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构建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我的班级管理心得新时期的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
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是一种民主公平、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班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班集体的主人。
为此,我们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构建新颖的、民主的育人体系,营造和谐的、温馨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很有必要。
而这种体系的构建和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用爱心来构建,需要教师的引导。
有一份教师素质调查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自己,在对教师素质的重要性进行排位时,都将“热爱学生”排在首位。
历来教育家也都把热爱学生作为为师之本。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苏霍姆林斯基则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作为班主任更要以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关心和呵护,这样他们才会打开心扉,及时地接受班主任的点拨与引导,这有利于和谐班集体的构建,使他们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相传商朝贤相比干“心有玲珑七窍,对人贤之而顺焉”。
我认为班主任肩负育人重任,对学生即使不能有七窍玲珑心,也必须有“三心”。
一、有一颗爱护学生的责任心我们班主任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是很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对于拥有100名学生的教师来说,教育成功的最高期望值是100%,其中一名同学生的成功仅占1%,一名学生的失败也占1%,这似乎无足轻重。
但对于这1%学生的父母来说,受教育成功的期望值是100%,失败也是100%,因此,我们做班主任的切不可放弃每一个1%。
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有一颗爱护学生的责任心。
因为,为了掌握班级的动态和学生的状况,班主任要坚持跟班,这就要花去大量的时间(早上6:50-晚上9:50),班主任的工作又要求班主任主动给自己找麻烦,不推诿,不躲避,事情自然越来越多,永无穷尽,大量的精力将被耗去。
如果缺乏乐于奉献,甘于吃苦的精神,如果没有一颗爱护学生的责任心,班主任会感到苦不堪言,这又怎能把工作做好?而且,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教育使独生子女们的问题越来越多,习以成性,则难改之。
如何教育好这些学生,班主任的工作更添艰巨,任重而道远,责任心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之一。
因为有一颗爱护学生的责任心,班主任会细心如发地关心学生的一举一动。
例如,我班某同学有几天上课无精打采,提问她,也答非所问。
当时,我并没有责怪她。
放学后找她谈心,才得知她父母一时生气,竟然吵着要离婚。
于是,我耐心地开导她,终于使她解开了心结。
二、留一颗善待学生的宽容心班主任还必须留一颗善待学生的宽容心。
我特别要强调的是班主任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心。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
所以说,我们要有一颗宽容心。
老师不能用成人成熟的心态,苛责孩子们天真的想法和无拘无束的行为;而应用满腔的热忱唤起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熏陶稚嫩的心灵,开启虚掩着的心扉,致力于创造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
在对待和化解学生过失的问题上,应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歧视。
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它的宗旨是发现,是引导,是保护,是激励,而不是简单的挥舞“终审裁定”的大事,否定学生。
对学生的“宽容”应当是柔与刚、宽与严、情与理正面教育与纪律管理、表扬与惩罚的有机结合与相互平衡。
记得去年军训时,我们班与另一个班的学生同时出现头晕的现象,那位班主任跑过去凶巴巴训斥她的学生说:"你怎么搞的,身体这么差,是不是想偷懒,丢我们班的脸."当我走到我们班的学生面前时,当时那位学生也很担心我会象那位老师一样,但我是很温和地给她说:"我早就看到你大汗直冒,你能坚持到现在已经很坚强了,要不要我扶你去校医室吃点药,休息一下",然后递上一张餐巾纸,当时我就发现那位学生眼睛都红了,他说:"老师,谢谢你,我休息一下就没事,我不会给班级丢脸的."在以后的训练中,同学们个个都表现得非常坚强,真正做到轻伤不下火线,后来学生在周记中对此事大发感慨,他们认为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爱护他们的老师.三、藏一颗影响学生的榜样心这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身正"对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班主任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会首先做到,如我要求学生不迟到,我就会学生到校之前到;我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我就一定会按时批改完作业.做不到的事就不说,说到就一定要做到.老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这样班主任就能在他的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爱心是构建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作为班主任还必须科学地去引导学生创造班集体的和谐氛围,培养活力。
这就要谈谈管理的艺术了。
