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文化研究刍议_龙邹霞

海洋文化研究刍议_龙邹霞

2013年 第6期海洋开发与管理35海洋文化研究刍议*龙邹霞(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 摘 要:随着海洋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海洋文化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以重视和重新审视。

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研究海洋文化的新热潮,并涌现出大量具有真知灼见的丰硕成果。

文章综合国内海洋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献,对我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具体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方向与热点加以梳理,以期对我国海洋文化研究有一个概貌性的呈现。

关 键 词:福建;海洋文化;综述 目前我国学者多比照“文化”的一般定义,对海洋文化概念进行界定,但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

本次研究不对这一概念进行专门、深入的探讨,这里暂且采用曲金良的定义,即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1]。

本文在对海洋文化概念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将重点从国内海洋文化理论研究、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福建海洋文化研究概貌、海洋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和思考,谈一些有关海洋文化研究的浅显认识,供同行切磋。

1 海洋文化理论研究在我国,海洋文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

1997年,中国海洋大学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是我国较早成立的专门从事海洋文化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学术机构,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洋文化历史、海洋环境文化和海洋思想与权益制度等3个方面[2],并出版年刊《中国海洋文化研究》。

此后,沿海各地涉海高校、社会科研院所、民间组织陆续开展了海洋文化相关研究工作,其中较为有特色的是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其出版的《岭峤春秋·海洋文化论集》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研究内容和领域较为广泛,包括海洋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功能,以及海洋文化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和研究方法等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也对海洋历史文化、海洋与旅游、经济的关系、海洋意识等进行研究。

进入21世纪,海洋文化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文化的巨大作用,在政策引导、扶持等方面给予了重点关注,催生了海洋文化学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的青岛,浙江的舟山,福建的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广东的广州及潮汕地区。

山东的海洋文化研究较为活跃得益于青岛的海洋人才聚集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同时东夷海岱文化是其海洋文化研究的源泉。

舟山的优势在于海洋佛教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等较为深厚,使之成为国内海洋文化蓬勃发展的地区之一。

福建、广东两地海洋文化研究较多得益于两地有丰富的航海史、对外商贸史和海洋宗教、移民史,形成了冒险、开拓、拼搏等海洋文化精神特质。

刘桂春和韩增林就把中国的海洋文化从地域上*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HE09002).36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 分为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和海岛3个单元,其中海岛主要指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等地[3]。

曲金良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针对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港口与航路、文化传承、遗产遗迹及其开发与保护进行研究论述[4]。

张伟主编的《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开展了浙江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海洋文化与区域社会变迁等相关领域研究[5]。

柳和勇从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史、海洋渔文化、海洋民俗文化和海洋文学等8个方面,论述了舟山群岛的海洋文化发展及特质[6]。

徐晓望对海洋文化理论的定位做了一些归纳介绍,并重点对闽台区域海洋文化、海洋经济、航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探讨[7]。

张开城分析了广东省海洋文化资源状况、广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把广东海洋文化产业与浙江海洋文化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建议和对策[8]。

2007年12月,国家海洋局组织召开了首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一书,书中共收集相关论文80多篇,论述内容涉及海洋文化的诸多方面。

目前,虽然海洋文化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关键的问题就是相关理论研究还不成熟,还不足以支撑一个独立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但很多学者都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性研究,以期有所突破,其中,曲金良、丁希凌等人对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曲金良对海洋文化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研究范畴进行了分类和总结,他认为海洋文化学应包括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海洋文化史研究,中外海洋文化的相互传播、影响及其比较研究,海洋文化田野作业以及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综合研究等5个方面;同时也对海洋文化的概念、内涵做了探讨和定义,并对海洋文化内容进行了分类,对海洋文化理论框架、海洋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关联以及海洋文化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等做了介绍[9-10]。

丁希凌从宏观视角对中国海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及未来的发展重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1]。

海洋文化史研究以杨国桢、宋正海等人为代表。

杨国桢对我国海洋史进行了过专门研究[12-13]。

他认为中国的海洋史应成为一个新兴的“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而发展,并对其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对海洋文化概念、内涵也进行分析,且认为造船和航海术占有首要地位,撇开航海就谈不上海洋文化[14]。

宋正海把西方海洋文化称为海洋商业文化,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称为海洋农业文化,两者均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基本类型[15]。

