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国际竞争力概况2001-2009

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国际竞争力概况2001-2009


夏季沃达斯


通常在每年年初,世界经济论坛都要在达沃斯 召开年会,因此世界经济论坛也被称为“达沃 斯论坛”。 2005年,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 施瓦布提 出了“中国夏季达沃斯”的设想。2006年6月, 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成立。这是世界经济 论坛在瑞士境外设立的首家代表机构。
夏季达沃斯

核心创新国家发展竞争力指数 =1/2技术指数+1/4公共制度指数+1/4宏观经济 环境指数 非核心创新国家发展竞争力指数 =1/3技术指数+1/3公共制度指数+1/3宏观经济环 境指数

2001—2005年发展竞争力指数中国排名
年度 2001-2002 2002-2003 2003-2004 2004-2005 2005-2006 发展竞争力指数排名 39 33 44 46 49 宏观经济环境指数排名 6 8 25 24 33 公共制度指数排名 50 38 52 55 56 技术指数排名 53 63 65 62 64
十二大支柱具体指标
第一大支柱:体制(2005—2009)



制度环境是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所形成的包 含个体、公司和政府,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相 互作用来创造收入和财富的一种结构。 世界经济论坛特别重视体制性因素对竞争力的 决定作用,几乎将影响一个经济体运行的政治 经济制度以及维持制度运转的各项制度要素都 罗列进了制度这一支柱。 制度支柱的有关指标都是软指标,由问卷调查 得出结果。
从“发展竞争力指数”到“全球竞争力指 数”
发展竞争力指数的不足举例: 欧盟劳动力市场刚性或普遍存在的完备的单 一市场关键要素的延迟,已经妨碍欧洲各国从 与一个巨大的、单一和真正统一的市场相关的 规模经济中获益。GCI既不强调劳动力市场刚性 问题,也没有更广泛地研究各种市场的运营效 率问题。
从“发展竞争力指数”到“全球竞争 力指数”
排名
39 33
44
46
48 35 34 30 29
30 20 1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份
系列1
参与排名经济体总个数
参与排名经济体个数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34 133
数据来源


软指标:对高官意见调查的回复从1~7排列回 答;硬指标:在各种资料中收集。 就一些变量而言,更高的值意味着更糟糕的结 果。例如,高水平的预算赤字就是不好的结果。 在此,通过用8减去这个新设的变量而将此系 列“反转过来”。
数据分类



由于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因而技术对一国 的重要程度也各异。为区分这种重要性,将诸 多国家分为两组: 核心创新国家VS非核心创新国家 核心创新国家:每百万人拥有15项以上实用专 利登记的国家 非核心创新国家:除核心创新国家以外的其他 所有国家
表4 发展阶段中三大支柱的权重 2007--2009
支柱分类 基本条件 效率增强因子 创新和成熟度影响因素 因素驱动阶段 60% 35% 5% 效率驱动阶段 40% 50% 10% 创新驱动阶段 20% 50% 30%
全球竞争力指数九大支柱构成 及 中国排名2005--2006
年度 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 基本条件 第一支柱 制度 第二支柱 基础设施 第三支柱 宏观经济 第四支柱 健康与基础教育 效率增强因素 第五支柱 高等教育与培训 第六支柱 市场效率 第七支柱 技术准备状况 创新因素 第八支柱 企业的成熟度 第九支柱 创新 2005-2006 48 45 60 65 13 61 62 69 47 65 48 58 35 2006-2007 54(修改前) 44 80 60 6 55 71 77 56 75 57 65 46
GCR中国国际竞争力概况
2001—2009
WEF介绍


