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开发

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开发

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开发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简报(第六期)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2003年3月25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开发”课题中期评估会议在北京召开2003年2月26-2003年3月1日,《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主持单位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在北京主持召开了该项目课题中期评估会议,集中对本项目其中的13个课题进行了中期评估,并对“海洋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和“水资源与水环境信息共享”2个课题进行了现场中期评估。

科技部农社司孙洪处长、沈建忠副处长、项目主持单位郭日生副主任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开发”课题中期评估专家孙九林、承继成、张建中、杨崇俊、秦其明、宋宏儒和项目技术总体组专家、项目管理办公室等有关人员出席了会议。

2月26日上午的会议首先由傅小锋副处长主持,孙洪处长做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这次中期评估对项目的重要意义,通过课题中期评估督促项目按计划进行,并在评估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吸纳专家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同时,孙洪处长希望通过这次中期评估会议能够达到项目内部交流的目的。

郭日生副主任就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中期评估的方式做了说明,郭主任强调了这次中期评估的重要意义,希望与会专家就各个课题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各课题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中能够顺利进行。

之后,孙九林院士主持了会议,对01课题、02课题和03课题进行了评估。

01课题汇报了课题中期执行情况,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管理办法》和有关技术标准做了重点介绍。

《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管理办法》从“还存在争议,未得到根本认可”向在“项目内部基本达成共识,并具有可操作性”方向迈进;《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经过若干次的修改,目前的类别划分较为合理,可以成为本项目的试用标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元数据与数据字典也在“九五”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修改补充,这两项技术标准文本与相关软件均已上网,并免费供各课题下载使用;《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基础格网》已经完成。

该课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果滞后,下一步工作应加强与数据生产课题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使得这些成果能够尽快地应用到数据生产课题的数据采集、加工和发布之中。

与会专家就该课题与本项目其它课题的关系和协调,该课题与国家其它相关项目的关系,该课题成果应用前景,以及如何更快地使用和推广该课题的成果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质询。

与会专家建议该课题应做好课题成果与国际接轨工作。

02课题在中期评估中汇报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公用技术平台的进展。

重点汇报了该课题为其它课题提供1:100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的情况,汇报了GEOBEANS软件的特点和在项目内部的应用情况,介绍了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专用搜索引擎等。

该课题已经取得的数据成果和软件成果均可在项目内部免费使用,并可在其它领域推广。

随后02课题就在线数据成果、软件系统和技术等内容进行了演示,包括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网站介绍、GEOBEANS软件与常用的WORD、POWERPOINT、EXCEL等软件的集成、可持续发展搜索引擎演示。

该课题下一步工作主要是指导各课题数据的空间配准,并做好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与会专家就相关软件的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检索查询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质询。

03课题在中期评估中重点汇报了陆地表层自然要素综合空间数据、宏观经济数据更新与扩充、全国能源(经济)数据库、分县市人口统计数据库、宏观遥感信息(MODIS与TM影像数据)、生态定位观测网络数据库、人口与经济数据的空间化处理、标准化信息产品开发、国家自然地图集数据库等方面的进展,并介绍了MODIS影像快视软件、人口分布的空间化模型。

与会专家就数据质量、分中心网站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和质询。

专家建议该课题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分中心网站建设、产品制作与推广、综合分析研究,并注意数据质量与数据发布权等问题。

2月26日下午的会议由承继成主持,对04课题、05课题、06课题、07课题进行评估。

04课题在中期评估中主要汇报了合同规定的由中国科学院三个研究所所承担的15个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其中植被数据库5个,濒危动植物数据库8个,微生物数据库2个。

与会专家就数据用户使用数据情况,与“九五”上交的数据的差别、课题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质询。

与会专家认为该课题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包括:数据库的空间化未完成,动物以及其它部分数据未提交,已提交的植被数据质量不合格,分中心网站没有运行等,建议该课题单位和课题负责人给予充分重视,如果得不到改善,有必要对该课题进行调整。

05课题重点汇报了共享数据库改造、关键技术研究、系统集成、信息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进展。

其中第5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库在“九五”15张表的基础上扩充到108张,同时还扩充了森林资源与植物名录数据库、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数据库、171个自然保护区数据库、生态观测网络数据库等;在关键技术研究中解决了电子水印、动态生成信息查询报表等功能。

之后,演示汇报了分中心网站的数据查询、数据分析与数据比较等情况。

与会专家就林业资源数据更新以及数据现势性,林业数据能否空间化,异构海量数据集成等技术问题等进行了提问和质询。

与会专家建议加强林业行业数据标准化与共享互利的机制建设,并在数据的空间化等方面给予重视。

06课题汇报了农业品种资源与农业生态信息共享课题中期执行情况。

重点汇报了农业品种资源专题的任务完成情况,该专题已经完成了540MB共享数据的改造,上交了集中共享数据310MB,完成了“农作物病虫害知识”、“云南植被与花卉”、“植物遗传资源”与“绿色未来”4个光盘产品的制作。

