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德思想5799中国是文明古国,历朝历代重视官德的言论颇多,许多哲人、明君、贤相、清官留下了警醒当世、鉴示后人的浩如烟海的名言佳句。
本文试从官德的作用、官德的内容、官德的建树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官德思想作一番审视,以期对我们今天的干部道德建设有所借鉴。
一、官德的作用古代对官德的作用有深刻认识,这方面的言论可以从立国、为官、安民等三方面来概括:(一)立国。
西汉司马迁总结出“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的经验教训,他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天官志》篇把“修德”列为治国的三大方略之首,篇中云:“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正下无之。
”南宋名相赵鼎也在《从政遗规》中,做出了“吏不善,政虽善不行”的诊断,认为没有好的官德,国家就不能得到好的治理。
(二)为官。
春秋史书《左传》中《襄公二十四年》篇,对为官之道作了这样的排序:“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该篇把修养官德列在建功创业、建书立说之前,对官德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明代张居正在《辛末会试录序》中,发出了“宁有瑕而为玉,毋似玉而为石”的铮铮之言,暗喻自己要做一名虽有缺点但是品格高尚的好官。
南宋胡宏《胡子知言•好恶》中有:“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
”说的是有德者不担心没有官位,而无德小人却依靠权势争夺利益,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
孔子、孟子更有重德轻利的言论,《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里仁》中也讲,“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三)安民。
西汉董仲舒在《对策(三)》中向汉武帝建议:“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强调官德的安民作用。
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十云:“无德于民,不足以兴”,亦从反面说明了这一道理。
二、官德的内容古代对官吏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公、善、慎、廉上,这四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道德规范。
(一)公。
清初朱舜水在《伯养说》中说:“公则生明,谦则生威”,说明为政必须用心公,持身廉。
从为官公正与清明政治的关系方面进行论述的言论也不少。
《商君书•修权》讲,“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嫉贤,而不肖者不护功”。
宋人所撰纪传体唐代史《新唐书•陈子昂传》讲,“尚德行者无凶险;务公正者无邪朋。
”《荀子•大略》讲,“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公以服人,公以治国,已成公论;而不公,则如《管子•七法》所云:“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
”(二)善。
清初唐甄《潜书•抑尊》云:“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在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在天下之下。
”意谓无论是一般官吏还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必须谦以待众,绝不能自视高贵。
《左传•定公五年》云:“大德灭小怨,道也”,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中《吴志•孙皎传》云:“爱人多容,可以得众”,两句讲的都是以善得众。
《尚书•伊训》云:“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西汉杨雄《法言•修身》云:“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北宋林逋《省心录》云:“处内以睦,处外以义,检身以正,交际以诚。
”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云:“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隋代王通《中说•天地篇》云:“过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
”以上说的都是对人宽、对己严的自修之道。
(三)慎。
儒家经典《礼记》中《大学》篇云:“一人偾事,一人定国。
”意谓国君说一句错话就可以使事业失败,谨慎处事就可以使国家安定,说明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
北宋王禹偁《待漏院记》中说:“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
”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大政,数以万计的人的性命,掌握在宰相一个人的手里,说话办事,不谨慎行吗?北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事篇》中收录其师程颐语:“天下之事,苟善处之,虽悔,可以成功;不善处之,虽利,反以为害。
”唐代刘禹锡《口兵诫》云:“五刃之伤,药之可平,一言成疴,智不能明。
”宋代胡宏《胡子知言•文王》云:“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明代张居正《赠毕石庵先生宰朝邑叙》云:“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
”上述各论,讲的都是慎言慎行。
(四)廉。
儒家经典《书经》中《皋陶谟》篇云:“无教逸欲有邦。
”意思是说,不使人们贪图安逸,滋长私欲,国家就会长存。
《荀子•儒致》也讲:“志忍私然后能公。
”意思是说,在意志上能够抑制私欲然后才能为公。
北宋张载《正蒙•有德篇》云:“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
”意思是说,名得并不是可高兴的事,只有头脑中没有名利才值得高兴。
春秋末孙武所撰军事名著《孙子》中谋政》篇云:“上下同欲者胜。
”宋代胡宏《胡子知言•纷华》云:“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
”宋代林逋《省心录》中说:“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
”西晋傅玄《傅子•曲制篇》中说:“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无大于不知足。
”三、官德之内涵官德就是权力道德,即居官从政者的职业道德,亦即各级官员运用权力、执行公务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中国历朝历代关于官德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
