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舞龙的由来

舞龙的由来

舞龙由来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人们所以要舞龙,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自然现象有关。

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各地、各个民族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常见的有火龙、草龙、毛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滾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

龙灯的节数一般为七节、九节和十三节。

从久远的年代起,舞龙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代下来。

今天,在我们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龙”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

舞龙的创造和流传是全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喜爱。

灯节中的花灯,唯其中最特出而巨大的,则数“龙灯”。

如今新年有“闹龙灯”之风俗,因龙灯长巨且重,锣鼓声中昂首摆尾,蜿蜒游走,非数十多壮汉,举竿来回奔走,也就叫“舞龙”。

春节为什么舞龙?
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

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

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

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

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

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礼
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

人们所以要舞龙,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

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

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

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璜,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舞龙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

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

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

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关于舞龙的由来,民间传说有好几个版本。

舞龙的传说一:传龙王背痛得受不了了。

在龙宫里有没有药可以治背痛。

于是龙王把自己乔装成一个老人出去求医。

医生诊脉时,觉得龙王的脉象异常说道:“不是凡人”。

龙王一脸惊慌,但却无法隐瞒真相。

于是就跟医生说了实话,也说了他来求医的原因。

于是,医生让龙王变回真身,然后从龙王腰部的龙鳞下面揪出一直蜈蚣。

蜈蚣被抓出来后,医生给涂抹了点膏药。

龙王就好了。

为了感谢医生的治疗,龙王对医生说“舞龙可带来好收成”。

这个故事在民间传播开了,每年春天都会舞龙,以祈求来年有好收成。

舞龙的传说二:远古时,盘古、神农、伏羲轮流掌管镇天之宝——一根龙头拐杖,以每年正月初一为换班之时。

这天伏羲刚上岗,突然见五瘟童子化成一股黑气,往人间飞奔。

伏羲恐五瘟童子去人间作孽,忙将手上的龙头拐杖往空中一抛。

那拐杖立时化作一条金龙,张开大口,一下就把瘟童施放的瘟疫全部吞吃,继又逮住瘟童,将其监禁。

因龙头拐杖由玉竹制成,后来人们便照着玉竹龙的样子,用竹子作骨架,制成内点蜡灯的火龙,自行舞弄盘旋,以消瘟免疫。

舞龙的传说三:玉皇大帝曾有一根雕龙拐杖,因长年累月感受仙气,变成了一条活龙,某日趁玉皇大帝休息,偷偷跑下凡间作乱,残害百姓。

玉皇大帝为平
民愤,派天兵天将下凡将其拿住,然后让百姓用火焚烧,孽龙被烧得翻滚飞舞,待其只剩一口气时,才被押回天庭。

从此,民间为祓邪祛瘟、纳福迎祥,便有了舞龙放火的习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