英国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一样:"记住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要别人来管的人."班主任可以尝试大胆放手,做幕后导演者和领导决策人.引导学生参与管理,用各种方式营建一种民主公平、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班级,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巧妙选拔班干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建构和谐的班集体,关键是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这就要求班主任充分重视学生在班级中的自我表现,强调他们在班级中的自我教育,以此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一般的老师在刚接一个班时选拔班干部都是老师指定,而我在接新班后,首先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文体比赛,各种劳动等,从中发现,挖掘有头脑,有能力,有口才,有吃苦精神,有自信心,有主人翁意识的人才,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班干部的职位进行竞选,最后,通过民主评议,推选出班委成员.这样选出来的班干部有工作热情,责任心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工作的魄力.班委会成立之后,尽快使他们熟悉自己的岗位,明确自己的职责,周末,我要求每位干部在班里总结自己的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对下一周的工作制订出计划.最后,我进行讲评.在讲评中,我侧重表扬,突出教育,重点是给予指导.这样,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二、开好每一节班会,培养良好的班风现在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成绩第一的思想,一些班主任对每周的班会课,要么上其他课,要么讲一二,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
班会课上的好,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一种新的认识,那么这个班的班风就好,好的班风对班级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反之,班风不好,无论你怎样抓上课,都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与其砍柴时刀不快,不如静下心来磨磨刀。
那如何使刀磨的更快呢?其实,上好班会课与平时上课一样,切忌班主任一言堂,班主任不是唯一的角色,师生要相互交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甚至让学生设计、组织、主持、总结。
比如主题班会课,先由学生确定讨论主题,如把爱献给班级,交通安全教育等,或最近学校、班级要开展的活动,如运动会、圣诞英文歌曲大赛等,让学生围绕这些主题、活动进行讨论,使学生学会组织班会、开展活动。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但懂得了某些平时老师一再需要强调的道理,而且经过讨论,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在学校开展的运动会、演讲比赛中,我们班级均能在班干部的组织下及早准备,大家群策群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和谐氛围,培养了良好的班风。
三、协调好科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构建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还要协调好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班主任的职责,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义务.妥善处理好科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搞好整个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在协调科任教师和学生关系之间的过程中,首先班主任要有意识地维护并协助科任教师树立威信是不容忽视的.开学初,班主任应向学生介绍新的科任教师的姓名,简历,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特长爱好等,介绍方式因人而异,对年纪大的老师要从经验上加以侧重,对中年教师要说他们年富力强,而对年轻教师则要说有冲劲,知识更新快,总之要使学生对新的科任教师有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增强学好各个科目的信心..对科任教师的不足,要提示学生找老师单独交换意见,也可向班主任或学校领导反映,而不应在公开场合评论,指责科任教师.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协调一致是十分重要的.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班主任可邀请科任教师参加或主持.如每次测验后要找波动较大的学生谈话,帮助他们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措施。
教师的集体作用,也得到我们学校领导的重视,如每次阶段考之后,由学校领导主持召开班级科任教师会,讨论学生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
这样,既可避免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唱独角戏.又可弥补班主任精力不足的缺陷.通过这些活动还能使科任老师和学生之间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焕发起学生对科任教师的尊敬之情.在协调科任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协调了教师之间的关系,使教师的整体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满意的效果奠定了基础.同时班集体更加和谐,朝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要塑造一个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班主任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关心学生,这种以爱为根基的情感教育须以责任心、宽容心和榜样心为基础,这也是一个优秀班主任的必备条件。
而要塑造一个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教师还要积极想办法,善于思考,营造一个宽松、融洽、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这样的班集体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班集体,促使学生都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2年8月2、胡铮《实践与探索——我在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年3、丁榕《探索学生心灵的事业——续集》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4、王建垂《班集体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新探》中国教育先锋网5、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6、斯宾塞《教育论》胡毅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