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市燃气行业研究报告

我国城市燃气行业研究报告

我国城市燃气行业研究报告(一)行业发展状况1、城市燃气行业概述城市燃气应用于居民生活、工商业、发电、交通运输、分布式能源等多个领域,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同时,城市燃气的输配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城市燃气在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城市环境、加速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随着西气东输、海气登陆、进口LNG 等各大项目工程的建成与投产,我国城市燃气市场发展迅速,用气人口规模持续扩大,用气总量迅速增长,城市燃气行业总体上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竞争也日益激烈。

目前我国使用的城市燃气种类主要包括天然气(NG)、人工煤气(MG)和液化石油气(LPG),具体分类如下图所示: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上涨,其中热值高又具有清洁能源特性的天然气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发展天然气也已成为各国改善环境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天然气同当量煤炭相比,具有热值高、效率高、污染小等优点,而在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城镇燃气如煤制气、重油制气、LPG 管道气及瓶装气。

天然气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目前已经成为城市燃气的主要能源和主流发展方向。

燃气行业产业链可分为上游生产、中游运输和下游分销综合应用三个环节。

其中上游产业主要为燃气的勘探与开发,包括天然气的开采和净化加工等;中游产业主要为将燃气输送至各城镇的长输管道;下游产业主要将燃气输送至终端用户。

天然气开采加工后主要通过长输管线输送到城市,由城市燃气企业统一接收,再由城市输配气系统以管道形式供应给用户使用。

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2、全球城市燃气行业发展状况(1)全球城市燃气的发展历程城市燃气行业在全球已有近200 年历史。

1812 年德国工程师温泽在英国伦敦创建世界上第一家煤气公司威斯特敏斯特煤气照明与煤炭公司,人工煤气成为最早投入使用的一种城市燃气,1862 年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在香港开业;1895年美国人从石油加工中获得液化石油气并于1902年供应市场;二十世纪初,随着汽车、电力的大力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快速上升,但是由于受到运输限制及消费结构的影响,在城市燃气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消费量的占比一直低于石油;二十世纪中期,随着管输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于清洁高效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强,天然气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天然气很快成为城市燃气中最为重要的来源。

未来,随着全社会对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新能源时代背景下,具有洁净、高效、资源丰富以及方便储运等诸多优点的天然气,将在城市燃气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天然气也将成为保持较快需求增长的能源,其市场份额仍将继续扩大。

(2)全球天然气市场供求状况根据《BP 世界能源统计2017》,目前全球天然气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现已探明的可采储量集中于欧洲及欧亚大陆和中东地区,2016 年底两者占全球天然气探明可采总储量的72.9%。

截至2016 年底,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86.6 万亿立方米,储产比为52.5 年。

2016年,全球天然气产量约3.55万亿立方米,仅增长0.3%,低于2.4% 十年平均增速。

其主要原因为全球天然气产量占比前两名的美国和俄罗斯2016年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2.5%和0.5%。

以2016 年全球天然气产量占比来看,美国占比最高,达到21.1%,其次为俄罗斯,占比16.3%;中国占比仅为3.9%。

2016 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约3.54万亿立方米,仅增长1.5%,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速2.3%。

美国是全球天然气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其2016 年消费的天然气为7,786 亿立方米,在全球中的占比达到22%,消费增速为0.4%。

俄罗斯2016 年消费的天然气仅次于美国,占比达到11%,消费增速为-3.2%。

中国2016年的天然气消费量为2,103 亿立方米,在全球中的占比为5.9%,消费增速为7.7%。

近十年(2006-2016 年)来全球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情况如下图所示:(1)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发展概述①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发展历程我国的城市燃气大致经历了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三个发展阶段。

1980年起以人工煤气为主城市燃气开始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兴起。

上个世纪90 年代,随着炼油工业的崛起,液化石油气供应量不断增长,尤其在国家准许液化石油气进口并取消配额限制后,广东省等沿海经济发达但能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开始大规模进口液化石油气,城镇燃气随之进入以液化石油气为主的时代。

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工程为代表天然气供应逐步开始,天然气在能源发展规划中被提升到战略高度。

过去10 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处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天然气凭借其经济、方便、清洁、安全等诸多优良特性成为城市燃气行业重点发展的气源。

目前我国城镇燃气已经从以人工煤气为主、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为辅转向了优先采用天然气的发展格局。

