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糖体

核糖体



多聚核糖体模式图
网织红细胞多聚核糖体电镜照片
二、蛋白质的合成
蛋白质合成主要物质基 础: 携带氨基酸的tRNA、 核糖体、mRNA、多种蛋 白质因子、阳离子及GTP 等。
蛋白质合成的三个阶段
起始因子2
与GTP结合的 相关位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肽链的起始
1、30S小亚基与mRNA的结合
需要起始因子IF的帮助
3、转位 核糖体沿着mRNA分子的5’ →3’方向移动三个核苷酸(一个
密码子)。
4、脱氨酰-tRNA的释放 氨酰-tRNA离开核糖体E位点。
(三)肽链的终止
A位点mRNA上的终 止密码子UAA、UGA或 UAG,没有与之匹配的 反密码子,氨酰-tRNA不 能结合到核糖体上,于是 蛋白质合成终止。
①氨酰-tRNA分子结合到核糖体A位 点; ②肽酰转移酶催化形成新的肽键; ③核糖体沿mRNA由5’ →3’准确移动 3个核苷酸的距离; ④E位点tRNA从核糖体释放,另一个 氨酰-tRNA可以结合到A位点。
(二)肽链的延伸
1、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A位点的选择 氨酰-tRNA+ GTP+延伸因子EF-Tu →形成复合物氨酰tRNA· EF-Tu·GTP →A位点。到位后,结合在EF-Tu上的GTP 水解,EF-Tu+GDP离开核糖体,被EF-Ts介导生成EF-Tu· GTP。 2、肽键的形成
由肽酰转移酶(核糖体大亚基rRNA)催化,A位点氨酰tRNA氨基酸的氨基与P位点tRNA上氨基酸的羧基形成肽键。
IF1 协助30S亚基与mRNA结合,并防止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的错误位点; IF2 是一种GTP结合蛋白,协助第一个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
IF3 防止核糖体50S大亚基提前与小亚基结合, 有助于第一个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并调节核糖
体动态平衡以及30S亚基与mRNA结合的能力。
2、第一个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
当mRNA与小亚基结合后, 携带甲酰甲硫氨酸的tRNA通过 反密码子与mRNA中的AUG识 别进入核糖体,之后释放IF3。
3、完整起始复合物的组装
tRNA与AUG密码子结合, 大亚基与起始复合物结合,70S 核糖体-mRNA起始复合物形成, 伴随与IF2结合的GTP水解,IF1、 IF3释放。
30S亚基与IF3
多肽链延伸过程示意图
三、RNA与生命起源
(一)生命是自我复制的体系
核酶(ribosome):具有催化作用的 RNA;
三种生物大分子,只有RNA既具
有信息载体功能又具有酶的催化功 能; 因此,推测RNA可能是生命起源 中最早的生物大分子。 RNA在生命起源中的地位 及演化过程的假说
(二)DNA代替了RNA的遗传信息功能
DNA双链比RNA单链稳定;
DNA链中胸腺嘧啶代替了RNA链中的尿嘧啶,使 之易于修复。
(三)蛋白质取代了绝大部分RNA酶的功能
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多样性与构象的多变性;
与RNA相比,蛋白质能更为有效地催化多种生 化反应,并提供更为复杂的细胞结构成分,逐渐 演化成今天的细胞。
作业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或论述题(P383) 1、 2、 4、 5、
7、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其它起始因子、延伸因子和 终止因子的 结合位点
延伸肽链
(二)在核糖体中rRNA是起主要作用的结构成分
主要功能:
1、具有肽酰转移酶的活性;
2、为tRNA提供结合位点(A位点、P位点和E位点);
3、为多种蛋白质合成因子提供结合位点;
4、在蛋白质合成起始时参与同mRNA选择性地结合 以及在肽链的延伸中与mRNA结合; 5、核糖体大小亚单位的结合、校正阅读 (proofreading)、无意义链或框架漂移的校正、以 及抗菌素的作用等都与rRNA有关。
(三)r蛋白质的主要功能
1、对rRNA折叠成有功能的三维结构是十分重要的; 2、在蛋白质合成中, 某些r蛋白可能对核糖体的构象 起“微调”作用; 3、在核糖体的结合位点上甚至可能在催化作用中, 核 糖体蛋白与rRNA共同行使功能。
第二节 多聚核糖体与蛋白质的合成
一、多聚核糖体 概念 由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连在一条mRNA分子 上高效地进行肽链的合成,这种具有特殊功能与形态 结构的核糖体与mRNA的聚合体称为多聚核糖体。 多聚核糖体的生物学意义 细胞内各种多肽的合成,不论其分子量的大小或 是mRNA的长短如何,单位时间内所合成的多肽分子 数目都大体相等,大大提高多肽合成速度。 以多聚核糖体的形式进行多肽合成,对mRNA的 利用及对其浓度的调控更为经济和有效。
核糖核蛋白体,简称核糖体(ribosome) 基本类型 附着核糖体 游离核糖体 70S的核糖体 80S的核糖体 主要化学成分 r蛋白质:40%,核糖体表面 rRNA: 60%, 核糖体内部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核糖体成分的比较
二、核糖体的结构
核糖体小亚单位rRNA的二级结构
(a) E.coli 16S rRNA;(红色为高度保守区) (b) 酵母菌18S rRNA,它们都具有类似的40个臂环结构(图中1~40),其长度和位置 往往非常保守;P、E分别代表仅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存在的rRNA的二级结构。
三、核糖体蛋白质与rRNA的功能
核糖体中主要活性部位示意图
(一)核糖体上具有一系列与蛋白质合成有关 的结合位点与催化位点
1、与mRNA的结合位点
2、与新掺入的氨酰-tRNA的结合位点——氨酰基位点,又称A位 点
3、与延伸中的肽酰-tRNA的结合位点——肽酰基位点,又称P位点
4、肽酰转移后与即将释放的tRNA的结合位点——E位点(exit site) 5、与肽酰tRNA从A位点转移到P位点有关的转移酶(即延伸因子 EF-G)的结合位点 6、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位点
第十一章
核糖体(ribosome)
第一节 核糖体的类型与结构
一、核糖体的基本类型与化学组成 二、核糖体的结构
三、核糖体蛋白质与rRNA的功能
第二节 多聚核糖体与蛋白质的合成
一、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或polysome)
二、蛋白质的合成
三、RNA与生命起源
一、核糖体的基本类型与化学组成
深色:核糖体蛋白 浅色:rRNA 分辨率:0.24nm
CP:中央突起
核糖体50S大亚基模型图示
E.coli核糖体小亚单位中rRNA与r蛋白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线条表示相互作用及作用力的强(粗线)与弱(细线)
E.coli
(a)核糖体小亚单位中的部分r蛋白与rRNA的结合位点 (b)及其在小亚单位上的部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