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生平及作品简介

李清照生平及作品简介

千 古 李第 清一 照才 女
一、简介
•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 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 古第一才女”之称。 •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 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 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 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 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 “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 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四、后期作品
•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 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 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 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 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 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 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 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 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 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 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 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 中的纯洁心灵。全词以女性特有的 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 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 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 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三、前期作品
•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 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 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 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 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 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 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 武陵春 • 风住尘香花已尽, • 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 • 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 • 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 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 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 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 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 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 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 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 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 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二、创作风格
•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 “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 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 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 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 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 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 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 《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 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 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 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 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 几个片断以优闲的游兴始,中经溪 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 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 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 之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 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 年少时的好心情。动作和情绪,起 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词人把瞬 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 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 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 这是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 之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五、总体评价
•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 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 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 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 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 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 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 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 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二)少妇时代(与丈夫赵明诚琴瑟和弦。)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 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 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的 心情和好胜的脾性。可谓 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 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 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 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 •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 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 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 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 “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 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 达得摇曳多姿。
• 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 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 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 字了得!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 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 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 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 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 “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 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 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 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 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 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 如梦令 •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