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指导教师:尚元东
院系:教师教育学院10级
姓名:赵望辰
学号:2010121017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关键字: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

摘要: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

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工具现代化的趋势。

青少年犯罪(juvenile delinquency),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

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通常说的青少年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时期又称为青春期,是儿童向成年过度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关键时期。

青少年人数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是我国事业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长时间的高峰期,这是建国以来少有的。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我国的严重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

青少年犯罪问题解决得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都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的含义在理论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犯罪心理仅指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的心理因素,即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其认识、感情和意志的活动规律,以及其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有关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

广义的犯罪心理则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广义的犯罪心理不仅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而且还包括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前,预谋和准备犯罪过程的心理活动,以及犯罪以后逃避侦察、打击、处罚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包括犯罪人通过教育改造,悔过自新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规律。

[1]概而言之,这些心理因素包括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

目前,在我国的犯罪心理学理论界,多数学者认同广义说,罗大华教授是广义说的代表。

所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指人从出生是单纯的生物性存在发展而成为社会性存在的过程,也就是生活在一定背景下的人,由于生活中诸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等,逐渐地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社会化过程的一生。

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使其社会化过程更为艰巨。

如果这一阶段的错综复杂的矛盾解决得好,其社会化过程的方向就正确,青少年身心使得到健康成长。

否则,其社会化过程就会偏离正确方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性发育成熟由此引起的第二性征的显露和性感的产生,意识到两性差别,产生对异性的特殊好奇心和好感,爱美爱打扮也随之开始。

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

如果不能抓紧时机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归纳起来,少年时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 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

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二) 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
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三) 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

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

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四) 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所以,对少男少女应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在他们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趁热打铁”,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些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

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

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

那么,都有哪些心理驱使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呢?经分析,以下几种心理在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
1.逆反心理: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

孩子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2.模仿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

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少年模仿的对象。

如果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而走向犯罪道路。

3.义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

孩子和人家打架,是因为“那人打了他的一个哥们儿”,正是这种意气心理的反应。

4.报复心理:有个中学女生与男生发生冲突,男生给了她一巴掌。

一气之下,她冲回家拿起菜刀,回到学校砍了那个男生两刀。

强烈的报复心理使她失去了理智。

5.利己心理:这也是少年犯罪中较常见的一种心态。

尤其在独生子女犯罪中,更为常见。

不少独生子女备受娇宠,唯我独尊,占有欲十分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需之物。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策略
由于一般青少年的违法行为通常是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产生的,带有明显的情绪性色彩和盲目性,而非典型的反社会人格所致,因此,只要措施得当,注意从内心感化青少年,并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么,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是可以得到预防的。

首先,社会学意义上的预防包括:
(1)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惩治司法腐败现象,严肃法纪,在社会中树立法制的权威,增强其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

同时,大力整治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特别是对毒害青少年严重的“黄、赌、毒”要实行常期的专向斗争,逐步清除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2)规范文化影像市场的管理,加强对非法出版物的查禁和打击。

同时,要加大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力度,以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引导青少年的文化生活,陶冶青少年
的情操。

(3)加大素质教育推行的广度和深度,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教育方法,注重知行合一,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同时,贯彻《义务教育法》,依法控制学生流失现象。

(4)家庭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堤坝,“爱的理智,教的及时,严之有度,导之得法”是搞好家庭预防犯罪的理想之路。

此外,要加强学校、社会与家庭的联系,可成立如“家长学校”、“家庭问题预防中心”等形式的社区组织,及时发现和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5)完善我国青少年的立法工作,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权益,应以详备的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并在司法实践中给予切实的保障。

(6)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舆论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树立新的社会风气,形成一股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强大社会心理力量。

参考文献: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
廖秀健等,《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及预防探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斑》,2004年4月第5卷第二期
苏英:《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形成因素--典型个案之分析》
周朝英:《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心理治疗》
柴始青:《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和预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