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和谐的劳动关系

浅谈和谐的劳动关系

浅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劳动关系日趋复杂。

劳动关系中不和谐因素越来越多,并引发了其他的社会问题,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正确处理劳动关系的的不和谐因素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劳动关系、现状、和谐、措施
一、我国劳动关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多元化和企业用工形式的多样化,造成企业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多元化。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来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地位和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劳动关系格局初步呈现多元化,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相互交错,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劳动关系的建立初步实现契约化。

劳动关系的运行初步实现市场化,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基础调节作用开始得到发挥。

劳动关系实体的利益逐步清晰化。

局部利益的矛盾开始出现并且形化,劳动争议逐渐增多。

二、我国劳动关系出现的问题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
1.由再就业困难的下岗员工,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组成的相对弱势的劳动关系群体初步形成。

一些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失业人员已成为再就业困难的劳动者主体。

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也处于明显弱势地位。

这两类人员通常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一些合法权益,以至于出现了许多有劳动没关系的现象,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弱势的劳动关系群体。

2.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灵活化,使非全日制,小时工等就业人员大幅增加。

这类人员其流动性强不需要长期固定的劳动关系加上现在缺少相关法规政策,致使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下的劳动关系不稳定不正规。

[1] (二)劳动关系方面的立法不完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调节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新方式和途径。

现行立法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处理的力度还不够尤其是缺乏程序性的规定和操作的处罚措施。

(三)劳动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现象较普遍
由于劳动力相对过剩,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故意抬高就业门槛,在强调学历文凭的同时,对岗位的性别、年龄、身高和工龄等做出苛刻的规定。

有时还故意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诸如随意延长试用期,随意加班加点,不给付加班工资,拖欠职工社会保险费等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事情屡有发生。

(四)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关系短期化趋势明显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劳动力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非常频繁。

用人单位为了控制人工成本减少,由于长期雇佣工人需要加薪造成的不合理成本支出,大多与工人签订短期合同。

高素质人才为便于离开原单位得到高薪优厚的待遇与企业签订短期劳动合同。

这些情况导致劳动力流动频繁化,劳动合同短期化。

(五)职工收入集体增长但行业间收入差距大
近些年企业的利润出现高增长现象,资本所有者所得极高,而职工收入占企业成本较低。

行业间,经营者与普通工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工资收入差距日益加剧。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采取措施
1.加强中等职业教育
一方面要加大农村人口中等职业教育,促使农民工从底层劳动向技能型劳动转变;另一方面出台一些政策来规范中等职业教育。

从而解决当前就业形势中的结构性矛盾。

2.制定制度创造良好的就业形势
政府应做好宏观调控,结合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更多拉动就业;减轻企业负担稳定现有岗位;针对重点群体统筹安排就业。

创造就业机会就要改善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乡镇企业等的金融服务,大力推广小额信贷,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

[2]
3.提高农民工积极参与技能培训意识
在对农民工培训时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达到灵活培训的目的。

保证农民工接受的培训符合就业市场要求,让他们人尽其才,享受技术工应有的待遇,促进农民工参加培训。

(二) 加强立法建设
结合劳动合同立法,加强对有关重点问题的研究,制定与劳动法相关的制度法规,充实劳动法体系,消除各种原则性强、可行差的规定是新形势下加快劳动立法的首要选择。

作为调整劳动关系最为基础的法律,《劳动合同法》目前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是适用范围过窄。

一些规定让众多劳动者被排除在法律的适用范围以外。

二是形式要件过于严格。

在《劳动合同法》看来,如果形式要件有所欠缺,也不会被列入到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内。

三是政策性因素存在。

一些地方政府实施《务工许可证》制度,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因不能办理该许可证,即使与用人单位签订雇佣合同,遇到纠纷时大多被法院判定为非法劳动关系,员工的权利得不到保护。

四是理论认识尚存偏差。

该法认为,不可能存在双重劳动关系,即使存在,也只能以其中的一种劳务关系为主,致使另一种关系得不到保护。

[3]建立《劳动法》为主体,《劳动合同法》、《劳动仲裁法》、《劳动监察法》、《最低工资法》和《就业保障法》等相关配套的法律体系来调整劳动关系的稳定。

(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措施
1.加强劳动者利用法律武器维权
劳动者自身应学习劳动法律法规,特别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了解其享有的劳动权利和应履行的劳动义务,增强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遇到自身的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擅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既能考虑法律成本。

又能选择正确且适当的程序来维权。

而提高劳动者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也有待于政府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

对劳动者,特别是劳动者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法制培训。

2.加强劳动法法律监督,从整体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政府应该从实践中制定监督检查制度、情况报告制度、参与处理制度、督促落实整改制度、监督复议制度、与行政通报联系制度、统计分析和信息交流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来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

(四)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层化采取不同调节模式
1.基层劳动者
建立适应灵活、及时调整机制,并加大维权力度。

包括建立灵活、简便的劳动合同制度,推行覆盖一定区域或行业的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逐步健全其他劳动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监察制度,加强劳动监察力度,切实维护低端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失业保险标准等,为这部分劳动者确定一个基本生活水准;建立劳动关系变动预测预警机制,千方百计将群众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和
基层,切实维护低端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的稳定
2.高素质人才
引导企业与高素质人才签订灵活化合同细化双方权利和义务,并督促双发认真履行合同。

(五)调整各行业间收入差距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政府应加大初次分配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来抑制高收入调节低收入。

政府应规范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2.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
垄断行业收入的畸高已经严重造成我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催生民众仇富心态,影响社会稳定。

要在垄断性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行业垄断,实现行业公平竞争。

[4] 3.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税收手段是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税收手段不断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对那些垄断行业,暴利行业加大税收额度对那些利润低的行业减轻他们的税收。

4.建立企业正常工资增长机制
大力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合理拉大不同岗位不同职工间收入水平实现真实化人力成本及职工报酬。

[5]
四、结论
我国劳动关系具有劳动双方力量不均衡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灵活性的特点。

从而使其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动态化、复杂化、分层化、劳动争议日渐显性化、法律健全化的发展趋势。

而劳动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有低端劳动者与弱势全体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严峻的就业形势、非全日制等从业人员的劳动关系不规范、劳动关系立法不完善、劳动关系短期化、各行业间收入差距大。

针对这些问题,在处理劳动关系问题时应本着兼顾各方利益、以协商为主、以法律为准绳公正平等、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加大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等途径来建立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稳定合法的劳动关系,促进双方力量的均衡发展,建立起健全的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由此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保障其各方面权益,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中国劳动关系学报,2006.
[2]刘成龙.就业难点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沈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林嘉.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N]人民日报,2005-12-29.
[4]常盛.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与政府调节[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5]众玉国.工资行业差异的制度诊释田[J].统计研究,2005(4).
论文评价标准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