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组织 总部:瑞士日内瓦。 前身:1971年由现任论坛主席、日内瓦商学院 教授克劳斯· 施瓦布创建的“欧洲管理论坛”。 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更名为“世界经济 论坛”。 论坛的年会每年1月底至2月初在瑞士的达沃斯 召开,故也称“达沃斯论坛”。
06—07 年排名 52(60) 65 —
07—08 年排名 52 65 53
全球竞争力指数十二大支柱构成 及中国排名2006—2009
年度 全球竞争能力指数排名 基本条件 第一支柱 制度 第二支柱 基础设施 第三支柱 宏观经济 第四支柱 健康与基础教育 效率增强因素 第五支柱 高等教育与培训 第六支柱 商品市场效率 第七支柱 劳动力市场效率 第八支柱 金融市场成熟度 第九支柱 技术准备状况 第十支柱 市场规模 创新和成熟度影响因素 第十一支柱 企业成熟度 第十二支柱 创新 2006-2007 2007-2008 35 修改后) ( 34 42 44 75 77 52 52 3 7 85 61 48 45 74 78 60 58 54 55 119 118 69 73 2 2 45 50 58 57 38 38 2008-2009 30 42 56 47 11 50 40 64 51 51 109 77 2 32 43 28 2009-2010 29 36 48 46 8 45 32 61 42 32 81 79 2 29 38 26
102 75 80
104
117
125
127
个数
系列1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度
GCR排名依据 (2001——2009)
发展竞争力指数 (2001——2005)
确定各发展阶段的收入标准
发展阶段 阶段一:要素驱动 过渡阶段 阶段二: 效率驱动 过渡阶段 阶段三:创新驱动
人均 GDP(美元) <2000 2000~3000 3000~9000 9000~17000 >17000
表3 发展阶段中三大支柱的权重 2004--2006
支柱分类 基本条件 效率增强因子 创新和成熟度影响因素 因素驱动阶段 50% 40% 10% 效率驱动阶段 40% 50% 10% 创新驱动阶段 30% 40% 30%
首届 夏季达沃斯 2007年9月 中国大连 第二届夏季达沃斯 2008年9月 中国天津 第三届夏季达沃斯 2009年9月 中国大连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出席了三届论坛的 开幕式并致辞。
世界经济论坛研究报告




“竞争力报告组”Competitiveness Team撰写 了许多年度经济报告(括号中为第一次发表时 间): 《全球竞争力报告》 (GCR) (1979) 《全球信息技术报告》 (2001) 《全球性别差异报告》 (2005) 《全球风险报告》 (2006) 《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 (2007) 《全球贸易促进报告》 (2008)

Hale Waihona Puke 又如在2006-2007年度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 中国的排名当时是54,由于排名靠后,这一年 的排名受到许多我国研究人员的指责。然而, 由于2007-2008年度的指标体系发生了变化, 世界经济论坛对上一年度的数据按照新指标体 系进行了重新排名,结果中国列该年度全球第 35,比原来的排名大幅提高了19位。由此看来, 当年中国排名的靠后源于指标体系的设置,与 我们指责的意识形态无关。
论坛与中国


自1979年以来,中国一直与世界经济论坛保持着良好 的合作关系。中国领导人先后多次出席年会并发表讲 话。1992年至2000年,李鹏总理、朱镕基副总理、 李岚清副总理、吴邦国副总理先后出席世界经济论坛 年会并发表讲话。2005年至2009年,黄菊副总理、 曾培炎副总理、华建敏国务委员和温家宝总理分别与 会并致辞。 2010年1月27日至30日,第40届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 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改善世界状况——重新思考、 重新设计、重新建设”。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 席年会并发表了特别致辞。
指标 代码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指标名称
第二支柱: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总体质量 公路的质量 铁路基础设施的质量 港口基础设施的质量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的质量 每公里可提供的座位数 电力供应的质量 电话台数
05—06 年排名 65 69 — 42 62 77 — 80 58
全球竞争力指数 (2006至今)
发展竞争力指数
GCI三大支柱
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 指数排名 指数排名
公共制度指数排名 公共制度指数排名
技术指数排名
数据来源:硬指标+软指标


软指标:对高官意见调查的回复从1~7排列回 答;可以准确把握普遍难以获得的具体数据; 硬指标:在各种资料中收集。硬指标有助于合 理的理解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二支柱:基础设施(2005—2009)



高品质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保证经济体高效运 行是至关重要的 决定经济活动及其他各种活动发生地点, 决定某经济体发展部门的位置选择 高品质的基础设施: 减少了区域间的距离所产生的影响 带来了全国范围内市场的整合 使得它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加强了联系
基础设施 排名
全球竞争力指数

新的全球竞争力指数围绕九个不同的支柱而建 立(2007年以后修改为十二个支柱),每一个 支柱对于驱动各国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都至关重 要。这些支柱囊括了原来包含于GCI中的所有 要素以及许多其它因素。
相关主题