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

马铃薯

【马铃薯】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药、山药蛋、馍馍蛋、薯仔(中国香港、广州人的惯称)等,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块茎供食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一般新鲜薯中所含成分为淀粉9%-20% ,蛋白质 1.5%-2.3%,脂肪0.1%-1.1%,粗纤维0.6%-0.8%;除此以外,马铃薯块茎还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

从营养角度来看,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优点,能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可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是一种营养全面的粮、菜兼用作物。

由于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且具有抗灾能力强、适应范围广、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因此栽培范围很广,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

在我国北方地区马铃薯是主要栽培作物之一,其中,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马铃薯性喜温怕寒不耐热,喜光,属短日照作物,短日照和强光照有利于块茎的膨大。

但经人工选择和长期栽培,对日照长短反映已不明显,无论春季或秋季都能结薯。

露出土面的薯块,如长期受到日光照射,会使薯皮颜色变绿,龙葵素含量增多。

龙葵素具涩味,多吃会引起人畜中素,甚至死亡。

所以,在栽培上应注意中耕培土,使薯块不露出土面。

若马铃薯生育期间种植过密,光照不足会使茎徒长,植株抗病削弱。

属须根系植物,利用块茎无性繁殖的植株无主根,只有须根,入土较浅,主要分布在土壤耕作层内,而用种子直播的实生苗根系入土较深。

虽能适应多种土壤,但要求温度适中、通气良好的土壤条件,一般应选择排水好、耕层深、肥沃而疏松的砂壤土种植,土壤酸碱度以Ph5.0%-6.5较适宜,当土壤pH大于7时大部分品种有减产趋势;若土壤较黏重,则产生薯形不规则,芽眼突出等现象,而且马铃薯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的沙质壤土,产量及淀粉含量也低。

马铃薯发芽期间因薯块中贮有水分,较其他蔬菜耐旱。

在植株生长期间,开花和块茎成期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此期间充足的水分供应是马铃薯高产、稳产的保障。

(1)马铃薯的养分需求特点及规律马铃薯生育期短,但养分需求量大,在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中,以对钾的需求量最高,氮次之,磷最少。

据试验,每生产1000kg块茎,大约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N)5-6kg、磷(P2O5)1-3kg、钾(K2O)12-13kg,即对氮、磷、钾的需求比例约为2:1:4,即马铃薯对钾的需要量是氮的2倍,所以马铃薯是典型的喜钾作物。

氮有利于马铃薯的茎叶生长,使茎、叶生长繁茂,叶色浓绿,光合作用旺盛,增加有机物质积累,蛋白质含量提高;若氮过多,易引起徒长,破坏养分的合理分配,特别是在生产后期,可使植株徒长、推迟块茎成熟、产量降低;缺氮时,叶片小、色淡绿至黄绿色,植株矮小、茎细长、分枝少、生长直立。

磷有利一增加叶面积和改善品质,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块茎品质和耐贮性,增加淀粉含量和产量;若磷不足,则植株和叶片瘦小,严重时顶端停止长征,叶片、叶柄及小叶边缘皱缩,叶片向上卷、叶缘焦枯,光合作用减弱,产量降低,薯块易发生空心、锈斑、硬化、不易煮烂,影响食用品质。

钾有助于植株强壮,增进植株抗病和耐寒能力,加速养分转运,使块茎中淀粉和维生素含量增多;缺钾则生长受抑制,植株矮化、节间变短、株从密集,叶小,叶面粗糙、皱缩并向下卷曲,早期叶片暗绿,以后变黄,再变成棕色,叶色变化同叶尖及边缘逐渐扩展到全叶,薯块多呈长形或纺锤形,食用部分呈灰黑色。

除氮、磷、钾外,钙、硼、铜、镁等微量元素也是马铃薯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尤其是钙元素,其需要量相当于钾的1/4。

缺钙时,叶缘出现淡绿色条纹,叶片皱缩,严重时顶芽死亡,易生畸形成串小块茎。

硼有利于薯块肥大,也能防止龟裂,对提高植株净白光合生产率有特殊作用;缺硼时,植株生长点及分枝尖端死亡、节间短、侧芽丛生,老叶粗糙增厚、卷曲,块茎小、畸形,内部出现褐色或棕色物。

