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
World A g ricultur e 1999111(总247)
_6
_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史,可以看出,传统农业有两个最基本特征,即经营目的的自给性和经营手段的技术停滞性。
与之相对应,现代农业也有两个最基本特征,即
经营目的的盈利性(农业
劳动力收入水平接近或超
过非农劳动力)和经营手
段的工业化(特别是在技
术装备方面接近甚至超过
工业劳动力)。
整个工业化
进程中,农业发展也就表
现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的转变,即农业现代化。
发
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传统农业两个基本特征的转变是同时进行的,但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上,重点又不同,据此可将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现代化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转变经营目的为核心,
初步开始转变经营手段
推动农业经营目的转变的力量首先来自农业社会功能向二元化的过渡上。
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功能几乎全部体现在为社会成员提供食物上,可称之为社会功能一元化。
从18世纪60年代最早开始工业化的英国,到19世纪60年代最晚发动工业化的日本,各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典型产业)))纺织工业为先导开始了工业化。
这也充分说明了人类在食物需求得到低水平满足之后,
追求的下一个目标首
先是具有外在显示性
的穿。
无论毛纺工业还
是棉纺工业,加工对象
都来自农业,差别只在
来自不同的农业部
门。
农业社会功能一元
化格局被打破了,并被
供给食物和工业原料
的二元化所代替。
在低收入水平上,对服装需求的较大弹性促进了纺织工业的急剧扩张。
在美国,1815)1830年,棉纺工厂的纱锭由13万个增加到125万个,增长了816倍;1840)1860年,毛纺织业的工厂数从1420个增加到1909个,工人数从23342人增至48900人;年产值从260万美元增加到6880万美元,分别增加了2414%、10915%和2515倍。
纺织工业的扩张促进了工业原料需求的急剧增长。
1780)1835年,英国棉花消费量由247万k g增加到14310万k g,增加了5618倍;1850)1900年,美国棉花消费量增加了611倍,羊毛消费量增加了5倍。
需求刺激了生产, 1840)1900年,美国棉花产量增加了615倍,
发达国家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三个阶段
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心
尚启君
世界农业World A g ricultur e
1999111(总247)
_7_
羊毛产量增加了613倍,这必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提高其对工业原料的供给能力,从而增强农业的盈利性。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基本上都以业已存在的传统农业社会城市为区位展开工业布局,因而工业发展一开始就具有高度的集中性。
这引发了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化转移,同时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具有现代意义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
城市人口的增加引发了以生活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兴起。
这必然增加城市对食品的需求,促进了食物性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的盈利性。
跟农业经营目的的急剧转变相比,农业经营手段的转变要缓慢得多。
农业成了有利可图的产业以后,经营者必然积极寻求扩大农产品产量以提高利润的途径,而当时最主要的是扩大耕地面积。
一方面,各国有大量的未开垦土地;另一方面,该阶段积极发展的是大城市,城市扩张占用的耕地非常少。
非农用地主要指交通用地。
一般来讲,交通用地中占用农地特别是耕地的比例非常低。
因此,农地非农化量跟大量未开垦的土地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例如,即使在日本,1880)1920年耕地面积都增加了3611%。
农地和农业劳动力的同步增加,使各国工业化发动后相当长时期内,劳均耕地规模基本上处于稳定,甚至略有增加。
但是,工业原料作物跟粮食作物相比,具有更强的劳动密集特性,原因在于前者比后者有更大的需求弹性,继续增加劳动投入仍然可以获利。
这实际上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相对短缺,当然,程度并不会十分严重,只是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开始使用改良农具和马拉农业机械,使用畜力代替人力作为农业动力。
1867)1919年,美国作畜力用的马和骡增加了2143倍。
各国政府也积极推广新的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农场主也开
始施用化肥,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总之,跟传统农业相比,该阶段农业也具有劳动密集性,对替代劳动技术需求有限,工业对此也就不会产生供给。
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技术使用也处在起步阶段。
这些技术特性在日本更具代表性。
日本在明治时代不靠引进西方技术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而是靠改进老的耕作方法,靠从先进的西部向落后的东部推广这些优良方法。
