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粉病:此病多发生在圃地幼苗上。
在气温高、湿度大,苗木过密。
通气不良的条件下最易发生。
嫩叶背面主脉附近出现灰褐色斑点,以后蔓延整个叶背,并出现一层白粉,严重的嫩枝和干上也有白粉。
防治方法:
1、苗圃要经常注意环境卫生,适当疏苗;或发现少数病株时立即拔除或烧毁。
2、发生时用波美0.3—0.5度的石硫合剂,每10喷射一次,连续三、四次。
二、黑斑病樟树种子发芽出苗后长出1—4片叶时,容易发生此病。
从苗尖向根部变成黑褐色而死亡。
防治方法播种时做好种子、土壤及覆盖物等消毒工作。
在发病时,先拔除烧毁病苗,并用0.5%的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喷射二、三次,即可防止蔓延。
三、樟叶蜂一年中发生代数多,为害期长,1年生苗受害严重死导致枯死,造林后树木树冠上部嫩叶常被吃光,严重时影响树木生长。
防治方法:可用0.5公斤闹羊花或雷公藤粉加清水75—100公斤制成药液喷射苗木,或用90%敌百虫或50%马拉松乳剂各2000倍液喷杀。
四、樟梢卷叶蛾一年发生数代,幼虫蛀食枝梢,影响樟树高生长,致使干形弯曲。
防治方法:
1、3月樟树新梢抽出后,第一代幼虫孵化时用90%敌百虫、50%二溴磷乳剂、50%马拉松乳剂10000倍液进行喷射,每隔5天一次,连续二、三次,能杀死幼虫。
如果幼虫已蛀入新梢,也可喷洒40%乐果乳剂200—300倍液。
2、苗圃或小面积林地,可在冬季收集枯枝落叶烧毁,以消灭越冬蛹。
五、樟果螟一般为害樟树幼苗和20年生以下幼树。
一年发生二代。
第一代幼虫在5月底到7
月中旬为害。
第二代幼虫在8—9月为害,幼虫成群集结于新梢上取食叶芽,并吐丝把残叶卷成球状,包扎顶芽,以至新梢枯死,甚至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1、幼虫刚开始活动尚未结成网巢时,用90%敌百虫4000—50000倍液进行喷射,即可杀死。
2、如果幼虫已结成网巢,最好将其栽掉烧毁。
六、樟天牛
1、成虫产卵期(五月上旬至六月上旬)用铅丝刷刷产卵疤痕,刺卵或初孵幼虫。
2、用人工剪除被害枝,后由排泄孔注入敌敌畏等药剂,将其中幼虫杀死。
大樟树常见的病症是灰霉病。
如果有发生,除加通风外,可严重时喷洒23%退菌性可湿性粉剂320倍液或54%粉锈宁500倍液,每15天一次,连续喷三四次。
香樟常见病虫害黄化病:
1、症状:病树叶片不同程度发黄,树势衰弱,严重者叶黄白色、质薄,叶尖与叶缘有焦枯斑,容易受冻害。
叶稀少,树冠萎缩,逐渐衰竭死亡。
2、发生规律:属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土壤条件不适宜,有效铁含量偏低。
另外根系和树皮受损伤较严重时也可导致香樟黄化病。
病树全年均表现黄化症状,无明显发病周期,幼树与新移植不久的香樟黄化比例较高,同一病株冬春两季黄化较重,新叶黄化重于老叶。
3、防治方法:①以预防为主,选用优良壮苗,适地适树,精心栽培管理。
②根部追施鸡粪+硫酸亚铁+尿素(5:0.5:0.125)等有机复合肥。
③用0.5%硫酸亚铁+0.05%柠檬酸水溶液或2%硫酸亚铁+0.2%柠檬酸+3%尿素+0.02%赤霉酸水溶液叶面喷雾或树干注射。
樟脊冠网蝽
1、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代,在主脉叶组织中越冬,4月下旬出现若虫,9月下旬出现越冬卵,
11月中旬基本结束。
主要为害中下部叶片。
2、防治方法:用艾美乐、灭百可等药剂叶面喷雾。
樟个木虱
1、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2代,以若虫在被害叶背面越冬和为害。
4月中旬出现第一代,6月中旬出现第二代。
造成叶片出现褐色虫瘿,引起叶片黄化,叶尖发生枯斑。
2、防治方法:4月中旬和6月上旬用杀虫素或蚍虫啉等化学药剂喷洒叶背。
橘刺粉虱
1、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代,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和9月下旬~10月上旬达到发生
盛期,以老熟幼虫在叶背越冬,造成叶片黄化。
2、防治方法:①冬季清除枯也杂草,消灭越冬成虫。
②发生时期用晶体敌百虫、氧化乐果、敌敌畏、杀螟松等药剂防
介壳虫
