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14年7月,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我校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根据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要求,在广泛调研、认真论证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改建为普通高校以来,我校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建设”这个根本问题,确立了“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明确了“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发展方向,以转型引领内涵发展,以改革深化内涵建设。

重点工作及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抓转型,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从成本向普本转型。

一是通过2007-2010规划,明确应用型办学方向。

二是开展本科办学思想大讨论,结合“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普本办学经验。

三是实施两轮内改,调整机构和系科设置,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本科体制框架。

四是实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五项工程,开展“教学质量建设年”、“管理建设年”等活动,推进本科教学规范。

学校于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从传统向应用转型。

一是通过开展“应用型本科办学思想大讨论”,结合编制学校“十二五”规划、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等,进一步确立“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创建方向。

二是先后以育人理念、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育人为主题,连续召开六届教学工作会,不断深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

三是确立“重抓教学、整顿校风”工作主线,通过自2010年历时四年的“以评促建”,推进应用型办学“三个基本”建设。

学校于2013年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从新建走向新型。

完成合格评估后,学校积极适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结合评估整改,启动综合改革,并及时举办“从新建走向新型”办学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晰以“培养新型人才、推动新型服务、建立新型体系、实施新型评价、建设新型合师”的深化转型发展新目标。

(二)强基础,提高应用型办学实力完善基本条件。

按照突出应用、适应需要的原则,在近年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重点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图书资源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现有校舍3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9千万元,图书文献107万册;教学实验室164个,与企业共建实验室4个,另有教师技能训练中心、电子电工、生物技术、金工、动漫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5个。

优化学科专业。

通过新设和调、停、并、转,现有本科招生专业43个,其中工科专业11个,教师教育专业12个。

依据岗位能力,确定目标规格,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开展“说专业”、“说课程”等活动,提升专业内涵。

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校级特色专业5个。

提高培养质量。

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构建“一个全程、两方合作培养、三线协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于2011年获得首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现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年均97%,学校连续被评为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

提升教师队伍。

出台一系列引进、稳定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政策,大力推进“人才强校”。

现有校内专任教师696人,其中副高以上190人,二级教授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高校学科带头人及拔尖人才6人、国贴省贴专家6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具有“双证”的教师85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70人。

加强科研工作。

坚持科研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建立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省“魂芯”DSP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及合肥市微波工程技术中心、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要平台。

近五年,被SCI、EI收录论文347篇;以第一完成人承担国家基金项目3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承担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

(三)重内涵,培育应用型办学特色举“行知旗”。

一是弘扬行知理念,将“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确立为校训。

二是探索行知模式,构建能力为重的“一二三”培养模式和培养、培训、研究、指导“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

三是践行行知精神,实施学生成长成才“三大计划”和教师进百家校企、学生办百所“行知学堂”的“双百计划”。

其中,“行知学堂”被确立为2013年全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14个重大典型之一。

学校连续四届被评为省文明单位,2011年获全国文明单位,2012年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走“应用路”。

一是对接我省普及15年义务教育,对接发展八大主导产业和建设“文化强省”战略需求,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类、电气信息类、文化产业类三大专业群,初步形成应用型专业体系。

二是对接行业职业标准,探索确立以能力培养全程化为核心的“一二三”培养模式。

以“三新三会”为目标,培养具有“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会备课、会上课、会当班主任”的新型师资,和“会设计、会操作、会管理”的应用人才。

三是对接岗位能力需求,建立专业论证、师资双进、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激励考核等“五个合作机制”,与中电38所、徽王集团、万家热线、山水空间等企业共建省、市、校三级合作基地和平台94个,初步形成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

创“师范牌”。

一是建设省级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创新实验区和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举办“卓越教师”试点班,实施叠加嵌入培养,探索优质师资培养模式。

二是拓展国培、援疆师训、省培、市培等四级基地,提升师训干训水平。

三是建“一体”。

依托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挂设我校的“三个中心”,研究基础教育需求和教师培养规律,以职后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反哺师范生培养。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的要求,以建设“行知文化”为引领,以特色培育为重点,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以综合改革为手段,全面推进办学转型,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基本原则(一)统筹规划,综合设计。

《方案》编制坚持与学校合格评估后的整改提高相结合,与研制学校“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相结合,强化系统设计。

统筹改革与建设,统筹校内外各种项目资源,协调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增强改革和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与科学性。

(二)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坚持需求导向,重点布局,全面推进。

在全面建设的基础上,集中资源,扶需扶特,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形成示范和扩散效应。

通过“试点先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跟进”,逐步显现办学特色,形成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

四、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围绕安徽主导产业发展、“高教强省”以及合肥市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等重大战略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服务机制,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应用学科优势初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际合作形式多样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二)具体目标:——人才培养有技术,建成“两个基地”,即: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应用人才培养基地,适应安徽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新型师资培养基地;——服务社会有专长,建成“两个中心”,即: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研发中心,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的决策咨询中心;——合作办学有突破,培育“两个特色”,即:培育一批校企共建的特色专业,培育一批校企共建的特色中心;——行知文化有传承,引领“两个服务”,即:服务安徽基础教育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五、建设内容为推动实现以上目标,学校将重点实施以下七项计划:(一)适应转型发展需求,实施“开放办学制度创新计划”建设目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合作的开放办学体制,健全“权责明确、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

发展指标:完成《合肥师范学院章程》拟定和认定;成立学校理事会,落实二级学院理事会试点;建立内部治理体系长效机制。

重点项目:1. 开放办学体制建设。

制定《合肥师范学院章程》,形成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和内部治理体系框架。

重组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使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达到50%以上。

探索建立学院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制度。

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立项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研究。

(牵头领导:吴先良校长;责任单位:校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 内部治理制度建设。

出台《关于深化二级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二级学院根据产业发展方向、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聘用兼职教师和统筹二级学院经费管理的职权。

修订人事管理相关制度,开辟学校与行业企业人员“双进双培”绿色通道。

修订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建立以平台和项目建设为牵引的多元经费筹措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

修订国有资产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制度,完善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信息网络等资源集约利用机制。

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政务、教务、资源管理信息互通。

在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年度质量报告制度。

深化校园“行知文化”建设,完善“学陶师陶”工作机制,锻造“双百计划”等活动品牌。

(牵头领导:吴先良校长;责任单位:人事处、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实验实训中心、质量管理与评估处、信息技术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校团委、学生处)(二)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实施“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计划”建设目标:重点建设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设计艺术学等应用学科,初步建成有方向、有梯队、有平台、有成果的应用学科体系。

重点建设的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动画、通信工程等专业的专业核心技术在对口行业具有影响力、应用技术人才在对口行业具有先进水平的特色专业。

建立电气信息类、教师教育类、文化产业类专业集群建设机制,重点建设电气信息类专业群,初步形成群内有共性技术、专业有核心技术、学生有关键技术的专业群体系。

发展指标:新增1—2个省级重点学科(或省级学科重大项目);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零的突破;新建1—2个省级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和特色专业群内专业总数占60%左右,在校生占50%以上;特色专业毕业生持有对口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90%,对口就业率达到80%;特色专业群内毕业生持有对口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70%,对口就业率达到6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