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万达茂项目结构统一技术措施2014年07月1.设计遵循的规范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2.荷载2.1.风荷载:50年一遇基本风压值为(0.35 kN/m2),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结构物高度>60米)的建筑物承载力设计时按基本风压的1.1倍(0.385 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
2.2.楼屋面附加恒载:2.2.1.除建筑有特殊要求以外:(1)大商业、酒店、写字楼普通楼面:附加恒荷载取2.0(包含设备吊顶)kN/m2,(2)独立商铺:附加恒荷载1.5Kpa;(3)住宅各层普通楼面附加恒载取1.3kN/m2。
客厅取1.5kN/m2(露台、入户花园按实际取值)。
2.2.2.厨房除建筑有特殊要求外,一般无防水找坡要求,按普通楼面附加恒载考虑。
2.2.3.卫生间填料一般按13 kN/m3计,板底考虑0.2 kN/m2的吊顶荷载(建筑卫生间大样沉箱填料为水泥矿渣,由荷载规范其容重为12-14 kN/m3,本工程按13 kN/m3)。
2.2.4.地下室顶板覆土按18 kN/m2考虑,建筑面层不再另外考虑(板底部分位置可能悬挂较多管线)。
2.2.5.屋面防水保温层自重按建筑实际做法考虑(建筑找坡、防水、保温隔热层总计一般取3.5 kN/m2)。
2.3.墙体荷载(扣除梁高):2.3.1.砌体容重根据甲方采用何种材料确定(同一期取值,砌体容重不大于8 kN/m3)。
李卓东意见:项目公司联系青秀安吉项目采用的砌体材料为准。
2.3.2.外墙应考虑内外抹灰50mm厚(20X0.05=1.0 kN/m2),如有贴面砖时再额外考虑0.2kN/m2。
2.3.3.内墙考虑两侧抹灰40mm厚(20X0.04=0.8 kN/m2)。
2.3.4.玻璃幕墙按1.5 kN/m2计算。
李卓东意见:1.0~1.5kN/m2,具体以实际计算值为准。
2.3.5.阳台栏杆:按1.5 kN/m计算(饰线、砖柱和反坎的荷载按实际)。
2.3.6.有门窗洞口位置,应对墙体线荷载进行折减。
2.4.消防车荷载:2.4.1.消防车荷载按规范取值,如果地下室顶板有种植覆土,需考虑覆土折减,即计算楼计算梁时的消防车荷载可以进一步折减0.8,计算墙柱时可以进一步折减0.5;2.4.2.对于仅部分为消防车道的楼板,建议对消防车荷载进行折减,折减系数可根据相应消防车道所占楼板的面积比例确定;2.4.3.设计基础时可以不考虑消防车荷载。
2.5.其他活荷载:其他活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选取。
(参照万达商业活荷载,一般取4 Kpa)3.材料3.1.混凝土: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60(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30(转换层除外)。
3.2.钢筋:HRB400。
4.结构体系结构体系按各建筑方案确定,对高层住宅应尽量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对低层可根据当地情况采用部分短肢剪力墙的结构体系或框架体系。
梁板体系4.1.底板:采用无梁平板结构4.2.大商业:(1)负一层:单向双次梁结构,楼板厚度100mm(人防建议采用无梁体系);(2)地下室顶板:单次梁结构,楼板厚度160mm(即在中间布置一根次梁);李卓东意见:设计单位比选多个方案,博思协助测算;顶板厚度最小值、计算方法(弹性or 塑性铰线法)均应详细讨论,并列入统一技术措施。
(3)地上楼层:单向双次梁结构,楼板厚度100mm(屋面120mm);4.3.住宅或其他(1)大车库地下室顶板:单向双次梁结构,板厚160mm(崁固段相关范围180mm),或采用无梁楼盖体系;李卓东意见:设计单位比选多个方案,博思协助测算;顶板厚度最小值、计算方法(弹性or塑性铰线法)均应详细讨论,并列入统一技术措施。
5.结构计算参数混凝土容重(kN/m3)Gc = 26.00水平力的夹角(Rad) ARF = 0.00(如计算大于15度小于75度,应代入反算)竖向荷载计算信息按模拟施工3计算振型数计算振型数应保证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周期折减系数TC = 剪力墙0.95,框架0.80(大商业由于隔墙少,折减系数取0.9)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位移比大于1.2时考虑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数(有斜向墙肢时,必须考虑)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方向角(Deg) (斜向抗侧力构件的两个角度及最大地震作用方向角)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地下车库考虑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折算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折算中梁刚度增大系数BK = 按规范计算梁端弯矩调幅系数BT = 0.85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BM = 1.00连梁刚度折减系数BLZ = 0.6~0.8(风荷载控制不宜小于0.8) 李卓东意见:以第三方审图要点为准,取0.5~0.55,否则给出确切依据。