王赛时从海洋文化中巡视社会历史,认为海洋一直影响着人类的观念、信仰、心态、思维方式和审美感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16]。

曲金良也对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进行过研究[17]。

2 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目前,研究海洋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如何发挥海洋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功能,促进这些海洋产业发展。

由于海洋文化强烈的勇于冒险、创新、团结、目标明确、务实和开阔等特点[18];其价值在于它影响了一个民族的对外观念,发展海洋文化就意味着要与其他民族建立起更多的联系,并在这一基础上吸收海外先进经验,融入社会潮流,抓住发展机遇[19]。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较深入地研究了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关系[20-22],刘枫对二者关系的认识较为有代表性。

他认为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

与此同时,海洋文化又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创造外在发展条件,提供智力支持。

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

所以大力弘扬海洋文化,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有利于树立新的海洋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以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带动海洋产业和沿海各涉海行业的发展,实现海洋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3 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研究的另一个领域就是海洋旅游[23-24],重点研究如何挖掘滨海旅游资源的海洋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海洋旅游的独特性和品第6期龙邹霞:海洋文化研究刍议37牌效应,最终实现海洋旅游的发展。

胡卫伟和王湖滨对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与开发策略进行了研究[25],高怡和袁书琪借鉴《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26]。

曲金良对当前海洋旅游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包括:重“旅游经济”轻“旅游文化”,甚至以“旅游经济”的理念替代“旅游文化”;在海洋历史文化遗迹作为人文旅游景区的开发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滥开发现象;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研究,尚缺乏相关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与协同作战[27]。

他还呼吁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28-29]。

周秋麟和尹卫平更加明确地提出积极推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30]。

4 福建海洋文化研究概貌福建的海洋文化研究总体上较为活跃。

黄新宪对福建的海洋文化精神特质进行了总结,并用大量的考据论证了这种海洋文化特质在洋务运动时期,就鲜明地体现在以福建船政局为主体实行的早期留欧教育上[31]。

苏文菁对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福建“多山”“滨海”的地理环境,不安命运、敢于打拼的族群个性,以及宋元、明清时期两次国际上洲际海洋贸易网络与全球化发端的时代诱因共同造就了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并认为闽商是历史上最能够体现中国内发性的海洋文化的群体[32]。

韩志强和郑耀星对福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福建海洋文化旅游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33]。

赵君尧对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历史轨迹进行了总结[34]。

张学惠分析了海外闽商在推动福建江阴半岛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建议加强福建海洋经济与福建海洋文化发展关系研究[35]。

王光辉和杨明论述了福建海洋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得出福建海洋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基础,并据此提出旅游开发的原则及设想[36]。

刘锡涛对福州海洋文化的形成及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福州的海洋文化受正统农业文化的影响,但有重商贸、高度的开放性、多元的宗教信仰、丰富的海洋民俗文化、灿烂的对外交通史等特点[37]。

林翔和关瑞明对海洋文化影响下的泉州人居环境地域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海洋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于人居环境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公共空间都有着深刻的影响[38]。

2007年10月,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召开了福建省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汇聚全省以及台湾方面的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福建海洋文化的形成与特征,福建海洋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海洋文化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历史与现实问题,并出版会议论文集[39]。

陈志强长期从事福建省闽南文化史研究,并集结出版了《泉漳集》一书,收录作者不同时代40多篇论文。

他虽未单独对福建的海洋文化进行研究,但大量的研究内容都与海洋文化有关[40]。

5 海洋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综合上述文献可以看出,中国的海洋文化研究虽不很成熟,但近年来呈现空前的繁荣,有汇集成一门学科体系的前景和趋势。

所有这些研究都基于一个原则,即海洋文化极其重要。

当前我国海洋文化研究存在如下问题:①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系统。

海洋文化学要想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而发展,必须有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当前,很多学者都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断地在为此目标不懈努力,但都没有带来划时代的变革。

②海洋文化实践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抓手。

我国沿海各地都在努力试图挖掘其自身的海洋文化,来搞活海洋旅游、带动海洋经济发展。

但除了海洋文化节庆、海洋体育赛事、海洋论坛、海洋文艺活动等形式外,还没有更好的手段和措施,能充分展现各地海洋文化的亮点和特色,特别在海洋文化产业创意方面是个薄弱环节,尚未把海洋文化通过创意,形成一种有形的产品或者服务,成为一种带有“流通性”的商品提供给广大消费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