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盆腔炎性疾病(七年制)12-15
盆腔炎性疾病(七年制)12-15
女性生殖系统的自然防御机制
1.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掩阴道、尿道口。 2.阴道前后壁紧贴。阴道正常菌群是乳酸杆 菌可抑制其他细菌生长。 3.宫颈口紧闭。 4.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 5.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摆动及输卵管 的蠕动。 6.生殖道的免疫系统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学习要求
临床常有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输卵 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结缔 组织炎等,可单一或复合发病。
病因病机
湿热之邪内侵 余邪未尽 正气未复 七情内伤 肝气郁结 外感湿热之邪 湿热瘀结—气血阻滞胞宫
气滞血瘀—滞留冲任胞宫
慢 性 盆 腔 炎
素体阳虚 气虚湿停 寒湿内侵
寒湿凝滞— 血行不畅 胞宫受阻
其他Βιβλιοθήκη 法中药注射
5 % G. S 250ml+丹参注射液20 ml V.D qd×7 5 % G. S 250ml+鱼腥草注射液30ml V.D qd×7 20%复方毛冬青灌肠液 100ml 保留灌肠qd×10 双柏散100g,水蜜调外敷,qd ×10 “坎离砂”敷腹痛处,每次用药前将药袋抖动10分钟 至发热为止,一包可反复使用5~7次, qd
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扶正培元 三棱、莪术、鸡内金——破瘀散结 天花粉、知母——清热生津,解毒排脓
若病久及肾,少腹疼痛,绵绵不休,腰 脊酸痛,膝软乏力,带下量多,质稀; 神疲,头晕目眩,性欲淡漠;舌暗苔白, 脉细弱。宜补肾活血,壮腰宽带,方选 宽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 巴戟天 杜仲 熟地 党参 麦冬 五味 子 肉苁蓉 白芍 当归 莲子 乌药
4.双柏散外敷:以我院制剂双柏散 100~200g,调入蜂蜜10~15g,加适量水, 调匀,覆于一次性塑料薄膜,根据病情 冷敷或微波炉加热后敷于痛处或下腹部、 双侧下腹部等,胶布固定,每次外敷 4~6h,日1~2次。
二、饮食指导
1、以清淡、易消化、高能为主,如瘦肉、鸡蛋,多 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食健脾利湿之品,如 淮山、白果、莲子、茨实、薏米等。 2、忌肥甘辛辣、甜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海鲜、 榴莲、煎炸品,温补品等,或避免过食寒凉生冷之物, 多吃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枳壳、乌药、香附——理气调肝,当归养血和血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活血行瘀 延胡索、五灵脂——化瘀止痛 甘草——缓急调和诸药
3.寒湿凝滞证
主要证候: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 加重,喜热恶寒,得热痛减,月经错后,经量 少色黯,带下淋沥,腰骶冷痛,小便频数,婚 久不孕,舌黯红(黯或淡黯),苔白腻,脉沉 迟。 治 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 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3、发热重者,可用芦根煎汤代茶饮用。 4、炎症期间忌食鱼、虾、蟹等海腥食 物。
三、健康教育
1、保持心情舒畅,气血调和。 2、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保证睡眠时间,禁房事。 3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经常清洗,勤 换内裤,提倡淋浴,避免盆浴,尤其是经期、孕期、 产褥期、流产后为慎。
掌握:定义及其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熟悉: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
概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 病变,以往称为慢性盆腔炎。 主要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 痕形成。可造成输卵管阻塞、增粗、积液; 输卵管卵巢粘连、子宫固定等。 盆腔组织中常常找不到病原体。
本病往往由急性盆腔炎延误诊治,或治疗不 彻底,或患者体质虚弱,病程迁延演变所致, 或无明显急性发作史。 病情较顽固,缠绵难愈,当机体抵抗力较差 时,可有急性发作,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 康。
中药灌肠
中药外敷
肛门纳药
野菊花栓剂 1粒,每晚睡前纳入肛门内,QD×7
针灸
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每次2~3穴
中成药
盆炎康 20ml, Tid×5 宝光妇乐冲剂 2包 Bid×5 金刚藤胶囊 4粒 Tid×5 大黄庶虫丸 4粒 Bid×5
中药离子导入
二、西医治疗
尚无特殊有效治疗。 (一)一般治疗: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二)药物治疗: 急性或亚急性发作---同急性盆腔炎; 抗生素,加α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或胎盘组织液。 (三)物理疗法 温热的良性刺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 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 炎症的吸收和消退。 (四)手术治疗。
4、饮食有节,营养合理,少吃辛辣、甜腻、 助湿、生痰食物。 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根据身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 拳、舞蹈。 6、炎症控制、病情好转者,应继续门诊治疗 巩固疗效。 7、避免不洁性交及滥交,丈夫有性病者,需 一同治疗。
鉴别诊断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慢性盆腔疼 痛为临床特征。但部分患者症状不 明显,或自觉症状较多,包括一些 精神神经症状,缺乏特异性。 应注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静 脉淤血综合征:卵巢非赘生性囊肿、 卵巢肿瘤等相鉴别。
