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推荐文档
个警戒值。16 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
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 亿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
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著居民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中国
★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 岁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
原因 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 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会逐渐减
趋势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少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
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
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
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
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
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思想文化的交流
消极影响 给城市的住房、交通、医疗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带来压力。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别;③国家推出 主要原因
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消极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 ②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③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②给城市造成巨大的压力,带来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居住困难等问题。
汾河、渭河谷地
气候
气候 适宜 气候 恶劣 供水
运输 河流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城市常沿河分布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
★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平原
地形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原因
实例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
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阶梯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人流、物流量大,货物集散、中转 赣州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
城市化差异加大 。 发达国家 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的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迁出地
四川、广西、安徽等省区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等
提供大量劳动力,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了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 积极影响
生育意愿不强
④人口基数大
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
率的提高;③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 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等
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推迟退休
计划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积极 对迁出地区
①有利于加强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 ②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③增加经济收入。
消极 ①造成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②使教育投入回报减少。
其他效应
改变人口和人种的分布;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和人种基因交流
1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 出生率
高于 2%
高于 2%
低于 2%
死亡率
高于 1.5%
低于 1.5%
低于 1.5%
点 自然增长率
低于 1%
高于 1%
低于 1%
人口增长
极为缓慢
快速增长
零增长或负增长
分布
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众多 德、法、英、意、瑞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