如:西周朝有知(智)、仁、圣、义、中、和“六德”和孝、友、睦、姻、任、恤“六行”;秦朝有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等“五善”;汉朝有质朴敦厚、逊让、节俭等“光禄四行”;晋朝有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信义可复、学以为己等“中正六条”;唐朝有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等“四善”。
宋元明清各朝的有关规定大体上与唐朝一样。
历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名臣也曾从不同角度申论管德之内涵。
他们首先都强调居官者必须具备“公正无私”之德。
《尚书》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就是说执政者能以公心灭私欲除私利,百姓才能信赖归服;不偏袒少数人利益,不结党营私,国家的政令就能畅通,国家就能兴旺发达。
《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
”《淮南子》说:“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意为居官从政者有公正无私之德,说一句话也能使万民听从,团结一致。
宋臣陈师道诗云:“百年富贵今谁见,一代功名托至公。
”金臣元好问诗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清廉勤谨,自然也是最重要的管德,古人所论甚多,清朝名臣陈宏谋在所著《从政遗规》一书中总结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又说:“亲民之官,以廉为基。
”纵观历朝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对官德条目的种种规定和论述,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官德的内涵最主要的两条就是:公正无私;清廉勤谨。
四、官德之重要性自古以来,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有相应的一些规定和说法。
但要求标准最高最严的、最受人们重视的则莫过于“师德”和“官德”两种。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德才皆备人才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然要“高尚其德”才能“为人师表”,当好受教育者的楷模。
那么,官德直接为什么同样受到高度重视呢?原因很简单: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安危和社会风气的好坏。
在这个意义上说“官德”的意义,比“师德”的意义可要大得多。
关于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安危的问题,古人早有深刻认识。
孔子认为以德治国才能真正治好国,以德理民才能真正理好民,实行“德治”才能长治久安。
所以他力主“德治”,而将以刑罚治民视为“德治”过程中不得已而用之的一种手段,必须慎之又慎。
这显然是继承和发展了周公“明德慎罚”的政治主张(古人认为“慎罚”本身也是“明德)。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为统治者实行德治,他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居其位而群星都会环绕着它转。
又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为统治者用政令来引导老百姓,用刑罚来整治老百姓,老百姓即使能老老实实不犯法,却不能在思想上认识到违犯法律是可耻的行为;用道德来教化老百姓,再用礼制来规范约束他们,他们就会有知耻之心而自觉地走正道。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的深刻影响下,先秦诸子百家中除法家外,其他各学派无不主张德治。
汉以后两千余年间,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德治”思想被奉为圭臬(准则或法度)。
既然要德治,自然是要有德者来治,担负治国之责的各级官吏自然要有较高的官德,所以官德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官吏是国家机器的运转者,是公务人员,其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统治效能,必须具备公正无私、清廉勤谨的道德素质才能干好公务,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所以说官职“授有德则国安”(《管子》),授无德则国乱,“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汉王符《潜夫论》)。
官吏干公务,自然也需要一定的才能,但首先必需官德好,否则其才越大其害越大,其例不胜枚举,唐朝的李林甫和明朝的严嵩都是典型。
国家不能无法制,但法制是人制定的,是人执行的,无德者立法必无善法,无德者执行必乱成法。
王安石所说“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古人也充分认识到官德对整个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巨大影响作用。
鲁国执政大臣李康子向孔子请教关于“政治”的问题,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率)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所谓政治,就是治国理民者心正身正脚步正,你们这些当官执政的人带头走正道,下面的人有谁敢走歪门邪道!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当官的为人有德,正大光明,即使不对百姓强迫命令,百姓也会听从;当官的为人无德,不走正道,即使强制百姓做这做那,百姓也不会真心信服听从他。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始终存在着家族宗法制度和思想意识,通常情况下百姓视官如父母,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德有先导作用、表率作用,这是很自然的。
孟子说:“不仁者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唐太宗说:“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竟进。
”选拔有德君子做官,则心正心善的好人会自我勉励继续行善;误用邪恶之徒做官,则各种坏人就会争先恐后地钻进官府。
所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这就是唐太宗一类明君和政治家从总结历史经验中获得的正确认识。
至于官德的极端重要性在国家治乱兴亡中的具体体现,史不绝书,不必赘述。
五、清官之官德修养高尚的官德不是于生惧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和从政实践修养而成的。
历史上一切清官廉吏无不重视自身的官德修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终成正果”——赢得清廉美誉,流芳千古。
在官德修养上的“大处着眼”,就是先要立定居官从政的志向:报效国家,造福百姓。
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一切清官廉吏,无论管位大小,到是真正的“大丈夫”,都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民谋福祉、淡泊个人名利、务求高风亮节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