慢性盆 反复下腹疼痛, 子宫后位欠活动,附 宫颈分泌物培养、 腔炎 肛门坠胀,腰骶 件增厚轻度压痛或触 B超、HSG、腹腔 酸痛,白带增多。痛;扪及炎性肿块, 镜等检查 活动欠佳
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银甲丸
银花 连翘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红藤 大青叶 升 麻 ——清热解毒 茵陈 椿根皮 ——清热除湿 鳖甲 蒲黄 琥珀 ——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 桔梗 ——辛散排脓
2.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 痛加重,经量多,有血块,带下量多,婚后 多年不孕,经前乳房胀痛。舌紫暗,有瘀斑, 苔薄,脉弦涩。 治 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 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盆腔炎性疾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妇科教研室
定义
盆腔炎性疾病(PID)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 组织的炎症,主要有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 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最常见的是 输卵管炎。 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 盆腔炎性疾病大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 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者很少发病, 若发生也往往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 以往将PID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盆腔炎 大致相当于急性PID后遗症。
子宫内 痛经进行性加剧 宫后壁、宫骶韧带处 腹腔镜检查可确 膜异位 扪及痛性结节;附件 诊 症 扪及囊性肿块
盆腔瘀 长期慢性下腹疼 妇检或有举痛,宫旁 腹腔镜检查可鉴 血综合 痛。 附件有压痛,但无明 别 征 显病灶 卵巢囊 肿 附件扪及囊性肿块, B型超声波提示附 活动自如。 件有包块。
盆腔恶 患者一般情况较 妇检:宫体及附件广 手术,病检 性肿瘤 差,疼痛呈持续 泛粘连,呈“冰冻骨 性,与月经无关。盆”,可伴有腹水。
肉桂、小茴香、干姜——温经散寒除湿 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行瘀 延胡索、五灵脂、蒲黄、没药——化瘀止痛 加苍术——燥湿化浊,茯苓——健脾渗湿
4.气虚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疼痛,痛连腰骶,经行加重, 或胞中结块,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经量多, 色淡暗有块,带下量多。舌暗,或有瘀点瘀 斑,苔白,脉细弦 。 治 法: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方 药: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国外有人对8450例15~44岁的女性进行 了分析:
15~19岁者盆腔炎发病率为3%,30~34岁 者发病率为14%; 结婚时间长久者发病率为19%,新近结婚 者发病率为12%,而未婚者发病率为6%; 仅一个性伴侣者发病率为7%,有多个性 伴侣者发病率为10~22%。
临床特征与转归
特征 下腹部疼痛,或带下增多,或阴道出血, 或伴有发热。 转归 治愈:但可遗留疤痕、粘连、功能障碍 迁延:急性 慢性 扩散: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
辨证论治
治疗则以祛瘀为大法。 结合全身证候辨其寒热虚实 寒热错综、虚实夹杂 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治疗中注意祛邪与扶正的关系 配合体育锻炼和生活调摄,增强体质
1.湿热瘀结证 主要证候:少腹部隐痛或疼痛拒按,痛 连腰骶,低热,经行或劳累加重,带下 量多,色黄,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或滑数。 治 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 药:银甲丸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 田七
一、服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1.急性盆腔炎热毒炽盛,湿热瘀结的病 人,中药汤剂可每日二剂,宜饭后偏凉 服下。 2.气滞血瘀,寒湿凝滞的中药汤剂宜饭 后温服,药后宜卧床休息片刻。
3.用复方毛冬青灌肠液保留灌肠:尽量 排尽大小便,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抬 高,用一次性灌肠袋,插入直肠深约 10~15cm,缓慢滴入,灌肠后分别取左 侧卧位、仰卧位、右侧卧位,使药液与 病变部位充分接触,保留2h~4h以上, 每次150~200ml,根据病情日1~2次。
素体虚弱 正气内伤 外邪侵袭
瘀血留滞 气虚血瘀— 冲任胞宫
慢 性 盆 腔 炎
诊断
1.病史: 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及妇科 手术感染史,或不洁性生活史
2.临床表现 : 下腹部疼痛或坠胀痛,痛连腰骶, 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可 伴有低热起伏,带下增多,月经不调, 不孕 。
3.妇检: 子宫常后倾后屈,压痛,活动受限;宫体 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或触及囊性肿块,压痛; 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4.辅助检查: ①B超检查:可有一侧或两侧附件液性包块; ②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输卵管迂曲、阻塞 或通而不畅; ③腹腔镜检查:盆腔粘连,输卵管积水、伞端 闭锁。
【临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