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继电保护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代继电保护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XXX学号XXXXXXXXX目录目录 (1)前言 (2)一、微机继电保护的特点 (2)二、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史 (3)三、我国继电保护的现状 (4)四、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5)五、结束语 (7)前言继电保护技术是向着计算机化、智能化和数据通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快速发展。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当中,继电保护装置应该具有大容量的数据的长期存放的一个空间,这样才能够做到需要的时候快速处理这些数据,:还要有强大的通信能力,这样能够与其他保护和控制的装置来共享所有数据的信息,使得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具备计算机的所欲功能。

为了保证整个电力系统能够安全运行,各个保护单元要能够协调工作,所以,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是势在必行的。

大量电缆的投资很大,使得二次回路很复杂,但是如果利用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安装保护设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免除大量的控制电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网络化和智能化这对继电保护的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维护来使设备正常运行,从而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一、微机继电保护的特点研究和实践证明,与传统的继电保护相比较,微机保护有许多优点,其主要特点如下:1.改善和提高继电保护的动作特征和性能,动作正确率高。

主要表现在能得到常规保护不易获得的特性;其很强的记忆力能更好地实现故障分量保护;可引进自动控制、新的数学理论和技术,如自适应、状态预测、模糊控制及人工神经网络等,其运行高正确率也已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2.可以方便地扩充其他辅助功能。

如故障录波、波形分析等,可以方便地附加低频减载、自动重合闸、故障录波、故障测距等功能。

3.工艺结构条件优越。

体现在硬件比较通用,制造容易统一标准;装置体积小,减少了盘位数量;功耗低。

4.可靠性容易提高。

体现在数字元件的特性不易受温度变化、电源波动、使用年限、元件更换的影响;且自检和巡检能力强,可用软件方法检测主要元件、部件的工况以及功能软件本身。

5.使用灵活方便,人机界面越来越友好。

其维护调试也更方便,从而缩短维修时间;同时依据运行经验,在现场可通过软件方法改变特性、结构。

6.可以进行远方监控。

微机保护装置具有串行通信功能,与变电所微机监控系统的通信联络使微机保护具有远方监控特性。

二、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史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经历了机电型、整流型、晶体管型和集成电路型几个阶段后,现在发展到了微机保护阶段微机继电保护指的是以数字式计算机( 包括微型机) 为基础而构成的继电保护。

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60年代中期, 有人提出用小型计算机实现继电保护的设想, 但是由于当时计算机的价格昂贵, 同时也无法满足高速继电保护的技术要求,因此没有在保护方面取得实际应用, 但由此开始了对计算机继电保护理论计算方法和程序结构的大量研究, 为后来的继电保护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计算机技术在70年代初期和中期出现了重大突破, 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微型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进入了实用阶段。

价格的大幅度下降, 可靠性、运算速度的大幅度提高, 促使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出现了高潮。

在70年代后期, 出现了比较完善的微机保护样机, 并投入到电力系统中试运行。

80年代, 微机保护在硬件结构和软件技术方面日趋成熟, 并已在一些国家推广应用。

90年代,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到了微机保护时代, 它是继电保护技术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第四代。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 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

从8位单CPU结构的微机保护问世,不到5年时间就发展到多CPU结构, 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的大模块结构, 性能大大提高, 得到了广泛应用, 后又发展到以工控机核心部分为基础的32位微机保护。

采用32位微机芯片并非只着眼于精度,因为精度受A/ D转换器分辨率的限制, 超过16位时在转换速度和成本方面都是难以接受的; 更重要的是32位微机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 很高的工作频率和计算速度, 很大的寻址空间, 丰富的指令系统和较多的输入输出口。

CPU的寄存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是32位的, 具有存储器管理功能、存储器保护功能和任务转换功能, 并将高速缓存( Cache) 和浮点数部件都集成在CPU内。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 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 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 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 强大的通信能力, 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 高级语言编程等。

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机的功能。

在计算机保护发展初期, 曾设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作成继电保护装置。

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 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的。

现在, 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度、存储容量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小型机, 因此, 用成套工控机做成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将是微机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

三、我国继电保护的现状我国从7O年代末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高等院校和科院起着先导的作用。

华中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都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机保护装置。

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的推广开辟了道路。

在主设备保护方面,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1989、1994年通过鉴定,投入运行。

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也于1991年通过鉴定。

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微机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西安交通大学与许昌继电器厂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也相继于1993、1996年通过鉴定。

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

可以说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

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四、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计算机硬件的更新和网络化发展在计算机领域, 发展速度最快的当属计算机硬件, 按照著名的摩尔定律, 芯片上的集成度每隔18~24个月翻一番。

其结果是不仅计算机硬件的性能成倍增加, 价格也在迅速降低。

微处理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单片化及相关功能的极大增强, 片内硬件资源得到很大扩充,单片机与DSP芯片二者技术上的融合, 运算能力的显著提高以及嵌入式网络通信芯片的出现及应用等方面。

这些发展使硬件设计更加方便, 高性价比使冗余设计成为可能, 为实现灵活化、高可靠性和模块化的通用软硬件平台创造了条件。

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 使微机保护对技术升级的开放性有了迫切要求。

网络特别是现场总线的发展及其在实时控制系统中的成功应用充分说明, 网络是模块化分布式系统中相互联系和通信的理想方式。

如基于网络技术的集中式微机保护, 大量的传统导线将被光纤取代,传统的繁琐调试维护工作将转变为检查网络通信是否正常, 这是继电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微机保护设计网络化, 将为继电保护的设计和发展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创新, 它会大大简化硬件设计、增强硬件的可靠性, 使装置真正具有了局部或整体升级的可能。

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 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尚须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 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 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

到目前为止, 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 所有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反应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

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 缩小事故影响范围。

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

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 这是首要任务) , 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 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 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显然, 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 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

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一般的非系统保护, 实现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也有很大的好处。

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愈多, 则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的判断和故障距离的检测愈准确。

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过很长的时间,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 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 才能做到这一点。

对于某些保护装置实现计算机联网, 也能提高保护的可靠性。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 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 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

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 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

因此, 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 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 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用于变电站的监视、控制、保护, 包括故障录波、紧急控制装置, 虽然已实现了微机数字化, 但几乎都是功能单一的独立装置, 各个装置缺乏整体协调和功能的调优, 且功能交叉, 输入信息不能共享, 接线复杂, 从整体上降低了可靠性, 同时不能充分利用微机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和速度, 经济上也是一种浪费。

现在广泛应用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为常规自动化系统,它应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通信技术, 代替人工对变电站进行正常运行的监视、操作、电压无功控制、量测记录和统计分析、故障运行的监视、报警和事件顺序记录与运行操作, 大多不涉及继电保护、紧急控制、故障录波、RTU、维修状态信息处理等功能, 功能相对比较简单。

目前, 为了测量、保护和控制的需要, 室外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如变压器、线路等的二次电压、电流都必须用控制电缆引到主控室。

所敷设的大量控制电缆不但要大量投资, 而且使二次回路非常复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