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研究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研究

急性脑梗死患者尿8-异前列腺素F2α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目前诸多研究已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恶性脑血管事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且与狭窄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8-异前列腺素F2α是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磷脂中的花生四烯酸发生脂质过氧化(非酶促反应)后的特异性产物,是反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理想指标。

本研究以检测尿中8-异前列腺素的水平作为体内氧化应激的评价指标,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动脉粥样斑块回声特性进行分型,分析不同回声斑块患者尿8-iso-PGF2a 水平,探讨8-iso-PGF2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1、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1.6-2012.6我院神经科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于起病72h内住院医院,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支配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修订的标准,全部病例经头颅CT和MRI检查证实。

排除其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不明确的脑梗死患者,如后循环梗死、心源性及其他原因的脑栓塞、不能分类或原因不明的脑梗死;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瘤卒中,伴严重心、肝、肾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拒绝参与该研究者。

根据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测量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tedthickness,IMT)及斑块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不稳定性斑块组74例,男39例,女35 例,60~84 岁,平均(71.3±5.9)岁;稳定性斑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60~83岁,平均(70.4±7.4)岁;无斑块组46 例,男24例,女22例,62~80 岁,平均(69.8±6.9)岁。

各组间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病史;(2)急性炎症性疾病和发热;(3)任何形式的脉管炎性病史;(4)任何形式的胶原血管炎性病史;(5)有慢性肾衰实验室证据和病史(血浆清除率>1.5mg/dL或者肾小球清除率<30);(6)最近3个月内无心血管疾病。

1.2 研究方法1.2.1 临床资料采集除询问患者发病情况外,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入院时由专人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及腰围等,进行神经系统专科检查。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丹麦BK-3535彩色多谱勒超声多平面变频探头-受检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区对侧,充分伸展颈部,沿胸锁乳突肌外缘纵切扫查,依次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部,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外动脉-然后将探头旋转,沿血管走行做横切扫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由同一检查者进行操作,测定双侧颈动脉起始2cm 内,距颈总动脉分叉1cm处最大内中膜厚度(IMT)。

1.2.3 颈动脉斑块超声诊断标准内膜中层增厚并凸入官腔,边界清楚,测得局部IMT值≥1.5mm定义为斑块形成。

根据斑块形态学及超声学特征将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

稳定斑块:斑块呈强回声,表面光滑。

不稳定斑块为符合下列标准之一者:表面不光滑,有火山口样龛影;呈低回声和不规则低回声暗区;斑块内出现提示斑块内出血或斑块溃疡的血流信号;斑块厚度/对侧IMT厚度即偏心指数>2;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同时存在则视为不稳定斑块。

1.2.4 标本收集及检测所有入选的人员均抽取静脉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肌酐、尿素氮、尿酸。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超声检查的当天留晨尿2ml,于-70℃冰箱保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尿8-iso-PGF2α水平,试剂盒由美国R&D公司提供。

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要求进行,检测范围为3pg/mL-100pg/ml。

8-异前列腺素的排出量用肌酐(Cr ng/mmol)来表示。

1.3 统计分析采用SSPS 11.5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以及Spearman系数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各组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比较.见表1。

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组、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尿酸、HDL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BMI、TG、TC、LDL水平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0.01);与无斑块组相比,不稳定性斑块组BMI(P < 0.01)、TG(P < 0.01)、TC(P < 0.01)、LDL(P = 0.01)明显增高;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性斑块组BMI(P <0.05)、TG(P < 0.01)、TC(P <0.01)、LDL(P < 0.01)明显增高,稳定性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在BMI、TG、TC、LDL差异无显著性。

