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章 新能源综合利用的意义
(注:蓝色字体表示根据具体项目需要修改的内容)
一、响应国家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的时代背景
(一)能源紧缺
能源资源不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贫乏。
政府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剩余可开采石油储量仅为3.0吨,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9,石油对外依赖度已经超过40%;煤炭、天然气和森林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2、1/23和1/6。
按照现有用能速度,我国目前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只能使用20年,而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也只能使用100年。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耗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相当于美国人均能源消耗水平的10%
,其增长潜力巨大。
一边是能源存量短缺,另一边是能源消耗快速增长,我国能源形势十分严峻。
人均能耗消费水平见图1-1。
图1-1人均能耗消费水平
我国城乡建筑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根据统计,到2000年,房屋建筑耗能量为3.5亿tce ,约占全国总能源消耗量的27.5%,并且呈逐年稳步增长趋势。
一方面,我国正处在高速建设期,每年城乡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约为20亿平方米;另一方面,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高,单位面积采暖能耗达到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三倍以上。
大量的高能耗建筑的投入使用必将导致建筑能耗总量快速上升。
以我
国现有建筑能耗水平计算,到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tce,为2000年的3倍,也就是说,差不多相当于2000年全国能源总消耗量。
建筑能耗增长见图1-2。
图1-2 建筑能耗增长趋势图
(二)环境污染
环境状况是我国面临的另一大问题。
2002年燃煤造成的SO
2
和烟尘排放量约占
排放总量的70~80%;SO
2排放形成的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CO
2
排放量约9.0
亿吨,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
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城市热岛效应也日益严重。
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3~4%。
二、响应国家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的相关政策
毋庸讳言,能源和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实现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瓶颈因素。
为此,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从而促进能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指出进一步的工作方向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节能减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指出,推进建筑节能,全面实施重点节能工程。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编制了“中长期节能专项规划”,建筑节能被列为重点节能领域之一,建筑节能工程成为十大节能工程之一,建筑节能工程包括:新建建筑全面严格执行50%节能标准,四个直辖市和北方严寒、寒冷地区实施新建建筑节能65%的标准,并实行全过程严格监管。
建设低能耗、超低能耗建筑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对现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进行城市级示范改造,推进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建材产业化。
建设部制定了“建设部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建设部建筑节能‘十五’计划纲要”、“建设部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
建设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能源结构,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是实施国家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是满足能源需求日益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建筑用能效率的现实要求。
国家重点支持相关技术领域中应用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工程、技术集成及标准制定,其中包括地表水及地下水丰富地区利用淡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工程。
近年来,我国制定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等一系列节能标准,《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管理办法》与《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技术导则》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也在编制中。
各地方也相继编制了地方性节能标准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节能检验标准。
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标准的颁布执行必将推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
可以说,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的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当今建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相关产业的发展刻不容缓。
三、响应国家推广建筑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新能源综合利用是关系国际民生的战略需要,是开发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房屋建筑规模巨大,其中住宅建设约占居住建筑的92%,而住宅,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社会问题。
“八五”期间,我国能源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3.6%,而建筑能耗年平均增长率为5.84%,大大超过了能源的增长率。
当前,由于我国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很差,供暖系统热效率低,单位住宅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
这就说明,除了坚决采取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措施之外,已别无它路。
使用地热能、低谷电能等新能源,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70%以上,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改善人们生活品质、居住环境的需要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不再停留在面积、空间、绿化的要求,对房产的配套、采光、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高档楼盘,更应该把健康住宅的概念,引进到项目开发中。
集中供热、供暖供冷是现代高品质生态住宅必备的配套设施。
它不仅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同时也能使居民真正体验到酒店式的星级服务,是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
五、绿色能源,环保节能效益显著
由于空调系统采用新能源作为冷热源取代了锅炉、制冷机及冷却塔等,无需燃煤或燃油,不必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用远距离输送热量,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因此新能源热泵的运行不会产生任何污染,因此属于绿色能源,其利用具有深远的
环境效益。
比较燃煤锅炉CO
2排放量与用相同燃料产电驱动热泵所排放的CO
2
量,使
用热泵平均可减少30%的CO
2
排放量,在一些场合甚至可减少50%。
因此新能源热泵系统对环境保护的贡献相当大。
所以项目建设完成后在取得显著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
六、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需要
在国内自产能源匮乏且面临能源消耗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升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以提升生产力与竞争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结合市委倡导循环经济,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采用海水、地下水等地源热泵技术和太阳能供热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
七、明显减少空调系统的配电负荷和单位GDP能耗
新能源热泵能较大幅度的降低配电负荷,明显减少项目的配电负荷和费用。
根据统计资料,建筑能耗占GDP能耗的80%,其中空调热水能耗占办公性质用房的能耗的70%,若使用新能源热泵系统,与传统的VRV空调系统相比可节能50.4%,则单位GDP能耗可降低80%×70%×50.4%=30.2%
可见,采用新能源热泵系统可使单位GDP能耗降低30.2%,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响应中央号召、丰富生态理念的创举。
八、促进环保节能技术的发展
大型城市热泵系统在国外已有十几年的运行历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技术和经验。
而在国内还没有此类大型工程,引进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对于促进环保节能事业的发展,尽快缩短我国在热泵利用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九、安全可靠,避免地质灾害
城市新能源热泵系统使用电能驱动热泵,吸收低位热量(或向低位热源排放热量),无燃烧设备,从而不存在爆炸、燃烧等隐患。
同时也不受天气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十、节能减排的需要
在国内自产能源匮乏且面临能源消耗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升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以提升生产力与竞争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结合*****(项目的当地市委)倡导循环经济,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采用海水、地下水等地源热泵技术和太阳能供热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