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王玉珍简历王玉珍,女,仙桃市人,生于1935年,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人大代表,省文联副主席、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中文名王玉珍民族汉族体重49kg出生日期1935年毕业院校中国音乐学院主要成就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国籍中国身高165cm出生地沔阳(今仙桃市)沙湖镇职业演员代表作品《洪湖赤卫队》、《海砍樵》目录1人物生平2登上演艺事业的巅峰3晚年生活淡定而充实1 人物生平编辑王玉珍,女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先后在歌剧和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扮演女主角英,并以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红海外,成为中华民族红色经典旋律。
1981年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民族声乐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历任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
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市第八、九届人大代表,现居。
1959年、1961年,王玉珍分别在同名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人公英,自此红遍大江南北。
她塑造的女英雄英,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形象之一;她演唱的《洪湖赤卫队》中的“主打”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更是在神州传唱了半个世纪。
而王玉珍此后的人生旅程也处处打上了鲜明的“洪湖”烙印。
误打误撞踏上表演之路1935年出生于沔阳(今仙桃市)沙湖镇一个贫民家庭的王玉珍,小时候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以舞台为生的艺术家。
在她幼时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和饥饿。
她记得有个礼拜,家里没有菜吃,每天都是豆瓣酱拌饭。
这样的情形还算好的,更糟的是揭不开锅的时候。
因此,她那时的愿望就是能够吃饱饭,自己养活自己。
自小随父母来到,解放后,14岁的王玉珍报名去硚口区文化馆学习缝纫,想掌握一门手艺,自食其力。
结果学了两天,自小爱唱歌的她就被旁边办的歌咏班所吸引,便大胆地向老师毛遂自荐,在试唱了一首歌曲后,老师认为她的嗓音条件不错,就收下了她。
不久就赶上1950年国庆演出,她被分配演《小放牛》中的小男孩,结果表现出色,被推荐去考省文化艺术团。
王玉珍还记得,母亲刚开始不同意她去投考,但最后还是拗不过王玉珍的坚持,答应了。
在王玉珍从汉口去武昌投考的那一天,母亲从箱底摸出一块银元,递给她,说:“考不上,就回来。
”但运气又一次眷顾了王玉珍,在歌咏班同去考试的四人中,只有她一人被录取。
她的歌唱之路由此正式开始。
一进文工团,王玉珍形容那时的感觉是“如鱼得水”,整天笑嘻嘻的。
这个从贫民家庭走出的女孩子觉得自己有职业了,翻身感特别强。
在团里,服装、道具、灯光、跑群众,无论什么杂活,她都愿意干;戏曲里的唱、做、念、打,楚剧、汉剧、川剧、梆子,她样样都学。
她说,那个时候练功特别苦,“练功时,腿真是疼得要命,我们就一边嘴里喊着黄继光、邱少云这些英雄的名字一边练。
当时我们受的是革命主义教育,不怕流血不怕流汗,所以什么苦都能吃。
”正是这段时期如海绵吸水般的学习和积累,为王玉珍以后的演唱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段时期,王玉珍的舞台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出演改编后的楚剧《秋江》和《海砍樵》。
她的演出,被认为“唱功扎实,舞台动作自如大方,举手投足间很有韵味”。
这个时候的王玉珍,“小荷才露尖尖角”,她在等待绽放的那一刻。
含着眼泪演“英”1959年,王玉珍艺术才华闪亮绽放的时刻来到了。
这一年,为了向中华人民国诞生十周年献礼,王玉珍所在的省地方歌剧院创作了歌剧《洪湖赤卫队》。