不稳定斑块组他汀类药物使用方面明显低于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表1 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比较项目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F/χ2值P值n=46n=30n=74年龄(岁)69.8±6.970.4±7.471.3±5.90.708 0.494 男/女(例)24/22 12/18 39/35 0.498 0.780 BMI(kg/m2)22.4±4.223.8±4.8 26.1±5.4ab12.783 0.006 吸烟(%)10.2 16.5 19.6 3.603 0.165 高血压病(%)55 62 75 5.163 0.076糖尿病(%)8 12 19 2.422 0.298 尿酸(umol/l)282±64295±74315±800.85 0.47 TG(mmol/l) 1.42±0.57 1.47±0.59 2.41±0.78ab11.293 0.002 TC(mmol/l) 4.47±1.04 4.58±1.11 6.87±1.21ab13.911 0.009 HDL(mmol/l) 1.41±0.45 1.44±0.41 1.37±0.41 3.451 0.124 LDL(mmol/l) 2.69±0.78 2.78±0.85 4.12±0.87ab12.065 0.01他汀类药物使用(%)81 75 62 5.220 0.05 注:不稳定性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a P< 0.05;不稳定性斑块组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b P< 0.05;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c P< 0.052.2 各组脑梗死患者尿8-iso-PGF2α水平比较(ng/mmol)各组脑梗死患者尿8-iso-PGF2α水平有显著差异,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 0.01),稳定斑块组显著高于无斑块组( P< 0.05) 表2 脑梗死患者尿8-iso-PGF2α水平比较(ng/mmol)NO. 组别n 尿8-iso-PGF2αⅠ不稳定性斑块组74 97.0±7.2Ⅱ稳定性斑块组30 69.0±9.25Ⅲ无斑块组46 45.70±6.19ⅠvsⅡt=10.254,p=0.007ⅠvsⅢt=9.786,p=0.009ⅡvsⅢt=6.877,p=0.0122.3 尿8-异前列腺素和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

见表3.对15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尿8-iso-PGF2a和粥样斑块危险因子、最大斑块厚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见表三)。

但是,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尿8-iso-PGF2a的水平明显低于于没有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

表3 尿8-异前列腺素和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危险因子相关系数(r)/ 中位数(IQR)p值BMI -0.093 0.117吸烟(是/否) 1.05(0.62-1.52) 0.165高血压(是/否)0.92(0.49-1.33) 0.076糖尿病(是否)0.87(0.55-1.34) 0.298TG 0.043 0.278TC 0.057 0.152HDL -0.011 0.948LDL 0.030 0.747他汀类药物(是/否)0.85(0.57-1.27)/0.73(0.45–1.15 0.010最大斑块厚度-0.0990.0932.4 尿8-iso-PGF2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按照斑块易损程度,将无斑块组、稳定未破裂组和不稳定破裂组的斑块级别分别定义为0级、1级和2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尿8-iso-PGF2α浓度水平与斑块易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556,p<0.01。

讨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病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不仅使颈动脉狭窄造成脑供血减少,引起慢性脑供血不足,而且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继发性血栓形成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环节。

斑块的不稳定是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临床疾病的高危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多因素的复杂过程,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微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血流的切应力等因素相关,近年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氧化应激关系密切[4],在这个过程中氧化应激被认为是决定性因素,直接与炎性病理过程相关。

8-异前列腺素F2a(8-iso-prostaglandin F2a,8-iso-PGF2a)是自由基损伤细胞膜脂质花生四烯酸,使其发生脂质过氧化而形成的稳定的终末产物,然后释放到血浆中并以原形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其中8-异前列腺素F2a(8-iso-PGF2a)是iPs(异前列腺素)最主要的成分,可以特异、准确地反映缺氧缺血-再灌注后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8-异前列腺素已经证实和全身性动脉硬化以及冠状动脉心脏病有关,但是8-异前列腺素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的分子学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结果示,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组尿8-iso-PGF2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1),这提示尿8-iso-PGF2a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斑块的不稳定性、破裂及继发脑血栓形成,尿8-iso-PGF2a水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物,其原因可能在于急性脑缺血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损伤、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上调8-iso-PGF2a的表达和活性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