产品单调、需求不旺、流通不畅、加工不深、养殖成本提高、鱼价相对走低,引起渔业的质量与效益下降。

这些也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渔)民养殖水产品的积极性和热情,应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当前淡水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1)养殖设施落后、技术含量不高、养殖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的淡水渔业目前还是靠传统养殖以投饵、施肥方式为主,养殖设施在渔区除了有投饲机、增氧机、水泵、清塘机、网箱、温室等外,在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装置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还有很大差距;如在水质净化装置、水产品加工工艺和设施以及工厂化养鱼设施等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养殖水产品的劳动强度大,渔民素质普遍不高,多为初中以下,渔民对技术认知度还有待提高。

我国水产养殖技术解放后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是总体水平不高;况且有很多研究成果还未在生产上完全得到应用,水产科技对渔业的贡献率约在50%。

我国在养殖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池塘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即池塘动力学研究、健康养殖研究、鱼类种质研究、设施渔业、生物工程等方面还较欠缺。

(2)养殖分散经营、结构不合理、不具规模以及渔业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实行联产承包经营、渔民各自为政,政府管理机构和相关服务部门难以组织协调与沟通,造成渔民养殖仅凭经验,往往忽略市场作用,养殖结构单一,形不成产业应有的规模,达不到规模效应。

虽然各地出现了一些养殖大户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与市场结合,按工厂订单式生产,但远不适应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需求。

(3)渔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水域污染增多、病害严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及水产品质量下降等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4]。

我国由于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和修建水利工程,渔业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渔业水域正面临生态荒漠化威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河流断流次数增多,湖泊水面日益缩小,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及渔业自身污染加重,必然导致鱼类、珍稀水生生物产卵场遭到破坏,其特有珍稀濒危鱼类洄游通道阻断,许多优良产卵场、采苗场、育肥场、增养殖场渔业功能丧失,资源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资源严重衰退;水华频繁发生、病害肆虐,严重影响和威胁水产品质量。

养殖鱼类向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类资源显著下降。

淡水鱼濒危种类目前达92种,占淡水鱼类总数约10%。

据2002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共发生渔业污染事故1255次,直接经济损失约3.8亿元,环境污染造成内陆天然渔业资源损失8.7亿元;全国每年仅环境污染遭受的损失多达50亿元。

渔业水域保护和水产品的安全,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健康,如水产品中的残留毒物易被人体吸收。

3 淡水渔业发展趋势21世纪的我国淡水渔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充分展现,世界高新技术!99!农学卷第25卷第2期罗相忠等: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渔业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崇尚自然及消费观念的更新等,其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延伸其产业链。

它主要体现在设施渔业、生态渔业、渔业结构调整、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渔业资源增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必然得到加强,使淡水渔业产业得以提升,其经济与社会及生态效益不断提高,并大力促进人与生物、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渔业生态系统得到良性循环。

3.1 设施渔业前景广阔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并达到白热化,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高技术的大力推广与应用以及产业化升级,必将影响和带动我国设施渔业的改善和发展。

欧美设施渔业如德国、美国等主要是开展工厂化流水或封闭式循环水养鱼,水质调控达到机械化和自动化。

美国高密度养殖系统程序控制采用两种自动控制系统:(1)通用控制系统,由微机输入/输出、数据记录仪和遥控组件构成;(2)工业程序控制系统,由小型计算机和控制软件组成,该网络具16个控制器。

两系统可以控制水体溶解氧、pH 、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能耗、电导率、混浊度,还可控制饲料机、泵、阀门、增氧机、空气压缩机等。

德国具有自动控制系统和水质理化因子监测网络,并通过增加纯氧、生物净化、沉淀、过滤、曝气、脱氮等设施改良环境,做到循环用水。

日本、挪威等国的网箱养鱼技术及设施先进。

相对而言,我国的设施渔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池塘高产达8000kg/hm 2以上,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和三网养鱼高出池塘10多倍。

机械化方面在原有机械排灌基础上,各种饲料加工机和增氧机械的研制与应用,特别是自动投饲机、挖塘机、清淤机的扩大使用并不断改进与完善,其性能与效率大为提高,也更加实用。

在渔业自动化方面,利用微机自动控制增氧机的开与关已获进展,在对水环境理化与生物因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上还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5,6]。

目前我国沿海一带工厂化养殖海产品发展较快,如青岛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对虾和人工育苗,养殖效益非常可观。

内陆主要是温室养中华鳖、罗非鱼、淡水鲳等。

设施渔业集约化程度高,高投入、高产出要求投喂优质配合饲料,设备、技术与管理要求程度高,市场风险相对较大,但作为一种先进生产方式,大有前途。

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渔民收入的增加、多学科技术的渗透,渔业设施必将大为改善。

3.2 生态渔业大有作为生态渔业是中国的独创,传统的生态渔业有:桑树基鱼塘、甘蔗基鱼塘、鱼-猪-菜、稻田养鱼、鱼-萍-稻、鱼-藕-莲、鱼-林-果、鱼鸭混养、水体多品种立体混养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