王玉珍回忆说,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部歌剧,团里的领导、编剧、演员都去洪湖地区收集素材,体验生活。
在那里,他们听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她说,本来英的原型是男的,但从艺术角度上看,不太好表现,不容易打动人,后来就将人物性别改成了女的。
后来有人认为英的原型是贺龙的姐姐贺英,也不对。
她说,之所以取名“英”,一是在唱腔上比较响亮,二也是想借鉴点贺英的气概。
当时团里对主要角色扮演者采取了公开竞选的办法,谁演得好就由谁上。
结果,王玉珍以其深厚的舞台功底、明亮甜美的音色拔得头筹,担任英A角。
王玉珍说,在饰演英的过程中,她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
“刚开始我并不喜欢这个剧,认为剧情太简单,没有起伏跌宕的剧情。
”但在深入洪湖革命根据地生活,听老革命、老红军讲述当时的革命故事和经历后,她重新阅读剧本时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听到这些烈士的故事之后,我觉得每一句台词,每一句话,都不是口号,或是一种台词,甚至是用他们斗争的鲜血来凝成的。
”她说,那时他们常常是含着眼泪化装上台,渐渐地,英的形象在她的心中越来越丰满,她开始用心贴近这个角色。
2 登上演艺事业的巅峰编辑歌剧《洪湖赤卫队》的第一场演出被安排在洪湖地区。
结果,大获成功,洪湖人说:这是我们的戏,唱的是我们的歌,讲的是我们的事。
此后,他们又边演边改,不断完善。
1959年10月,《洪湖赤卫队》晋京演出,第一场在儿童剧院的演出就一炮而红,散场时,观众是哼唱着“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的旋律离开的。
而在中南海怀仁堂的第100场演出,则将歌剧《洪湖赤卫队》推向了巅峰,周恩来、董必武、先念、贺龙等都看了,一致称好。
为使全国人民都能看到《洪湖赤卫队》,贺龙元帅提议将其搬上银幕,拍成彩色电影。
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制片厂联手接下了这个任务,时任省委书记的王任重发话说:要拍就拍原班人马。
这样,除了导演添,出任该片的导演、演员基本上都是原班人马。
回想起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拍摄情形,王玉珍记忆犹新。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紧。
剧组每人每天只有7两伙食,大家都饿得前胸贴后背。
有一次,在他们包饭的小饭馆,他们看到厨房师傅那里还有一锅米汤,实在想喝,就向师傅提出用唱歌来换米汤。
由于吃不饱,就造成演员中“男瘦女胖”的现象。
扮演队长闯的夏奎斌瘦得肋骨凸出,脸颊凹进。
添导演为了能让闯在银幕上显得精神饱满,只好找来一团棉花塞进了夏奎斌的口中,以便让他的腮帮子鼓起来。
而扮演英的王玉珍由于缺乏营养,患了“水肿”,越来越“胖”。
为了让王玉珍不再变“胖”,剧组特别照顾王玉珍每天吃一小碟黄豆,以补充营养。
王玉珍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数着吃黄豆的情景,“28颗,不多不少。
”她笑着说。
1961年,电影《洪湖赤卫队》在全国放映,随即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洪湖赤卫队》热。
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拍摄成功又反过来促进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再创作,据统计,截至“文革”爆发前,歌剧《洪湖赤卫队》创下了连演800场、场场爆满的纪录。
至今,这部歌剧在舞台上演出场次已达一千多次,这在当代戏剧史上是不多见的。
歌剧及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成功,使王玉珍声名遐迩,也将她的歌唱事业带到了一个巅峰状态。
伴随着事业上的成功,先进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青联委员、音乐家协会会员等一系列荣誉也接踵而来。
盛名之下,王玉珍在品味辉煌的同时,也感受到压力。
对此,她说,只有更努力地工作,不敢有一丝懈怠。
那几年,她一心扑在演出上,“那时候,我们常到工厂、农村、车站、码头去演出。
只要观众提出要求,我们就会唱他们喜欢听的歌。