铜能提高蛋白质含量,可增加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片衰老,对提高植株净白光合生产率和增加呼吸作用和抗旱能力都有良好作用。

镁缺乏时,老叶叶尖及边缘褪绿,沿脉间向中心部分扩展,严重时植株矮小,叶卷曲、失绿,直至棕色而死亡脱落,根及块茎生长受抑制。

缺硫则植株生长缓慢,整个叶片黄化,与缺氧相似,但叶片不提前干枯脱落;极度缺乏时,叶片上出现褐色点。

铁供应不足时,叶人绿、黄化;严重缺铁时,叶片几乎变为白色,向上卷曲。

锰缺乏时,叶片脉间失绿,品种不同可呈现淡绿色、黄色和红色,严重时,叶脉间几乎变为白色,沿叶脉出现很多棕色的小斑点,小斑点从叶面枯死脱落,致使叶面残破不全。

缺锌则植株生长受抑制,节间短,顶端叶片向上直立,叶小,叶面上有灰色至古铜色不规则斑点,叶缘向上卷曲;缺锌严重时,叶柄及茎上出现褐色斑点。

在不同的生育阶段马铃薯所需养分的种类和数量也不相同,一般苗期需氮较多、中期需钾较多、整个生长期需磷较少,因此在幼苗期和发棵期供给充足的氮素,对保证的前期根、茎、叶的健壮生长有重要作用;而充足的钾营养能促进淀粉合成,对块茎膨大有明显的效果,故在块茎形成至膨大期要增加钾的供应。

由于块茎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所以一般幼苗期吸收养分较少,不足全生育吸收总量的10%,发棵期养分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30%左右;随着马铃薯生育期的延长,养分吸收量也随之加大,在孕蕾(块茎形成)时是养分需求临界期;块茎形成期的块茎膨大期,由于茎叶大量生长和块茎和迅速形成和膨大,所以需要养分最多,是需养分高峰期,全生育期所需要的养分有一半以上是在此期吸收的,而后养分吸收量急剧下降。

(2)马铃薯的施肥技术根据马铃薯养分需求特点,本着经济有效、促早熟高产的目的,施肥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进行。

可根据土地状况,包括土壤肥力、投入肥料的资金能力、灌溉条件等来确定使用肥料的种类、数量及其施用时间和方法。

马铃薯是喜肥作物,尤喜有机肥,有机肥既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又可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而化肥须氮、磷、钾配合。

另外,马铃薯生育期短,种植地区又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条件差。

因此,最好在播种前一次施足基肥,特别是有机肥和磷、钾肥在播种前施入效果更好,因为磷、钾肥与有机肥混施,有利于提高磷、钾肥的肥效,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以便马铃薯根系充分发育后,土壤能不断提供植株所需的养分。

氮肥的施用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而定,不可盲目施用。

在土壤肥力水平高的情况下,为避免植株徒长,可将全部氮肥的2/3作为基肥施入,留1/3做追肥。

前期追肥一般不宜单追尿素,特别是结薯之后不应盲目氮肥,否则易造成浪费和相反效果。

增施磷肥可促早熟高产,缺钾地工施钾肥增产相当明显,但马铃薯为喜钾忌氯作物,因此,在使用钾肥对选用硫酸钾,而不宜用氯化钾。

简而言之,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施肥原则是:基肥要足,以有机肥为主,追肥要勤,氮、磷、钾施用要合理,根部土壤施肥和叶面施肥相结合最佳。

基肥:基肥充足可促进前期枝叶繁茂、根系发达、提高产量,据研究,马铃薯吸收的养分80%以上来自基肥,所以施肥要以基肥为主,施足、用好基肥,是马铃薯高产优质的基础。

肥料用量一般占总用肥量的60%-70%,以有机肥为主,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适当配施氮、磷、钾化肥。