完成了作物品种资源WEBGIS发布系统的建设,完成了农作物品种资源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报告。

随后进行了分中心网站的演示,该网站2001-2002年访问次数达36万人,较好地支持了中国青少年植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活动以及其它涉及农作物品种的咨询活动,并向种质资源、生物技术研究、作物育种与农业生产提供320万个数据项值的种质信息。

该课题中的农业生态环境信息共享专题对无公害农产品,全国重点城市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等信息的产品注册与信息发布。

与会专家就数据核实以及数据的覆盖面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质询。

07课题汇报了国土资源信息共享课题的执行情况,主要汇报了1:50万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分布图、1:100万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1:250万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1:50万中国分省地质图、全国矿产资源(金属、非金属)分布图、全国能源(煤、油气、地下水)分布图等数据库的完成情况。

其中1:50万地质图采用分省处理模式,点状的矿产资源数据已经配准到全国地图上,并采用GEOBEANS软件发布。

随后进行了分中心网站演示。

与会专家就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情况,该数据库与其它课题有关土地利用数据库是否一致以及如何进行数据更新等进行了提问和质询。

专家建议该课题应该尽快解决有关数据保密等技术问题,并将数据库做成光盘产品;由于目前该课题的发布系统采用了多个GIS软件,多个GIS软件并存不利于课题的开展,建议尽快研究解决;另外,对在部分网页地图中所采用的不规范中国地图,应立即更正。

2月27日上午的会议由承继成教授主持,对09课题、11课题、12课题、13课题进行评估。

09课题汇报了气象信息共享课题中期执行情况。

该课题共享数据库与“九五”相比增加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气象信息,包括中国大气环境、灾害天气和西部沙尘暴数据库、极地基本资料数据集、中国臭氧基本资料数据集与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数据库等,同时,也增加了对157个气象数据集进行描述,增加发布了400-500个气象站多种气象要素多年平均统计数据(非公开站点有偿),并提供全天候的数据服务。

目前正在进行共享数据库与1:100万基础地理底图的配准,正在建立10平方公里为网格的栅格数据,以加快气象数据空间化分析,实现气象分析模型与空间表达的集成。

随后进行了分中心网站演示。

与会专家就雪灾、沙尘暴监测和预报、共享气象数据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和质询。

专家建议该课题下一步应加强数据的空间化表达与综合分析应用;专家建议该课题应该采用项目内部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元数据标准。

11课题主要汇报了环境保护与生态信息共享课题的执行情况。

主要汇报了课题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该课题现已完成了环境法规和标准数据库;基本完成了环境保护与生态信息发布系统的功能如查询和检索;已经完成了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库和江苏省生态环境数据库,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实现了按年月日为单位的污染指数变化的动态图表显示。

江苏省生态环境数据库有九大类,31张表,近千个字段,包括江苏省土地利用与影像数据等。

随后就分中心网站中的数据和服务功能进行了在线演示。

与会专家就数据质量、课题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质询。

12课题汇报了环境无害化信息共享的中期执行情况。

该课题已经完成了2200多条法规政策和标准数据的收集,数据量为50MB;汇总了1230余条环境无害化产品的信息资源,涉及6大类,30余种;收集编制了主要污染行业100多个清洁生产和环境无害化技术的案例;完成了中国主要污染行业资源环境信息数据库,包括1998至2000年各省、市统计年鉴中主要污染行业的资源环境信息,以及1998至2001年主要污染行业资源环境信息;完成了中国主要污染行业无害化生产能力评价报告。

随后,演示了环境无害化分中心网站。

与会专家就该课题的信息来源和质量、信息产品的服务对象、数据信息与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质询。

13课题汇报了综合自然灾害信息共享的执行情况。

该课题把任务分解为数据、分析、信息集成、分中心建设与信息产品五个部分,并落实到具体的研究人员。

该课题已经初步完成了1949到2002年大灾损失分县化数据,但仍有较大的核对整理工作;已完成记载至2000年的地震震中分布数据库、灾害分区统计数据;在灾害损失分县化数据中,完成了地质、洪涝、地震特大灾害损失的分县化数据库,其它仍未完成;完成了1949-2000年地质大灾分布数据库;完成了1949-2000年气象灾害大灾分布纸质图,目前还未数字化;其它类型的灾害仍在工作中。

在分析方面,完成了地震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地质灾害、洪涝等综合性区划;初步完成了地震防灾减灾能力区划;其它分析正在进行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该课题本身涉及部门多、数据分散且庞大,数据采集和整理困难,特别是数据集成工作量十分庞大;二是数据源完备程度、质量和标准不一。

自评估结论认为本课题在地震、地质两个灾种的工作进展较顺利,其它灾种的工作明显落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