1、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4代,以雌虫在蜡壳中越冬,在枝干、叶片上均可寄生,造成树势衰弱,生长不良,严重时整株枯死。
郁闭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发生严重。
2、防治方法:①人工刮除干枝上虫体和蜡壳。
②加强管理,适当修剪,增加通风透光度,减少发生几率。
③即使剪除虫枝销毁。
④在若虫初孵期喷洒花保、蚍虫啉、蚧螨灵等化学药剂防治。
⑤根周开沟环施呋喃丹等内吸药剂防治。
樟叶蜂
1、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4月下旬出现第一代幼虫,6月上中旬出现第二代幼虫,有世代重叠现象。
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片,以后分散取食,造成
叶片出现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可将树叶全部吃光。
2、防治方法:①幼虫期喷洒杀虫素、灭幼尿等药剂防治。
②在冬季人工挖除越冬茧。
茶蓑蛾
1、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3代,以3~4龄幼虫在护囊内越冬,6月底到7月初第一代幼虫开始为害,9月第二代幼虫发生为害。
2、防治方法:①人工摘除护囊。
②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③幼虫期喷洒灭幼脲、除虫脲、烟参碱、晶体敌百虫等药剂防治
刺蛾
1、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茧可见于树干和树下土壤,以7~8月为害较重。
2、防治方法:①冬季人工除茧。
冬季人工除茧。
②灯光诱杀成虫。
③在幼虫期喷洒BT、灭幼脲、除虫脲、敌杀死等药剂防治。
樗蚕蛾
1、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杂灌木上结茧越冬。
5月成虫羽化产卵,5~6月和9~11月为各代幼虫期,初龄幼虫群集为害,成虫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
2、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杀幼虫和摘茧烧埋。
②灯光诱杀成虫。
③幼龄幼虫期喷洒除虫脲、敌百虫等药剂防治。
台湾乳白蚁
1、发生规律:属土、木两栖性,群体较大且比较集中,蚁巢建在隐蔽处;工蚁通过蚁路到各处摄食,通过长翅繁殖蚁完成群体的扩散繁殖,繁殖蚁分飞对温度、湿度、气压、降雨等条件要求比较严格。
5月、6月下旬到8月为为害高峰期。
2、防治方法:①在蚁道放置“蚁克”等诱杀剂。
②避免树木的机械损伤。
③加强养护管理,及时给树木补洞。
樟蛱蝶
1、症状:幼虫取食叶片,严重为害者食尽叶片,仅留主脉及叶基残叶,影响林木生长和观赏。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4-36毫米,翅展65-70毫米,体背、翅红褐色,腹面浅褐色,胸部腹面中央白色。
触角黑色,长19毫米。
后胸、腹部背面,前、后翅后缘近基部密生红褐色长毛。
前翅外缘及前外半部带黑色,中室外方饰有白色大斑,后翅有尾突2个,长3毫米。
(卵)半球形,高1.8毫米,深黄色,散生红褐色斑点。
(幼虫)体长55毫米左右,绿色,头部后缘有骨质突起的浅紫褐色四齿形锄枝刺,第3腹节背中央镶1个圆形淡黄色斑。
(蛹)长25毫米,粉绿色,悬挂叶或枝下,稍有光泽。
3、生活习性:1年3代,以老熟幼虫在背风,向阳、枝叶茂密的树冠中部的叶面主脉处越冬。
翌年3月活动取食,4月中旬化蛹,5月上旬前后羽化成虫;5月中旬产卵,5月下旬幼虫孵化,各代幼虫分别于6月、8-9月及11月取食为害。
7月下旬第1代成虫羽化,成虫常飞至栎树伤口,以伤口流汁为补充营养。
随后交尾,产卵,卵多产于樟树老叶上,嫩叶上很少。
卵散产,一般1叶1卵,初孵化幼虫先取食卵壳,后爬至翠绿中等老叶上取食,老熟幼虫吐丝缠在树枝或小叶柄上化蛹;10月上旬第2代成虫羽化。
第3代幼虫于10月下旬出现,12月上旬前后末龄幼虫陆续越冬。
一般卵期为6天左右,第1代幼虫期40天,第2代30多天,第3代幼虫约160天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