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进生转化策略研究及分析

后进生转化策略研究及分析

一、课题名称后进生转化策略研究及分析二、研究的内容(一)拟研究的问题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是什么样的?如何实施对后进生的转化?(二)具体研究内容后进生的形成是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的集合,是成绩落后生的代名词,是竞争和应试教育的产物。

掌握“后进生”的心理因素对转化后进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又该如何看待后进生问题,针对后进生的心理,该提出什么相应的转化对策,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三)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剧烈变革。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需要,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必然,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然结果。

而在升学、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

很多经济落后地区,全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人文素质较差,虽说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仍然愈演愈烈,尤其在农村小学显得更加突出。

后进生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虽然为数不多。

却会给班级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他们的“破坏”行为常常给班级、学校、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将极大地危害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如何改变后进生的现状,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的学生可谓“大浪淘沙”,两极分化极其严重,如何抓好后进生的全面提高,是每位教师面临的重点难题。

(四)主要观点1.后进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后进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自卑、封闭、自暴自弃、懒惰、遗弃。

后进生由于思想基础薄弱,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加上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差,较少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尊重。

他们在被批评和指责中总是抬不起头,逐渐产生了自己“笨”的心理障碍,形成了自卑心理。

时间长了便和家长、老师、同学对着干,远离集体,自暴自弃。

后进生多为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大多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到非常孤单,他们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此失去学习信心,变得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封闭自我。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懒于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不认真记笔记,作业抄答案,当无法解决的问题越堆越多的时候,只好选择放弃,滋生懒惰心理。

家长和老师总是绞尽脑汁,让他们赶上优等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如果没有达到他们预想的效果,便对其失去了耐心和信心,对其学习和生活疏于管理,不闻不问。

他们却忽略了高压只会让孩子选择逃避,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拔出学习差的泥潭,反而将他们推向了沼泽地的边缘,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被遗弃的感觉。

2.“后进生”的转化对策我们在看到“后进生”缺点的同时,更应发掘其优点,应正视现实,正确面对,用爱去感化、去教育,积极地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1)如何正确认识后进生作为老师我们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后进生。

所谓后进生不过是教师的一个观念,学生是没有聪明和愚笨之分的,看你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大多数时候,教师眼中的后进生其实并不差,他们只是暂时落后于人,或者就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不能像伯乐一样,巧识千里马。

人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只要教育方法对了,每个学生都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段精辟的论述:“我在学校里对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几十年工作,使我得到一条深刻的信念: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

自然界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什么都不行’的人。

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他的话值得所有教育者深思。

教师应当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并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

很多教师对“后进生”有着歧视的情况存在,殊不知,调皮捣蛋的后进生往往有更多让人惊叹的能量。

我们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更要承认差异。

差异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依据,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2)坚守对后进生的教育之爱教育后进生首先要重视与他们的情感交流。

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激发学生进取意识的外在动力。

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普遍对自己缺乏自信,更加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鼓励和指导。

因此,教师应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们。

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使他们扬长避短,发挥聪明才智,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真诚的体贴和关怀,从心理上接纳老师,彼此能用“心”交流,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逐渐懂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内驱力。

教师更需要注意唤起后进生向上的信心。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意创设机会,让后进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逐渐消除戒备心理,克服消极的心理障碍。

使他们冰冷的心在温暖、关爱和期待的眼神中找到依靠和信任。

从而鼓励和教育他们积极向上。

当他们出现问题时,教师要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不能人云亦云,轻易地下结论,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某种做法,要尊重他们的人格,针对学生的过错,循循善诱,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把他们引入正确的方向上,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往往会引起他们心灵的震颤,对教师充满感激、信任、敬佩之情。

此时.再加以诚恳的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解开后进生的“心结”教师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予后进生多一点尊重,多一点信任,多一份鼓励,准确把握后进生在不同情景中的心理需要,并给予机会满足,那么后进生将会慢慢走出后进生的行列。