据《全国城镇燃气发展“十二五”规划》统计,我国天然气在城镇燃气中的供气占比明显上升,由“十五”期末的46%增至“十一五”期末的63%;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供气占比明显下降,合计供气占比则由54%降至37%。

《全国城镇燃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各地应结合国家节能减排、城镇能源转型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为辅,其他替代性气体能源为补充的气源发展原则;引导天然气合理高效利用。

随着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城镇燃气行业积极稳妥地引入了市场机制,国有、民营和境外资本积极投资城镇燃气行业,各类资本通过转制、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城镇燃气建设运营,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缓解了城镇燃气行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提升了城镇燃气建设和运营水平,促进了我国城镇燃气行业的健康发展。

2004年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全线贯通,极大促进天然气资源在城镇燃气行业中的规模化利用。

此后,陕京二线、忠武线、川气东送以及西气东输二线等骨干管线陆续建成,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布局投运,使得天然气资源供应渠道多元化和天然气供应量大幅增加。

《天然气利用政策》将天然气用户分为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化工和其他用户;并综合考虑天然气利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不同用户的用气特点等各方面因素,天然气用户分为优先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

而在天然气四大利用领域中,城市燃气被列入优先和允许类。

近十多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城市燃气为主的利用结构,城市燃气成为拉动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正在向城市燃气型转变,据天然气“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统计,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中,城市燃气的占比大幅上升,由2000年的12%上升至2015年的32.5%。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城市天然气消费人口和供应消费总量均稳步增长。

根据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数据,截止2015 年末,我国用气人口为4.38 亿,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49.8 万公里。

我国城市燃气普及率从2010年的92.04%提高至2015 年的95.30%,我国城市天然气供气总量由2010 年的487.6亿立方米上升至2015 年的1,040.8 亿立方米,年复合增长率为16.38%。

③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定价机制目前我国的城市燃气销售价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确定和调整。

广东省物价局颁布的2013 年1 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管道燃气价格的管理办法试行》(粤价[2012]266号)指出,管道燃气价格实行政府定价与政府指导价的管理形式,实施管道燃气购气成本与销售价格同方向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城市管道燃气销售价格应根据用户类型和购气成本变化等区分调整。

建立购气成本与城市管道燃气销售价格联动机制应按有关规定组织定价听证,并将经听证的联动方案报广东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在天然气发展初期,为了培育天然气市场以及提高天然气的竞争力,国家发改委实行了严格的价格管制,采用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机制,其结果导致不仅未能如实反映天然气的价值,进口气价格按照国产气价格执行,随着进口气量的增加,进口高气价与国产低气价的矛盾日益显现;而且国产天然气价格与其他同热值的可替代能源价格相比偏低,各地争上以天然气为原料或燃料的高耗能项目,纷纷进行煤改气、油改气,极易造成天然气供求矛盾。

随着我国燃气管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形成多路径的供气网络,进行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建立并完善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更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正确引导投资需求。

《全国城镇燃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研究差别性气价政策,引导天然气合理消费,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

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12月26日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在广东省、广西自治区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3033 号),在广东、广西两省实行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A、将定价方法从“成本加成”改为“市场净回值”,选取上海(中心市场)作为计价基准点,中心市场的天然气价格暂按进口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加权平均价格的90%测算。

B、发改委确定广东和广西两省的最高门站价格分别为2.74 元/立方米和2.57 元/立方米,并且在天然气价格改革全国推广之前,“两广”门站价格不再作调整,保持基本稳定。

C、将现行区别气源、路径,分别制定出厂价格和管道运输价格的做法,改为分省制定统一的门站价格。

D、天然气门站价格实行动态调整机制,由每年调整一次,并逐步过渡到每半年或季度调整。

E、每省仅存在一个最高门站价格,并且不再进行居民和工商业用气的分类。

下游销售价格由地方政府制定,可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并进行听证。

F、放开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市场调节,进入长途管道混合输送的,执行统一门站价格。

2013年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天然气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1246号),决定自2013年7月10日起,天然气价格管理由出厂环节调整为门站环节,门站价格为政府指导价,实行最高上限价格管理,供需双方可在国家规定的最高上限价格范围内协商确定具体价格。

门站价格适用于国产陆上天然气、进口管道天然气。

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出厂价格,以及液化天然气气源价格放开,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需进入长输管道混合输送并一起销售的(即运输企业和销售企业为同一市场主体),执行统一门站价格;进入长输管道混合输送但单独销售的,气源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按国家规定的管道运输价格向管道运输企业支付运输费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