梁扭矩折减系数TB = 0.40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RSF = 1.00梁主筋强度(N/mm2) IB = 360柱主筋强度(N/mm2) IC = 360墙主筋强度(N/mm2) IW = 360梁箍筋强度(N/mm2) JB = 360柱箍筋强度(N/mm2) JC = 360墙分布筋强度(N/mm2) JWH = 360梁箍筋最大间距(mm) SB = 100.00柱箍筋最大间距(mm) SC = 100.00墙水平分布筋最大间距(mm) SWH = 100.00墙竖向筋分布最小配筋率(%) RWV = 按实际结构重要性系数RWO = 1.00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无侧移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作为刚域是否考虑P-Delt 效应按《高规》5.4.1~2判断柱配筋计算原则按单偏压或双偏压是否按砼规范(7.3.11-3)计算砼柱计算长度系数是6.整体计算控制指标6.1.位移比:本工程的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的平均值的比值,A级高层采用强制刚性板假定,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于该楼层的平均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5(B级高度高层建筑1.4)倍(《高规》3.4.5)。
6.2.位移角:满足《高规》3.7.3条规定,楼层层间位移角满足《高规》表3.7.3要求即可,尽量控制位移角不要太多富余。
6.3.周期比:扭转周期/第一平动周期<0.9,复杂高层扭转周期/第一平动周期<0.85(《高规》3.4.5)。
6.4.刚重比: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高规》5.4)。
6.5.刚度比:框架结构,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的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筒中筒,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端,不宜小于1.5(《高规》3.5.2)。
6.6.承载力比:满足A级高度建筑不应小于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建筑不应小于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高规》3.5.3)6.7.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有效质量系数)90% (《高规》5.1.13)。
6.8.梁配筋结果不宜太大,如果梁配筋普遍偏大,应重新调整结构整体刚度。
6.9.尽量控制剪力墙小墙垛的数量和长度,尽量减少剪力墙暗柱的面积,少采用T型暗柱,长转角暗柱。
7.构件设计7.1.总则(1)梁、板配筋均应按计算结果配筋,不应放大;(2)框架柱配筋时除计算要求外,其他均应按构造进行配筋;(3)剪力墙暗柱配筋时纵筋和箍筋应按配筋进行设计,部分计算配筋较大者,应按PKPM组合墙方法进行复核配筋。
7.2.梁7.2.1.结构梁布置时应采取尽量少布置梁的方案,在满足建筑要求的情况下,板宽度不大于6米即可。
7.2.2.对于梁上墙厚为100mm的次梁,梁宽可取150mm。
7.2.3.框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最少各配两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4mm(一、二级抗震且不小于配筋大值的1/4)或2 12mm(三级抗震);顶面通长筋优先采用小直径钢筋,四肢箍的框架梁采用2根通长钢筋+(2 12)。
7.2.4.次梁面筋跨度大于4m采用2 12作为架立筋,跨度小于4m的采用2 10作为架立筋;李卓东意见:小于4m采用2根8,介于4m与6m间采用2根10,大于6m采用2根12。
7.2.5.对于小跨度的框架梁(住宅塔楼内),顶面通长钢筋直接采用较小直径钢筋通长,不建议采用不同钢筋直径搭接;对于跨度较大(地下室顶板或大跨度商业、车库)且没有通长钢筋比例要求的框架梁,采用小直径搭接,3、4级抗震采用2 12搭接。
7.2.6.当梁一端与剪力墙或柱相连而另一端与其它梁相连时,与柱墙相连端按框架梁的构造,另一端按次梁构造(指箍筋不用加密)。
7.2.7.次梁箍筋无加密区,当支座处配箍较大时,采用局部加密的方式处理,次梁箍筋直径最小可采用 6,例如 6@200(计算值0.2)、 6@180(计算值0.3)、 6@150(计算值0.4)。
7.2.8.为满足结构的强柱弱梁,梁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确定,支座配筋不宜超过计算面积的1.05,跨中配筋不应超计算面积的1.1。
7.2.9.塔楼梁配筋根据计算结果,宜按5层左右分层配筋(5层中如果有变化过大时,采用加标识方法区分)。
7.2.10.梁底部钢筋建议不全部进入支座(计算不需要时),第二排钢筋在离支座处0.1Ln的地方断开;7.2.11.当框支梁不满足抗剪要求时,优先水平加腋或竖向加腋的方法处理,不宜采用全长加大梁截面。
梁腋下部附加斜向钢筋一般仅设置2~ 4 14(根据箍筋肢数)。
7.2.12.框梁箍筋间距可以采用多种间距,如:100mm、125mm、150mm、200mm,抗震等级为3、4级时箍筋加密区可采用150。
7.2.13.梁腰筋:当梁腹板高度hw>=450时,(此处hw为有效高度减去板厚,详砼规7.6.1)。
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当梁宽=<350时,腰筋采用 10,当梁宽>350时采用 12或以上。
7.3.楼板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7.3.1.标准层板厚最小值一般取楼板净跨的1/40,板上有墙时或板跨大于4m时适当加厚,且不小于100mm。
配筋除计算要求外,100厚取 6@140,120厚取 8@200,130厚取 8@190等等。
管井、电梯前室、过道有预埋交叉套管(25mm)时板厚建议取不小于120mm。
屋面板最小厚度取120mm,除计算要求外,板配筋取双层双向 8@200拉通布置,支座面筋另外附加。
楼板钢筋最小直径可采用6mm,楼板构造配筋按max (0.5%,45ft/fy)7.3.2.板跨不宜太小,建议小跨梁尽量不布(即使有降板或有隔墙),要充分发挥钢筋强度。
有隔墙而未设梁时,板配筋计算建议采用有限元程序进行核算;但结构配筋计算时把隔墙折算成相应板跨的面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