然而,如果给予学生的是不尊重、不信任、冷嘲热讽、打击报复,那么好学生也可能会被“转化”为后进生,而后进生则可能越来越后进。

教师要能理解后进生,并且要善于帮助后进生克服自卑、逆反、迷茫、精神空虚等心理,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例如,当后进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教师应当首先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找出实质性原因,再采取针对性方法,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过程中倾注爱心,融洽师生关系,教师也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对症下药。

(4)善用工作技巧来解决后进生问题对后进生进行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

但是在某些不同的环境下,针对不同的学生,偶尔采用一些“另类”的教育策略,有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技巧1:“以静制动,视而不见”。

这是一种教育艺术,也是一种策略,它给犯错误的学生留了“面子”,说是以静制动,视而不见,其实是“心照不宣”。

这其中包含的是一种宽容的智慧,教师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学生,是学生在犯错误后不必惶恐,而是用心认识错误,检点自己的行为,学生会在检点中对问题进行深思,品行也将在无声中提升。

管理学生、处理问题的策略不应当“以事为本”,而要“以人为本”。

技巧2:适时“增担加压”。

给后进生以重担,可以表示出教师信任的态度,后进生在接受重任、完成任务、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一定会增强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实施增担加压的前提是一般的转化工作已初见成效,在过程中也要做好辅导工作,创造条件让其出色地完成任务,决不能让他们再经受失败的折磨,并且要允许后进生反复努力。

技巧3:寓教育于谈话中。

后进生常犯错,但作为教师和班主任,若能多一点关怀,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引导,及时地找他们谈心,就能温暖他们的心,甚至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块闪光的里程碑。

但是,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通过和教师谈话,解开了思想疙瘩,焕发了青春热情;有的学生却因谈话更加加重了思想包袱,甚至产生“顶撞”现象。

谈话是需要技巧的,首先要有针对性,做到因人施言、因时施言、因地施言,再就是要富有说理性,说理必须有理,情理结合,同时讲究说理艺术,最后一定要富有技巧性,有的放矢,精心准备,悉心聆听,适时提问,注意说话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谈话结束要适时,事后要认真总结。

(5)转化多管齐下要成功转化后进生,不能只靠教师或班主任的一己之力,应该多管齐下,形成对后进生的教育合力,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首先,重视班风陶冶。

后进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团结协作的同学关系、多数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催人求知不断上进的班级氛围中会受到熏陶,感到不足,奋起直追。

第二,调动各科教师的积极因素,唤起他们对后进生的同情、信赖、尊重和热爱。

作为班主任,向任课教师详细介绍后进生的具体情况,经常向他们汇报班级工作,只要各科教师有了积极性,更多像定期辅导等技术上的工作就容易推行了。

第三,家校配合,共同努力。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的事情。

可要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家长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就要求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用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做出榜样,从改变自身做起。

赏识、引导、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伟大的爱,这种爱比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要有力得多。

只有学校和家庭有力配合教师更要用行动影响学生,与家长及时沟通、掌握学生心理和学习动态,共同教育,才能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三、研究现状分析(一)该主题有没有人研究过有很多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研究过。

以下是他人主要观点:从国内外后进生转化策略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之前大多强调了班主任个人的情感教育,在对后进生的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没有从心理角度考虑他们的需要,以及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即使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应用,往往也忽视学生的感受,从教师角度看待转化策略,而缺乏对学生的考虑。

观察各式课堂中,对后进生的忽略甚至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后进生转化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们提出了“后进生转化策略研究及分析”这一课题。

(二)本选题及科研设计的创新之处1.丰富和发展后进生转化策略,改善之前研究关于后进生心理方面的局限性。

2.为后进生转化策略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视角,多从学生心理感受角度开展工作。

四、选题意义(一)促进后进生转化策略研究及分析,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只要存在,后进生问题就必然存在。

后进生的人数虽不多,但其不论对学生群体还是个体来说,就学生的身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和危害,所以后进生的转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实践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