明治技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劳动强度,而花费的资金很少。
该阶段结束的标志是:(1)农业劳动力绝对量已开始绝对减少,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到35%左右;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40%左右;(2)主要农产品的商品率达到75%以上;(3)工业结构仍以轻工业为主,但其比重在60%左右。
第二阶段:彻底完成经营目的之转变,
经营手段转变加快
促使农业经营目的转变完成的是食物性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
随着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所占的比重上升,工业品中间需求增加。
资本密集型工业增长速度加快,而劳动密集型工业增长速度显著下降。
随着农业劳动力份额的继续下降和绝对量的进一步减少,农业劳动力平均经营规模开始上升,农业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开始陆续出现。
这就产生了改进经营手段以提高经营能力的潜在需求。
资本密集型工业因急剧扩张而具备了供给农业机械的能力。
该阶段的农业机器表现为小型化和单一化的特点,因农业资本非农化已经结束而使农业经营者有能力依靠自我积累购买农业机械。
这样,农业机械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25)1955年,法国拖拉机增加了1012倍;美国拖拉机增加了3129倍,载重汽车增加了2125倍。
该阶段,城市化水平提高导致农地非农化规模增加,耕地面积开始稳定下
世界农业World A g ricultur e
1999111(总247)
_8_
来,有的国家甚至开始减少,尽管幅度较少,而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迅速上升,这样,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就有紧迫性,引进高产优质品种和增加化肥施用量是主要措施。
该阶段结束的标志是:(1)农业劳动力份额为15%左右,城市化水平为65%左右;(2)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占到55%左右。
(3)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率在90%以上。
第三阶段:经营手段转变基本完成,农业
劳动力装备水平接近或超过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工业各部门的技术、知识含量迅速上升。
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扩张使技术、管理和事务人员的就业岗位大量增加。
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农业劳动力也主要向服务业转移,而制造业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
发达国家城市向郊区化、小型化方向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逆城市化0,导致农业土地非农化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增加,美国自1945年以来,由于城市建筑等用途所占的耕地已达182215万hm 2
;日本城镇用地1965)1985年由86万hm 2增至148万hm 2,占国土面积的比重由212%上升到319%;英国二战以后每年城市建设和工交用地占用农地213万hm 2。
这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1945)1980年美国农场土地面积减少了8173%;1960)1979年日本耕地面积减少了9185%。
相比之下,农场(户)减少速度远远大于耕地减少速度,因此,农户耕地规模开始增加。
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基本上都存在着劳动力短缺现象,推动了农业全面实现机械化。
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导致农产品收入弹性大幅度下降,经营者为了增加利润必须大规模增加各种投入,特别是化肥施用量急剧增加。
该阶段,各国政府开始执行的农业保护政策使彻底转变经营手段获得了足够的财力支持。
这使得农业劳动力装备水平接近甚至超过了工业劳动力。
当然,这并不意谓着农业经营手段转变的结束,可以断言,随着工业结构的进一步高级化,农业经营手段也向更高级方向转变。
随着农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对自然的依赖性将进一步降低。
结
论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经营者作为/经济人0对收入最大化的追求和工业的带动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营者的经济理性是人的本性,客观存在,而工业的带动作用却是工业发展模式决定的。
因此,工业发展模式才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有序而顺利转变的唯一决定因素。
发达国家的农业能够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与工业发展模式的有效选择分不开的。
这又是市场机制充分作用的结果,任何不恰当的人为干预都可能使工业发展模式发生偏差,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首先完成经营目的之转变,然后完成经营手段之转变,二者存在一定的时滞。
经营手段发生实质性转变所用时间较短,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工业主导产业的有效选择和有序转换,即初期工业化主导产业必须而且只能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加工对象的劳动密集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