因为我们觉得,与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相比,我们所能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当然应该为观众做到。
”为此,她直到35岁才结婚,39岁才怀孕生子。
难忘领袖、伟人的关怀因为主演《洪湖赤卫队》带来的成功,王玉珍多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毛主席、周总理、贺老总等领袖、伟人。
至今,她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以及他们的关怀。
走进王玉珍的家,一眼就可看到在她家客厅里的墙上,挂着一她和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合影,照片上年轻的王玉珍挽着毛主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王玉珍回忆说,那是她在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会时,周总理促成了这次合影。
周总理向主席介绍,“这是英的扮演者王玉珍。
”主席得知她是沔阳人时,用一口浓重话对她说:“我和你还是半个同乡哩!”逗得王玉珍哈哈大笑。
毛主席见此,又幽默地说到:“这个孩子,好大的‘哈哈’啊。
”王玉珍说,在那时她的眼里,主席就像个圣人一样,没想到他那么亲切、风趣,让她的紧感一扫而光。
提到周总理,王玉珍充满崇敬、感激之情。
她记得《洪湖赤卫队》在怀仁堂演出后,周总理对《洪湖水,浪打浪》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我活到65岁,才找到这么好的一首革命抒情歌曲”,这使王玉珍深受鼓舞;当筹拍电影《洪湖赤卫队》时,有人提出最好将演英的王玉珍换掉,理由是王玉珍长得不漂亮。
事情反映到周总理那里,周总理很生气,他说:“真是胡闹,演英是演英雄又不是演美人。
”正是周总理的“一锤定音”,才使得王玉珍的事业由此步入辉煌。
王玉珍记得,就是在这次合影时,总理对她嘱咐:“王玉珍,你要好好学习啊!”当时,她有点懵,不能完全理解周总理这句话的意思。
不久,“文革”来临,她才恍然大悟,体会到总理话中的良苦用意。
因为《洪湖赤卫队》是歌颂贺龙元帅的革命事迹的,因此剧组曾为贺龙进行专场演出。
王玉珍清楚地记得,贺龙谈到英这个角色时,亲切地问王玉珍:“你知道峰口河吗?”王玉珍使劲地点点头。
贺老总说:“那时候,敌人把我们同志的头砍掉滚到河里,那条河都变红了,那斗争残酷呀!”贺老总的话使王玉珍很受震动,她再次用心去贴近英,演出时更加注重英心世界的揭示。
王玉珍因此感慨地说:“要不是贺老总,英这个角色我绝对演不了这么好!”水乡儿女的不屈意志让她战胜重重磨难王玉珍出身普通农家,从小就养成了水乡儿女具备的自强自立,坚韧、不惧困难的品格。
这在她的演艺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洪》剧在拍摄时,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所有演职人员每天只有七两米的指标,饿得浑身浮肿。
剧中英身陷牢房,她的那浮肿的脸就是饥饿造成的。
为了拍好一场戏,她常常要战胜饥饿和寒冷的双重袭击。
一次她在寒风中拍骑马的戏,是在汽车上完成的,在北方的冬天里驰骋和颠簸,几个小时下来,王玉珍硬是凭意志支撑了下来。
王玉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让她收获了人生的辉煌,也让她度过了许多繁忙的演艺时光。
那时,机关、学校、乡村、车站、码头、食堂,她是有求必到。
经常是早、中、晚连演三场。
一上场就是几个小时。
“我一生最幸运的事就是演了一部好戏,演了一个英雄人物,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我,但我最大的遗憾也是只演了这么一部戏,我本可以为人民演更多的戏。
”王玉珍女士很少对人提起她一生中所受的磨难。
但透过她的讲述,我们还是发现了她深怀着的一丝淡淡的惋惜。
正当她风华正茂,活跃在演艺界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演艺界首先受到冲击,《洪》剧和电影一起被视为“毒草”。
王玉珍遭殃及,不仅失去舞台,还经常挨批斗。
在一次批斗中,一个红卫兵重重地向王玉珍的腰部踹了一脚,她当场昏了过去。
王玉珍拖着受伤的身体和心灵在“牛棚”一呆就是3年。
正是“文革”中的打击给她的身体留下了后遗症。
1991年,王玉珍患肾病综合症住进了医院。
“我是演英雄的,我要用英雄的意志战胜病魔。
”病痛中的王玉珍完全是靠着顽强的意志支撑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