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关于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第一节文化一、文化的定义(一)《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的解释: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是一个整体,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形成文化系统的具体要素,就是一个个具体的文化现象。
简单归结,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
二、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
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
2.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3.文化是一个体系。
4.文化在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
5.文化是丰富多样的。
6.文化是发展变化的;7.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8.文化常有本民族文化优越感的倾向;9.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
第二节交际一、交际的概念交际这一词汇communicate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
很明显,交际这一概念与“共同”commonness密切相关,即“共同”或“共享”是交际的前提。
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
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和无意向的活动。
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可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
人们的交际行为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
二、交际的特点1. 交际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活动;2. 交际的双方是动态的;3.交际过程一旦完成,所发出的信息是不能收回的;4.交际具有社会性。
三、文化和交际的关系文化会影响到交际。
当我们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和他人交往时,我们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反应。
对于成年人来说,要想完全去掉自己原有的文化烙印而换上一种新文化是难以办到的。
文化特点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每个人。
人类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都与文化密切相联。
一位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教授约翰来我国一所大学教英语。
清晨,在去教室的路上,遇到了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中国女学生慧芳。
慧芳对约翰问好:“Good morning.Where are you going now?”约翰用英语回答:“Well,I am going to the classroom.”在课堂上,约翰滔滔不绝地讲话,慧芳只能听懂大约70%。
讲课的时候,约翰在课堂上走来走去,不时坐在学生的课桌上,一次甚至坐到了讲台上。
在讲课时,约翰几次用目光注视慧芳,她总是低下头,避开约翰的目光。
约翰把目光转移到其他同学,当与他们目光相遇时,大多数同学也都躲开。
临下课前,约翰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教室里一阵沉默。
他又一连串问了几个问题,同学们依然没有反应,直至下课铃声响起来。
请你身临其境的设想,约翰和慧芳各自有什么感受呢?原因何在?第三节跨文化交际(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2.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交际语言3.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4.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一、跨文化交际的表现形式(一)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1.种族间的交际;2.民族间的交际;3.国际间的交际;4.同一文化中不同亚文化间的交际;(二)从社会学的角度分:1.个人层次;2.组织层次;3.国家层次。
二、跨文化交际的特点1.双方文化共享性差;(1)编码发音和形状不同(2)词汇量不同(3)各种编码本中共有词汇的文化涵义相同与不同掺杂在一起。
(4)编码次序不同2.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3.无意识的先入为主;4.误解、矛盾与冲突增多;5.文化变异性增强。
三、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一)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理由:因为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人认为,既然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在每个群体中的看法又有差异,那么,严格说来,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重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因为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应该放在首位。
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
个人之间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把他们当作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顺序应该是:主流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意识汉维提出跨文化意识:指的是理解和承认人类具有各自创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社会不同,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各异。
汉维将侨居他国的人的跨文化意识分成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通过旅游、杂志、教科书等对表面的文化现象有所观感,但是深受模式化的约束,并认为所见现象奇特而又不可理解。
第四节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交际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Wolfson)说过:“母语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外国人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对违反谈话准则的行为一般则认为是态度无礼。
”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如何导入文化因素,如何进行文化教学,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历时文化和共时文化历时研究:从纵的方面考察某一文化或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演变,它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共时研究:从横的方面考察某一文化或文化现象在某一历史阶段的表象和特征。
鲁健骥先生:“有些文化现象是有时间性的,因此对文化的介绍也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相应的调整。
一些西方人头脑中当代的中国人还是清朝时人的形象,就是由于忽视文化现象的时间性得出的错误印象。
”2、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由于各地域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只有结合语言教学,真实介绍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才能使外国学生真切了解中国,对汉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才能使他们更为便利地在各个地区与当地人进行交际。
3、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交际文化主要指蕴含在语音、词汇、语句中的文化因素。
非语言交际文化的范围更广,如动作姿态进行交际,交际时的距离,交谈时的眼神。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以交际文化教学为主,知识文化教学为辅。
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时让留学生尽快掌握目的语和相应的文化,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4、词语文化和非词语文化词语文化: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系统中,完全等值的词所占的比例不大。
不等值词和不完全等值词(指不同语言中意思、色彩、用法不完全相同的词),蕴含着自己的文化特质。
非词语文化:语法系统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不能忽视。
语音中的表现主要时音系和谐音。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当代中国交际文化,尤其是语言交际文化,当然,对非语言交际文化,知识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也不能排斥。
第二章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和跨文化交际从跨文化交际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把影响交际的文化方面的制约因素分成三个方面:第一,价值观念;第二,民族性格;第三,思维方式。
一、价值观念(一)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用行动的根本出发点。
价值观念体系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人们的语言也受到价值观的影响。
(二)从价值观的三个方面看不同的文化差异表现(1)世界观(是天人合一还是天人相分)A、中国: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
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先整体后局部。
B、西方:天人相分。
人与自然是相分对立的,人处在支配自然改造自然的地位。
体现在语言上,重逻辑,求精确。
而且是分异型句式。
“我家有三口人”“教室里有四十几位同学”“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my family”“There are 44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2、群体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
A、中国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体现在语言上,是We language的特点。
B、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存在的价值,崇拜个人奋斗。
体现在语言上,是I language的特点。
3、时间取向:过去取向和未来取向A、过去取向还是未来取向中国人以过去为主,人们崇尚老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都着眼于未来,未来取向是他们的价值观念,很少崇尚老祖宗,敬老尊师,也不像中国人那样重经验,重年龄。
B、对时间使用的差异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很强,美国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时时刻刻都有一种时间紧缺的意识。
有学者曾经这样来概括中国人的时间观:“大漠中的牵驼人,晒太阳儿的农民,一步一伏的朝圣者,边唠边绣的妇女,半天不起竿的钓者,藤架下的品茶人,晨练太极的老者……他们都不着急。
”二、民族性格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民族性格,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行为的重要方面。
民族性格指的是一个民族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一种总体的价值取向。
中国的民族性格体现了以人生为核心的人文特质,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国民族性是入世的。
西方人对人生的探讨不像中国人那么感兴趣,他们偏重于追求世界的本体,关注的是怎样认识自然或客观世界,而不是怎样为人处世,西方民族性是创世的。
三、思维模式(一)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1、整体思维的特点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思维,就是指思维的对象、成果及运用思维成果对思维对象加以改造,都表现出整体的特征。
2、分析思维的特点西方的思维模式是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西方人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是以天人相分为出发点,注重内在的差别和对立,寻求世界的对立。
分析性思维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加以分门别类,把复杂的现象和事物分解为具体的细节或者简单的要素,然后深入考察各个部分、细节、要素在整体中的性质。
3、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在语言上的不同表现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模式是先整体后局部,是演绎式的思维模式。
西方人的分析思维模式是先局部后整体,是归纳式、线条式的思维模式。
在感知时间、地理位置,表达组织,介绍人物等方面,英语的表达顺序是从小到大。
汉语是从大到小。
汉语学习者听我们的汉语,一定要听完整的句子才能听明白其中意思,而英语可以听主要的句子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