一般有机肥用量为每公顷2250-45000kg,多者达75000kg,配合磷酸二铵150-225kg或三元复混肥225kg左右,掺混施用。

施肥访求可依有机肥的用量及质量而定,量少(每公顷15000kg)、质优的有机肥可顺播种沟条施或穴施在种薯块上,然后覆土;粗肥、量多时应撒施,随即耕翻入土。

种肥:基肥不足或耕地前来不及施肥时,常于播种时,施一些优质有机肥配适量速效化肥作种肥,具体用量可视土壤肥力状况而定,一般每亩用优质堆肥或厩肥(要充分腐熟)1000kg左右,并配合少量氮肥和过磷酸钙,如可配施磷酸二铵10-15kg或尿素3kg、过磷酸钙15-20kg与草木灰30-50kg,或三元复合肥15kg左右,通常采用沟施或穴施法施入,注意肥料不要与种薯直接接触,以免灼伤种薯。

许多地区有用种薯蘸草木灰播种的习惯,草木灰除起防病的作用外,兼起种肥作用。

追肥:根据马铃薯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特点,一般可追肥2-3次,施用时间通常选在苗期、蕾期及初花期,宜氮、磷、钾配施。

一般生长前期(苗期及蕾期)以追施速效氮肥为主,生长中后期(蕾期及初花期)以施钾肥为主。

其中,氮肥在追肥中不宜过迟,尤其在后期,就禁施氮肥,以避免茎叶徒长和影响块茎膨大及品质。

幼苗期较短,却是扎根、发棵的奠基时期,需在齐苗时进行第一次追肥,以促进茎叶生长,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一般用肥量占总施氮量的30%、总施钾量的20%,将肥料撒于行间,然后中耕、浇水。

发棵期可酌情进行第二次追肥,发棵初期可追施氮肥,发棵后期,为了促进块茎膨大和提高产量,可补施一次钾肥(或草木灰);现蕾时进行第三追肥,可促进茎、叶持续生长,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有利于块茎的膨大、防止薯秧早衰,一般施入总施氮量的20%,总施钾量的40%。

注意氮肥要在开花之前施入,开花后一般不再追施氮肥,以免引起茎叶徒长,影响养分向块茎的输送,造成减产。

结薯盛期,可视植株情况决定是否追肥,如果出现茎叶过早黄落等衰现象,可少量追施氮肥可根据板材生长情况进行叶面施肥,以延长茎叶的生长期。

微量元素及稀土微肥要结合大量元素肥料一并施用,一般进行叶面喷施,喷施时间以初花期为宜。

追肥宜在下午进行,应避免肥料沾上叶片,肥料撒施后应立即浇水以加速肥料溶解,兼顾清洗叶片。

试验表明,后期增施钾肥不仅可增产3%-6%,而且商品正品率可提高2%-3%。

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取样及土样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氮、磷、钾配比,同时配施适量的中微量元素,生产或配制成马铃薯专用配方肥,直接用于马铃薯生产,促进马铃薯增产增收。

必须注意的是,马铃薯忌氯作物,不能施用氯的肥料,如氮化钾、氯化铵及含氯离子的复合肥、复混肥等。

(3)马铃薯的叶面施肥技术理论上,自马铃薯幼苗开始展叶时即可进行叶面施肥,一般在生长前期叶面施肥以氮为主,可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果,在生长后期则以钾为主,可防早衰,加速淀粉的累积。

马铃薯开花后,一般不进行土壤根标追肥,尤其是不能在根际追施氮肥,否则施肥不当将造成茎叶徒长、阻碍块茎的形成、延迟发育等,易产生小薯和畸形薯,干物质含量降低,易感晚疫病和疮痂病。

因而在开花后进入结薯盛期,可视植株营养情况,进行叶面施肥。

另外,在叶面施肥时可结合病虫害防治,采用肥药同喷,既可防治病虫害,又可提高马铃薯品质,而且还可省劳动力、降低成本投入,一举多得,效果良好。

马铃薯开花后,磷钾肥主要以叶面喷施方式追施,叶面喷施0.1%-0.5%磷酸二氢钾溶液,或将草本灰、过磷酸钙和水,按1:10:10的比例配制,过滤后进行叶面喷施,每隔8-15天喷施一次,连续2-3次;若出现缺氮现象,茎叶过早黄落,可少量叶面喷施氮肥,以延长茎叶的生长期,预防早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